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达书记”扶贫记:运用大数据精准扶贫

数据观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隆冬时节的一天,天气不错,家住息烽县青山苗族乡冗坝村的李开发牵出牛犊,赶到离家不远的田土上吃草。

贵州“达书记”扶贫记:运用大数据精准扶贫
 
息烽县小寨坝镇红岩村的葡萄交易市场

“李叔,才几天不见,你的牛又长肥了哩。”同村的王启军正在田里种牧草,就和李开发聊起天来。

“我别的不懂,就是牛养得好。前段时间,达书记派人来问我想发展什么产业,我就认准了养牛。你也是困难户,达书记准备帮你发展什么产业?”李开发说。

“我也是养牛哩。叔,你给我说说养牛的秘诀吧,免得我养不好牛对不起达书记。”王启军说。

“喂牛必须用好的水、草,还要给它添夜草,这样不喂粮食也能长膘。”李开发毫不吝啬,道出养牛的秘诀。“把牛养大了,它们生的牛犊,一只能卖4000多元。这样我们不仅能脱贫,还能致富哩。”

“达书记来我们村快一年了,又调查我们家里的情况,又帮着我们发展产业,可大家咋都没见过他呢?”王启军接着问。

“忙呗,哪有时间来串门。虽然我也没见过他,但就冲着他帮我们脱贫,我一定要请他来家里吃庖汤。”李开发说。

李开发、王启军口中的“达书记”究竟是谁?面对这个问题,主管扶贫工作的息烽县农业局农业中心主任杨静忍俊不禁。

  “为更好地执行大扶贫战略行动,2015年,息烽县紧紧盯住贵阳市划定的贫困线,以人均年收入低于3028元的困难群众为攻坚对象,运用大数据展开精准扶贫。”杨静说,在具体工作过程中,村民不懂什么是大数据,因而误将“ 大数据 ”喊成“达书记”。

虽为谐音,还别说,正是这看不见、摸不着的“达书记”,刮起扶贫工作的新风,让困难群众真真实实地感受到生活的变化。

与以往的扶贫方式相比,大数据扶贫最大的特点在于精准。依托全国联网的精准扶贫建档立卡信息系统平台,息烽县对贫困人口进行拉网式排查,贫困户的家庭构成、住房就业、卫生健康等信息都被编入基础数据库。

仅仅是摸底还不够,为防止“假贫困户”鱼目混珠,基础数据库的信息还将被进一步筛选、核实:贫困人口基本信息要与省公务员局、省工商局、省交管局、省房管局的数据进行交叉比对,以便清除“贫困户”中暗含的财政供养人员,个体工商户,经营企业户,有商品房、有小汽车的“四类人员”,确保扶贫工作公平公正。

精确锁定贫困户之后,息烽县党员干部和贫困户结成对子,一方面摸清引发贫困的原因,另一方面则为贫困户找准产业扶贫的路子。

“养什么、种什么,贫困户可以结合土地情况和技术特长,自己说了算。”杨静说,在确定发展思路后,县、乡两级政府为贫困群众提供资金帮扶和技术指导,农户则必须按照约定,全力经营好自己的小产业。“与原来一刀切的帮扶方式相比,因户施策、因人施策的脱贫方法,调动了困难群众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扶贫效率。”

与此同时,大数据处处留痕的特性,进一步强化了对扶贫效果的监督问效:危房改造要拍摄改建、新建房屋图片,产业扶贫无论养猪、养牛、种烤烟,都要上传图片进系统。省级、市级、县级相关部门还能按图索骥,对扶贫项目实施期中检查和后期验收,确保扶贫资金用在刀刃上、取得真效果。“可以这样说,在‘达书记’的帮助下,息烽县大扶贫工作真正做到用数据说话、数据决策、数据考核,确保基础工作人员不能不作为,不敢乱作为。”杨静说。

据了解,2015年,息烽县争取省市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573.18万元,通过大数据引领精准扶贫,帮助全县941户2720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016年,息烽县将继续推进大数据精准扶贫,确保农村低收入困难群体人均可支配收入整体越过4300元,实现农村低保标准与扶贫标准“两线合一”。

作者丨路榕

贵州“达书记”扶贫记:运用大数据精准扶贫

 

责任编辑:陈卓阳

随意打赏

贵州省委书记贵州书记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