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泄露事件频发,你还在视而不见吗?

数据观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你怎么还在用这个APP啊?你不知道之前被爆出的违法采集用户信息的APP名单里面有它吗?”

“没事,不用这个APP,你的信息照样被泄露。”

这样的对话内容,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前段时间,一款名为“ZAO”的AI换脸APP刚上架便博得广大用户的青睐,迅速走红。原因是用户可通过上传自己或他人的照片,利用AI换脸功能,便可将短视频或表情包中的演员换成自己,圆了一把“明星梦”。然而,该App上线没多久,因用户隐私协议不规范、存在数据泄露风险等问题被工信部约谈。尽管如此,仍然阻止不了人们继续下载使用该软件。

尽管众多APP被指违规收集用户个人信息,甚至有的被批泄露用户信息,但其用户数似乎并未受影响。很大程度是因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习惯了这些智能化时代软件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各种便利,对此难以割舍。所以,即使各类APP被指有问题,人们依旧坚持使用。

APP信息安全风波没过多久,多家大数据公司被查事件再掀波澜。此次事件以9月初杭州的魔蝎科技高管被警方带走、公司被查而开始。公开信息显示,仅仅半月便有6家公司先后被爆出负责人被带走调查或公司已暂停、调整业务等消息。此次大数据公司被查原因均与信息保护、大数据业务侵犯个人隐私有关。

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的确给我们带来了不少便利,但是看上去似乎“万能的数据”其实是一把双刃剑。为实现便利最优化,人们选择将自己的各类数据共享,但是数据共享并不代表数据泄露。数据信息用好了可以为人们带来巨大便利,用不好将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它不应该成为“作茧自缚”的产物。

人终归是贪心的,随着大数据所带来的效益不断上升,各商家再也无法忍受在旁观看他人牟取巨额利润,也在逐步踏足信息保护的红线。以金山词霸为例,一个曾经被广大用户使用且口碑良好的工具类APP,却在今年9月公安部网络安全保卫局等主办的“2019年网络安全专题发布会”上因涉嫌超范围采集用户个人隐私遭到“点名”。

而作为用户来说,当“走路就能赚钱”这样的噱头出现时,相信很少有人不被吸引。以为是“薅羊毛”,其实却是被不良商家“割韭菜”。近日,“趣步”APP因涉嫌传销、非法集资、金融诈骗等违法行为被湖南省长沙市工商部门立案调查。要知道,这款APP曾在年初登上了某手机应用平台市场生活类下载量第一的位置,这样一个涉嫌违法的APP下载量如此之高其原因昭然若揭。

其实,早在今年1月,中央网信办、工信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开展“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专项治理”,发布了《关于开展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专项治理的公告》、成立了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专项治理工作组、开通了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举报渠道。除此之外,我国还采取了多重手段以整治信息安全问题,但还是有不少不法分子“铤而走险”,走上违法的道路。

换个角度来看,针对信息安全问题,除了国家出台相关法律法规、用户提高自我警觉意识之外,我们是否可以融合另一技术来确保信息安全呢?区块链技术或许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答案。

与许多技术不同,目前为止,区块链还没有出现潜在的数据安全威胁,这源于区块链技术具有去中心化、开放性、不可篡改性、可追溯性、集体维护性等特点。目前所出现的信息安全问题不外乎信息的过度采集、不规范使用、信息倒卖及泄露三大类,而区块链技术去中心化、可追溯性等特点可以将个人信息的支配权交回给用户。利用区块链建立去中心化的分布式数据库,可实现无需中间人,即可数据共享。不仅如此,因为这些数据基于区块链技术而建立,具有不可篡改性及集体维护性,所以,用户可以在拥有自己独有的数字身份的同时实现自我隐私的维护,也就是说用户可以允许特定的机构或个人访问、储存、分析个人特定的数据。如此,个人信息数据便可实现独特、便携、永久、安全,真正确保个人数据安全。

国外已有诸多探索区块链保护信息安全的例子。例如,英国的MedicalChain在2017年便开始利用区块链技术保护个人医疗数据,给予用户最高的权限去管理他们自己的个人数据,用户可以决定谁以什么方式查看他的个人数据,并且整个流程都建立在安全透明的基础上,避免未经授权的访问、使用、披露、破坏、修改、销毁等。

随着“互联网+”不断融入生活,个人信息的内涵及范围均在不断扩大,其安全问题也在不断显露。或许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可以给信息安全问题带来新的转机,但保护办法远远不仅如此,还需政府、市场和社会等多方协同发力,净化数据产业生态,构建一张真正安全的信息安全网。(数据观 朱静)

责任编辑:张薇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