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全球星座部署完成,北斗推动的产业链有多长?

数据观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6月23日9时4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北斗系统第五十五颗导航卫星,暨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至此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比原计划提前半年全面完成。

   北斗26年发展之路

历时26年风雨,中国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据报道,北斗三号系统中导航卫星单机和关键元器件的国产率达到100%,这不仅仅是国产的高光时刻,更是历经二十载风雨艰辛的不断壮大的喜悦。

1994年,北斗导航实验卫星系统工程获得国家批准,北斗系统建设启动。

由于建设早期困难重重,我国把导航卫星的建设分成了三步走,逐步完成导航卫星的部署计划:

  第一步覆盖国内区域

第二步覆盖亚太区域

第三步再覆盖全球

这三步走计划,从无到有,承载着中国导航卫星的希望。

   “拓荒者”:第一代北斗系统(北斗一号)

2000年,中国发射2颗地球静止轨道(800e和1400e)卫星,北斗能在有限的区域内提供服务。

2003年,中国又发射了一颗备份卫星(110.50e),来进一步增强系统性能,这也意味着北斗一号组建完成,能满足中国及周边区域的定位、导航、授时需求。北斗一号为试验阶段,共发射了4颗实验卫星,覆盖国内区域。

不过,北斗一号并不是完美的。北斗一号采取的是有源定位技术。整个过程,要用户先通过卫星向地面控制中心发出申请定位的信号,然后地面控制中心发出测距信号,并根据信号传输的时间,得到用户与两颗卫星的距离。

因为依赖地面控制中心的卫星转发器,在定位精度、用户容量、定位的频率次数、隐蔽性等方面都受到限制。

但是,北斗一号的建成,让中国成为了继美国、俄罗斯之后,第三个拥有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探索者”:第二代北斗系统(北斗二号)

“北斗二号”卫星导航系统空间段由14颗卫星组成,有30多个地面站,提供两种服务方式,即开放服务和授权服务。2004年,北斗二号建设开始启动,2012年的12月27号正式宣布向亚太地区提供十米级的定位、测速、授时等功能。

北斗二号并不是北斗一号的简单延伸,它将克服"北斗一号"系统存在的缺点,提供海、陆、空全方位的全球导航定位服务,类似于美国的GPS和欧洲的伽利略定位系统。

   “王者”:第三代北斗系统(北斗三号)

2009年,北斗三号系统开始建设,是真正意义上的北斗全球系统。

6月23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的最后一颗北斗三号组网卫星发射成功,它是一颗静止轨道卫星,也是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的收官卫星。

据报道,与北斗二号相比,北斗三号的性能也有提升:

不仅为全球用户提供定位导航授时、全球短报文通信和国际搜救等服务,截至2019年底,北斗三号在全球区域定位精度优于10米,亚太区域定位精度优于5米。

也能在中国及周边地区提供星基增强、地基增强、精密单点定位和区域短报文通信服务。在全国范围内提供实时米级、分米级、厘米级和后处理毫米级高精度定位基本服务能力。

在如此性能的加持下,北斗三号系统直接带动了中国卫星导航产业,以及新基建的发展。

责任编辑:陈近梅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