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贵安新区:创新驱动 贵安制造迈向“智造”
■ 新闻提示
向创新要动力、要活力、要潜力。
近年来,贵安新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创新型新区建设。
新区制造企业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加强科技研发持续发展,突破技术壁垒抢占先机,已成为制造企业的共识。
坚持高端化、集约化、绿色化发展,贵安新区把大数据产业作为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抓手,助推实体经济向“工业4.0”迈进,全面践行和落实《中国制造2025》,“创”出了贵安“智”造,其创新成果涵盖了大数据、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大健康等多个特色新兴产业。
坚持高端产业、产业高端,越来越多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销售的产品贴上了“贵安制造”的标签。
中德西格姆精密制造,填补贵州数控机床加工中心空白 周元杰 摄
白山云科技 云链服务覆盖国内七成网民
云分发、云存储、云聚合三大“利器”,让白山云科技有限公司乘“云”而上,短短两年内,从一家注册资本3000万元的小公司成长为营业额超6亿元的大企业,云链服务覆盖国内七成网民,在泛云服务市场上拥有了话语权。
白山云科技网络监控系统 范力 摄
作为国内首家云链服务提供商,白山云自2015年4月成立以来,以云分发为切入点,在泛云服务市场上迅速崛起。
“云分发、云存储、云聚合,白山云的核心技术就集中在这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所构成的云链服务已覆盖了国内70%的网民。”白山云联合创始人代翔告诉记者。
云分发、云存储、云聚合听起来似乎很陌生,但许多人早就成了这些技术的体验者。
“以今日头条为例,用户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实时更新头条里的内容,这个快就是基于云分发技术。”代翔解释,白山云的首款云分发产品CDN-X技术能够在58秒内将1000万个网页、2亿张图片、15亿个聊天表情传送到用户面前。
在云分发技术得到市场认可之后,2016年6月,白山云发布白山“云链”系列的第二款产品云存储产品CWN-X,该技术基于公司其他技术,在数据存储过程进行冷热数据的分类,将冷门数据和热门数据区分开,使得数据的利用效率大大提升。
“我们的冷热数据分级存储技术相较于传统存储技术,每70秒就能为用户节约40元的成本。”代翔说。
为抢先布局云后市场,2017年5月,白山云发布云聚合CLN-X,与之前的CDN-X、CWN-X构成完整的云链服务体系。“云聚合技术是基于云分发和云存储,每35秒,白山云通过云链技术能够帮助游戏平台防御攻击35亿次。”代翔告诉记者。
通过完整的云链服务,目前白山云已签约了微软、今日头条、小米、美团、秒拍等大中型互联网企业客户近300家。2016年,白山云实现营业收入2亿元,2017年预计销售收入6.3亿元。
目前,白山云掌握的核心技术有近百项,专利技术50项。
白山云的快速发展也得益于贵安新区加快对大数据创新企业的扶持。2016年,贵安新区设立一期新兴产业发展基金,推动大数据、大健康、大文旅、新能源、新材料“三大一新”产业发展,白山云成为贵安新区新兴产业发展基金领投B轮融资并重点支持的企业,入选2017年国家大数据(贵州)综合试验区首批重点企业名单。
亚玛顿光电 创新助力光电材料出海
8月2日,在贵安新区高端装备制造园亚玛顿光电材料有限公司厂房里,工人正在对一批刚下线的超薄双玻组件进行包装。这批产品,即将从贵安出发,运往中亚城市迪拜。
亚玛顿公司是国内首家研发和生产应用纳米材料在大面积光伏玻璃上镀制减反射膜的企业,亚玛顿的产品之所以能够远销海外,得益于其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核心技术——超薄双玻太阳能组件、2毫米超薄物理钢化玻璃。
“亚玛顿生产的超薄双玻太阳能组件相较于传统组件,能够经过4000小时湿热测试后功率几乎没有衰减,而传统组件在1000小时湿热测试后就会出现功率衰减。”贵安新区亚玛顿光电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夏小清告诉记者。
亚玛顿在光伏玻璃领域深入研发,开发的超薄双玻组件具有耐受力强,防隐裂等优点。
在封装材料上,亚玛顿也反复测试,研发了新型封装材料,与传统封装材料相比,新材料具有更好的防水性能,杜绝了漏电等问题,保障了双玻组件质量。
在背板玻璃方面,亚玛顿独创了陶瓷白色镀膜技术。采用这种背板的组件可以把更多阳光反射回电池片中,使采用同样功率电池片的组件功率整体提升3—5瓦。
入驻贵安新区高端装备制造园的亚玛顿光电材料有限公司是常州亚玛顿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项目一期投资1亿元,已于7月5日投产。预计二期将投资12亿元。待二期工程建完达产,预计企业年产值将达到55亿元。
福爱电子 专利技术高效“减排”
长期以来,燃油汽车排放氮氧化物是造成雾霾的原因之一,如何有效降低燃油汽车氮氧化物排放量,从而减轻环境污染,一直是各大汽车制造商攻关的技术难点。
福爱电子(贵州)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线 周元杰 摄
落户贵安新区的福爱电子(贵州)有限责任公司是高效内燃机核心部件及系统集成制造商,生产的发动机管理系统(电喷),发动机后处理SCR喷射系统,柴油机后处理DPF再生系统和无人机用灵活燃料发动机四大系列产品,能有效降低燃油汽车氮氧化物的排放量。
在福爱电子(贵州)有限责任公司,记者见到了“减排”利器——发动机后处理SCR喷射系统。
“核心就在计量泵上,通过计量泵来喷射燃油,不仅节约燃油,而且能让燃油高效燃烧,燃油充分燃烧可以大幅度地消除氮氧化物的排放。”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降低汽车尾气污染排放,SCR系统是主流技术,此前,该技术基本为外国公司垄断,福爱电子有限责任公司通过攻关,最终掌握了这项技术。“和国外同类型产品相比,我们产品占用面积更小,计量精度更高。”福爱电子(贵州)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陈帆说。
目前,该公司的产品已为云内动力、江淮动力、嘉陵摩托、钱江摩托等知名企业提供配套服务,还出口美国、伊朗等国家。经技术验证,该公司产品部分性能优于国内外同类产品。
该公司的拳头产品SCR发动机后处理系统,月产量达10000台。今年前五月,该公司月均产值900万元以上,全年预计可实现产值1.5亿元以上。
领先的技术背后,是持续不断地研发投入。公司目前拥有两个实验室,70多位研发人员和100多项自主发明专利。
“公司每年投入研发费用达500万元,230人左右的员工队伍,技术研发人员就占了三分之一。”陈帆说。“从部件毛坯到精加工再到质检环节实现了一体化,自动化机床的加工精度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十分之一。”
公司还加快了企业的信息化改造,运用大数据技术对企业实施改造升级,推动了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企业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环节的应用。
福爱电子(贵州)有限责任公司还将在贵安新区启动柴油机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技术合作及产业化项目。
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全球第二家、中国第一家拥有柴油机前后处理系统集成能力的生产企业,提升中国制造的核心竞争力。
新能电桩科技 智能充电绿色出行
8月5日午后,贵安新区智能超级充电站变得热闹起来,陆陆续续有大巴车前来排队充电。
这个省内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充电站,可容纳18辆汽车同时充电,大、中、小型汽车都能找到适合的充电桩。
“新能源汽车无污染,成本低,这是未来绿色出行的趋势。”一位开车来充电的司机说。
贵安新区智能超级充电站的建成和投入使用,是贵安新区新能电桩科技有限公司布局贵州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要举措。
“在贵州,以县为单位,依托车——桩——网,形成充电桩的销售、安装、运营、服务和数据平台一体化。”新能电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陈建说出了未来的目标。
2016年5月落地贵安新区以来,新能电桩科技有限公司便积极推动“车——桩——网”一体化建设,积极与贵安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展开合作,成功建设我省第一个超级充电站的同时,上线了“电动贵州”专属充电APP和车桩网大数据运营平台。
目前,贵安新区智能超级充电站已吸引贵安文旅投、贵州好风光旅游巴士公司、贵州程俊资产、贵州龙行酒洲、中安民科等充电大客户,成为贵州省充电量最大、利用效率最高的充电站。
“目前我们已在贵州建成3家充电站,签署协议并筹备建设的有21家,今年年底我们还将在新区实现电桩生产。”陈建说。
据了解,新能电桩科技有限公司还与华为、中航黎阳达成战略合作关系,构建整个充电桩的技术体系。其中,由华为提供充电桩电源模块,由中航黎阳提供充电桩机体外壳,电桩公司提供充电桩整体控制系统、智能电路控制板与总装,从而打造品质高、稳定性好、技术先进的全国领先智能充电设备。
新能电桩还与长江汽车、中安民科、四川聚马飞腾形成车端的整个运营合作体系,全面打通了“车——桩——网”一体化链条。同时,依托其在贵安新区开展的试点,将“车——桩——网”一体化模式及充电桩销售、充电网络的布局控制以及运营服务的长线产业模式进行更广范围推广。
贵安新区智能超级充电站 谌思宇 摄
德科纳精密设备 精密测量行业领跑
8月2日,贵安新区德科纳精密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禹兴奋地向记者介绍他的骄傲——R292发动机气门全参数全自动监测机。“这是我们公司的拳头产品。”
在国内,生产发动机气门全参数全自动监测机企业不在少数,R292是如何从强手如林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呢?
“该设备是公司第三代气门综合监测设备,具有国际领先水平,获得多项国家专利。”张禹自豪地说。“以前监测一只汽车发动机气门需要15分钟左右,使用我们的设备后,监测时间只需要7秒。”
贵安新区德科纳精密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研发、制造、销售、服务为一体的工业测试仪器设备专业制造商。是国内唯一拥有气动测量、电感测量、光学测量三大精密测量技术与自动化测量技术的公司。
该公司研发的多通道集成式精密气动测量系统具有高精度,高稳定性,高重复性,环境影响因素低等特点,既是国内现浮标式、电子柱式量仪的最佳换代产品,也是国外同类产品的理想替代品。
“我们的产品在国内具有唯一性,今年2月以来,已接到2000多万元的订单,目前已完成其中900多万元的订单生产。”张禹说。
德科纳精密设备制造有限公司能够成为行业领军企业,关键在于创新。
“我们不断在研发上投入人力物力,突破核心技术,目前公司拥有15项实用新型专利和3项发明专利。”张禹说。“在精密气动测量系统及气门检测设备的制造上,拥有国内甚至世界领先的技术。”
张禹告诉记者,公司正打造国际性综合检测实验室。实验室将填补贵州在航空发动机及汽车发动机制造的全面综合数字精密检测技术领域的空白。
责任编辑:陈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