贵阳经开区:新基建破局生态环保监管难题

数据观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12月23日下午两点,一辆巡航车从贵阳大数据安全产业示范区出发,途径开发大道,向经开区北城驶去。这辆车上装有一套传感器系统,这套系统就像一只可360度巡视的“眼睛”,能“洞察”pm2.5、pm10等水陆空的一切环保数据,并将数据实时传输到生态环境智慧调度平台,为生态监管治理提供适配解决方案。

据介绍,这辆巡航车是由贵州数美生态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环境智能监管专车,主要用来监测辖区生态环境,是经开区当前正在实施的新基建项目——生态环境智能化设施建设项目的重要移动设备。

以新基建破局城市现代化治理,生态环境也是重要组成板块。今年来,经开区围绕建成“数字经开”的目标,加快推进“万物感知、广泛连接、存算一体、数字安全”四大领域的新基建项目的实施,并依托城市数据中台这一“城市大脑”,加快促进数据存、通、治、用,为城市发展赋能。

在推进项目实施的同时,经开区加快招商引资步伐,引进一批国内优强新基建企业参与发展,贵州数美科技有限公司便是今年引进的其中一家新基建企业,于今年7月落地经开区。

据了解,贵州数美科技有限公司的母公司为美境数字科技(杭州)有限公司,该公司是国内“大数据+生态”领域的领先企业,不仅拥有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优势,在生态环保智能监管理方面拥有不少经验和案例积累。

“这块刚好是我们的专业领域,所以我们有优势,也有信心把项目做好。”贵州数美科技有限公司运营经理王东介绍,今年7月落地经开区后,公司便开始筹备前期工作,从软件和硬件两方面加快推进项目实施。

按照经开区生态环境智能化设施建设项目的规划,该区要面向生态环境的全要素的感知,通过部署感知设备和系统平台,实现对大气、水、土壤、噪声、渣、工地等六大板块的全面监测,打造一张覆盖全要素、全地域的生态感知网络,高效助力全区生态环境监管和治理。

新基建如何赋能生态环境?首先找准老基建的症结,对症下药。

贵州数美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卫波介绍,传统生态环境监测设备投资大、造价高,且监测范围固定不变,监测范围有限,效率低下,“最重要的是,以前重监管轻治理,光靠行政手段,缺乏高效技术支撑。

新基建不仅是一种新技术,更是一种新理念。聚焦传统基建存在的问题,数美科技公司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协同推进软件平台与硬件设备部署,用新基建监测、监管、治理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环境科学化治理、长效化管控。

在监测端,除了加快推进软件平台本地化适配与调优,该公司还加快部署传感设备,发挥好“监管哨兵”的作用,并增加移动式、便捷化的设备,真正实现全域数据感知。“通过配置小型设备,不仅提高了监管效率,还能有效降低成本。”王东说。

在高效监测的基础上,通过新基建,还能有效解决此前重监管、轻治理的痛点。“生态不仅涉及环保部门,也涉及工地、道路等领域的多家监管部门,传感器采集的数据,会全部汇聚到经开区城市数据中台,通过这个‘中枢’系统,可打造生态环保问题解决闭环,通过数据的综合分析和治理,涉及多个部门的生态环保问题,可一站式解决,提高生态治理效率和质量。”刘卫波说,通过多部门协同监管,还可以实现资源优化调配,节约生态治理成本。

除了政府端,新基建对企业环境治理来说也是一种赋能。通过工业互联网,政府可掌握企业排放数据,为企业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帮助企业实现精细化治理,提升治理效率,改进治理工艺,有效降低排放。

目前,经开区正借助数美科技公司的技术优势,加快生态治理质效变革。全区主干道及社区监测设备部署正在推进,工地已有研究院、三十八中、吾悦广场等三个项目完成感知设备部署;水环境水质监测预警、超站分析系统等6大生态要素监测软件系统的开发和云端部署已完成;区域主要河流水质沿程监测、大气环境监测等硬件设备部署和软件开发工作正在推进。

据介绍,数美科技公司将基于数据+场景+服务三位一体的独有运营模式,以及软硬件设施部署,切实将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到实处,综合促进贵阳本地产业绿色发展,为贵阳的经济社会发展赋能。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青山银山,围绕让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这一目标,经开区借助新基建加快实现生态治理变革,这是民之所望,也是政之所向。

作为贵州新基建的领先区域,经开区将积极打造生态环境治理样本,擦亮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优势。“我们将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努力将经开区生态新基建项目打造成为西南地区生态环境现代化治理的样本,不断向西南地区推广。”刘卫波说。

贵阳经开区:新基建破局生态环保监管难题

责任编辑:姚治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