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清远编制大数据发展“十三五”规划
清远编制大数据发展“十三五”规划
到2020年,大数据相关产业产值超过200亿元
清远市各级政府、相关企业及社会力量合力推进清远市信息化发展,信息技术应用不断普及,电子政务稳步推进,大数据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开始显现。南方日报记者曾亮超 摄
10月31日,记者从清远市经信局获悉,清远编制《清远市大数据发展“十三五”规划(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市基本形成大数据采集、分析、应用及运营的 大数据产业 体系,形成数据观念意识强、数据收集能力大、分析挖掘应用广、开放共享程度高、体制机制基本完善的大数据产业发展格局,大数据相关产业产值超过200亿元,成为国民经济新兴支柱产业。
大数据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规划》称,“十二五”期间,清远深入实施南融北拓桥头堡、水秀山青后花园发展战略,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定推进转型升级。清远市各级政府、相关企业及社会力量合力推进清远市信息化发展,信息技术应用不断普及,电子政务稳步推进,大数据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开始显现。
大数据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截至2016年3月,全市光纤覆盖用户123.9万户,光纤接入用户28.09万户,入户率达26.2%,4G移动通信基站1.4万个,固定宽带普及率为15.4部/百人。云计算方面,电子政务云数据中心平台2014年5月初步建成,基本形成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的雏形,已有市办公自动化系统、网上办事大厅、两建信息平台、电子综合监察平台、市信访系统等基于云计算的信息系统不断深化应用。
此外,政务大数据水平不断提高。2014年以“两建”信息平台为基础建立了清远市政务信息资源库,截至2015年12月已归集了市直56个部门发布的558类资源目录,数据总量达419万多条。“信用清远网”对外公开307类信息资源共183万多条数据,“市场监管网”工商登记商事主体记录为23733家,自动推送8597次,涉及2427家商事主体,公共信用管理信息平台、市场监管信息平台、商改后续监管协同平台等已正式运行。
核心技术未实现关键性突破
《规划》指出,虽然,清远市大数据发展在“十二五”期间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数据资源共享程度不高、数据应用规模小、数据价值挖掘不足等问题,大数据服务尚处起步阶段,相关核心技术和商业模式尚未出现关键性突破。
统筹发展局面尚有不足。缺乏明确清晰的顶层设计,各单位自行探索的大数据产业发展难以形成合力。组织方式约束不强,建设资金、绩效考核等保障条件缺乏落实,难以对涉及全市大数据建设全局性效果重点项目的建设目标、工程质量进行指标要求。
数据共享深度不够。数据采集架构仍然比较零散,统一的数据中心平台尚未实现,各行业数据依然按行业类别、地域、企业被隔离成一个个孤立的“信息孤岛”,缺乏数据共享和开放的标准和机制。
数据分析应用深度不够。分析应用只满足于单一的业务需要,局限于基本汇总、分类、简单计算基础之上的报表浏览、简单查询、数据比对等,仅是对原始数据的“复制式”展现和对现象的“陈列式”描述。
大数据产业链条有待完善。全市大数据相关企业数量少,缺乏 大数据龙头企业 ,产业集聚度不高,没有形成规模性的大数据产业园区,创业氛围不够活跃。
2020年基本形成大数据产业体系
《规划》提出了总体目标,到2020年,全市基本形成大数据采集、分析、应用及运营的大数据产业体系,形成数据观念意识强、数据收集能力大、分析挖掘应用广、开放共享程度高、体制机制基本完善的大数据产业发展格局。大数据应用对打造精准治理新模式、构建民生服务新体系、建立经济运行新机制、培训高端产业新业态的作用显著增强。建成1-2个大数据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引进和培育20家大数据龙头企业,推动制定一批地方、行业大数据标准,大数据相关产业产值超过200亿元,成为国民经济新兴支柱产业。
具体来说,到2017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大数据基础设施,加强对信息系统规划与大数据采集需求的融合指导,推进企业数据资源的收集与分析,建立社会联动的大数据资源积累机制,建成市政务数据共享开放平台,推动政务数据资源的集中与共享,实现交通、医疗、教育文化、食品安全、旅游等建成一批关键领域的数据集向部门和社会分级开放。
到2018年,政务信息资源采集率达70%,基本实现政府部门业务数据资源共享,数据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政府治理、民生服务大数据应用取得显著成效。大数据新兴产业业态发展初具规模,形成大数据基础设施企业、 数据分析 企业和应用开发企业集聚的局面,培育5家左右大数据应用的骨干企业,大数据及相关产业规模达100亿元,有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生产方式转变。
到2020年,政务信息资源采集率达90%以上,基本形成公共机构数据资源统一汇聚和集中向社会开放的运行机制,大数据在政务领域、生产领域、流通领域、公共事业领域广泛应用,推动全市大数据总体水平再上新台阶,迈入全国先进水平。(记者 刘秋宜)
责任编辑:陈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