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孙九林:运用数据共享与服务搭建资源环境生态圈

数据观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孙九林:运用数据共享与服务搭建资源环境生态圈

人物名片:

孙九林,江苏盐城人,中国共产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著名的“资源学家”、“国土资源及农业信息”工程研究与应用的学科带头人,长期站在开拓者的位置从事信息科学与资源及农业科学交叉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取得多项开拓性的理论与应用成果,为创立“资源信息学”、“旅游信息学”、“国土资源及农业信息”工程科学和国家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取得的16项重大成果中,有12项获省部级以上18种奖励;专著13部,论文100余篇。培养近百名硕士、博士及博士后,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代表性学术著作:

1、《信息化农业总论》,2001年,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中国农作物遥感动态监测与估产》等系列专著(5部),1996年,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3、《国土资源信息分类体系与评价指标》,1992年,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4、《中国亚热带东部地区能源研究》,1990年,科学出版社;

5、《区域资源开发模型系统》,1992年,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6、《中国21世纪可持续发展道路》,1999年,经济出版社;

7、《地球系统研究与科学数据》,2009年,科学出版社;

8、《Web GIS: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2010年10月,ESRI 出版社;

《Web GIS:原理与应用》,2012年6月,高等教育出版社。

导读: 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中国工程院院士孙九林就在牵头科学数据共享的工作。孙院士是我国农业与资源环境信息工程学术带头人之一,提出了我国资源信息管理体系结构、资源信息分类编码等,为数据信息在资源环境中的应用做出了开拓性贡献。此次,中科宇图邀请孙九林院士,就如何充分运用数据共享与服务搭建资源环境生态圈,进行了独家专访。

Q: 数据应用的前提是数据开放,您能简要介绍下我国科学数据开放共享的整体发展历程吗?

A: 我国十多年来的数据共享取得了很大的成效:2003年,科技部在财政部的支持下设立了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专项,科学数据共享工程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纳入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2008年,科技部发布973计划资源环境领域数据汇交管理办法;2009年,第一批科学数据共享项目验收,转入运行服务阶段;2011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组织首批认定。

现如今,数据科学蓬勃发展,“ 大数据 ”也被各行各业所提及,从“概念”层面上升到“价值”层面,广泛应用在医疗健康、金融、电子商务、农业、林业、城市管理与资源环境等方面。基于数据这个基础平台,也会建立起跨领域的数据共享平台;数据共享也会逐渐扩展到企业层面,解决实际问题,成为未来产业的核心一环,从而实现模式化、数据商品化与数据共享的联盟化。

Q: 国外一些国家的科学数据共享,在特征、模式上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借鉴呢?

A: 我认为美国在数据开放方面的做法是非常值得中国借鉴的。我也曾在《科技日报》的采访中提到过,美国政府选择的是一条数据信息共享的“大循环”道路。美国之所以在科技领域占据制高点,与其所采取的“大循环”科学数据的共享做法是分不开的。

美国政府首先从制定政策和法律入手。政府以原有的《信息自由法》和《版权法》为法律基础,规定政府应该主动告知禁止公开内容以外的信息。

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完全与开放”的数据共享政策,成为其联邦政府在信息时代的一项基本国策。从1990年到1999年的十年中,分两步实施数据共享计划。首先由美国航空航天局启动“分布式的最活跃数据档案中心群”,重点是搞好数据共享和国家级数据中心的建设;第二步,由白宫启动总统长期专项,建设国家级数据信息共享网络,用十年的时间,即在20世纪末完成建立世界上最强大的科学数据共享体系的任务。“完全与开放”的数据共享政策极大地刺激了美国经济的发展,数据共享实施的十年间,1995—1999年平均每年经济增长率比1991—1995年多增长1.1个百分点。据美国经济学家计算,其中0.5个百分点是由于数据与信息的传输和应用所产生的效益。

美国政府提供政策和经费保障,使数据信息中心群成为国家信息生产和服务基地,保障数据信息供给不断,利用网络把数据和信息最便捷、及时地送到包括科学家、政府职员、公司职员、学校师生在内的所有公民的桌上和家庭中,把全社会带进了信息化时代。这个过程遵循的基本思路就是,利益分配上的基本点就是让全社会受益,让整个国家受益。政府充分发挥其数据资源作用,让每一位公民在数据、信息、知识、理论、决策、效益的各个环节上发挥才华,让民众把数据信息流动过程中和应用过程中的各种价值充分挖掘出来,国家、政府则为他们才华的发挥和价值的挖掘带好路、服务好、创造好环境,利用税收制度收回资金,最终达到国富民强。 美国是一个市场经济起主导作用的国家,最终在信息时代最核心的数据信息开发利用上,却选择了一条与市场方式相“背离”的“完全、开放与无偿共享”的“大循环”道路,恰恰是因为他们把数据信息资源的特征研究得很透,并找到了开发利用最好的途径。

Q: 科学数据与相关研究进入大数据时代。大数据不仅是一种海量的数据状态和相应的数据处理技术,也是一种思维方式、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作为科学数据共享工作的牵头者,您认为当下我国数据共享服务有哪些需要完善的地方?

A: 当下我国最重视的是政府大数据,大数据利用的前端就是数据共享。我国十多年的数据共享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特别是全社会的共享理念得到共识,但存在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缺少国家层面的政策,已有的一些分散性的若干意见约束力远远不够。

对于政府数据资源,我国还没有国家层面的专门适合数据共享的国家法律,只有相关的条例、法规、章程、意见等。就这点而言,我们应借鉴美国的模式,从根本上的国家层面务实解决,真正做到国家立法,政策先行。

其他一些需要完善的小地方,也值得留意。比如:高层管理人员对数据开放共享所具有的深刻意义的认识有待提高;现有国家数据共享平台难以满足国家发展和科技创新对数据资源的需求;缺少数据开放共享的专职队伍和相应的数据专家以及管理人才;缺少对专职数据共享服务人员的合理评价机制和标准。

Q: 科学数据广泛分布在各个学科领域,如农业林业、资源环境、人口健康、工程技术等。您作为资源环境领域的专家,有哪些资环数据共享经验或者经典案例给我们分享一下吗?

A: 首先,数据共享应投身于实践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大数据有着很好的用途,有些公司也在运作模式上有创新。比如对于农业领域,很多农民贷款需要用土地、房屋抵押,而很多农户尤其大户,拥有百亩地乃至千亩地,这个公司就建立起数据平台,针对这些大户的收入以及经济情况,做成一个详细的基本数据资料库。经村委会认定之后,再将这些资料递交至银行,银行就可以筛选出不需要抵押的农户,为解决一些农民的贷款问题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建立这样一个农业数据平台,能够有效地将农业大数据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培养起一种机制与运行方式,很好地将 大数据应用 到了农业资源的生产实践过程中,推动了社会经济流动。

另外就是我们所做的科学研究成果了。在国家科学数据共享工程和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牵引和领导下,我们于2002年建立的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网(现为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为实现中国科学数据的全面共享积累了宝贵经验。2007年,经过反复论证,科技部正式以此为基础,选定 973计划资源环境领域,开展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数据汇交试点。2008年,科技部正式在全国范围启动了973计划资源环境领域项目数据汇交工作。可见这个平台对资源环境领域科学数据的整合、推动资环科技项目数据汇交机制的建设,提高国家在环境数据资源管理与共享上的投入产出比,提升我国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和科研项目的管理水平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并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注:本文摘自中科宇图专访

☞点击进入 中科宇图 在数据观的企业栏目>>>

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孙九林:运用数据共享与服务搭建资源环境生态圈

责任编辑:王培

随意打赏

中国工程院院士工程院院士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