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五年,人工智能会让谁下岗?

数据观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9月13日,美国麻省独立研究机构Forrester发布研究报告称,未来五年,人类有6%的工作职位将被人工智能取代,其中包括客服、租车服务行业等职位。

报告指出,在2021年,机器人将能更好地理解人类语言,改善学习能力,并能应对更复杂的情况,因此替代人类的能力大大提高。

英国杂志《经济学人》之前的报道也显示,在一项覆盖702个工种的调查中,美国有47%的工作在未来都有被自动化的可能,包括电话营销员、会计审计、零售人员等职位很有可能由人工智能来代替。

  而我想说的是,人工智能取代人工,可能用不了五年。 人工智能 在企业的应用,已经开始了!

   案例一:智能出行——被取代员工:驾驶员、助理、内审、财务出纳等

最近在一次互联网+会议上,一家创新出行公司针对企业用车提出了一个耳目一新的方案。简单地说,这个提案就是一款类似滴滴打车的软件,但只针对企业员工使用。该公司号称拥有注册车辆及专业司机百万,可以保证客户呼叫后平均30秒内就有车辆应答,并在5分钟之内供车给客户使用。也就是说,理想的话,你的企业一辆车也不用养了。

车辆使用,在每家企业都是很大的支出,公司高层以及销售业务员的用车每个月成本都很高。高管在公司的用车都是专车专用,但是高管们业务繁忙,频繁出差,实际上一辆车的公务使用率很低,养车养司机,基本都是给高管太太们在接送孩子和买菜。而针对员工用车,现在企业通行的做法有两种:要么给销售直接发放用车补贴,要么是根据使用情况实报实销,可是这两者都有很大弊病。前者补贴金额一般都远大于实际支出,对一线员工来说,这笔钱被当成一种福利收入;而后者的真实性一直令企业头疼,虽然企业现在都要求员工在报销的时候写清楚使用目的,乃至具体路线,可是这要靠员工自觉,等同于没有约束。一张小小的发票,根本无法反映实际车辆使用情况,员工是不是去拜访客户企业根本不知道,对成本也无法控制。

未来五年,人工智能会让谁下岗?

那么使用这个软件后呢?公司人员的每次用车就都有后台的人工智能在管理了,当然,说得不好听就是监控。比如,通过车辆定位这个功能,基本就可以杜绝公车私用的情况了。甚至,通过行车路线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重点客户在区域内的分布,以及员工对客户的拜访频率,供业务总结和改善流程使用。

再看使用智能出行对员工岗位的影响。首先,司机不用养了,实际上现在很多企业的司机,已经去开专车了。等到自动驾驶再成熟,驾驶员就彻底成为一个字典上的名词解释了。

而助理们,不必再去订车了,耗时耗力贴车费发票报销这个环节也不存在了,因为公司对公司的结算可以按月或者按照季度来。

紧接着,查核单据、检验发票、报销付款这些流程也都没有了。

想想看,是不是公司很多人都可以走人了?

   案例二:智能比价——被取代员工:采购

在企业中,采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大小公司,一分钱都恨不得掰开花,所以公司采购员的KPI(核心考核指标)都是看能为公司省多少钱。

有了人工智能,我们还需要采购吗?

现在,在一些欧美公司,供应商参与竞标,已经被要求使用智能比价系统。以前一轮轮比价,一封封邮件,不断地填写Rate Card(比价平衡记分卡),甚至双方当面锣对面鼓,或者在饭桌前后谈价格的时代,即将过去了。

这种比价系统,可以根据每个项目的需要,要求参与竞标的供应商在一定的时间内,在网络上或者其他终端填写服务的内容,并且给出最后报价。而比价过程,为半开放状态。报价方虽然看不到自己的对手的价格,可是可以看到其他公司什么时候出的价,和出价后的综合排名。这个时候,为了拿到业务,供应商就不得不考虑在限期内,是不是要出最后的底价了。

人工智能可能有很多缺点,但是胜于人类的一点,就是它没有情感,因为毕竟是机器。

未来五年,人工智能会让谁下岗?

出于对供应商公平起见,系统设定不给任何人第二次机会,限时比价,计算机不会给谁多一个小时,也不会像人一样加班等报价。任何人给出了底价,过了期限,就没有再次更改的空间。

尽管很多供应商有底气说,我们从不用低价格作为项目投标策略(实际上公司大多时候也不愿意用价格最低的供应商),可是当看到自己的位置在综合排名靠后的时候,一不耐心就对人工智能妥协了,给出最低底价。这种竞标过程,就不是供应商对客户熟悉不熟悉,或者对采购负责人熟悉不熟悉能左右的了。

一边,是公司的使用部门填写采购需求,另一边,是供应商报价。游戏的规则是人定的,但是裁判是人工智能,省时省力。中间的公司采购员,就可以卷铺盖回家了。

   案例三:智能项目管理——被取代员工:项目经理、数据分析员

  今年9月9日,《经济参考报》报道,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启动药物临床试验 数据 自查一年来,发现超八成新药临床数据涉假。报道说:“监管环节层层失守,药企、医生等相关主体违规问题突出。”

药物临床数据造假,直接后果就是可能无效药物甚至假药获批。

应对这种情况,国际公司是怎么做的呢?答案还是人工智能!

早在2013年,一家跨国制药公司研究团队就发现,部分参与临床的中国患者提供的数据有问题。该试验使用数据卡,让患者自己填写记录每天的服药后数据。正常来说,同一监测指标每天数据应有波动,甚至早晚也应有变化。但是,在部分患者提交的记录中,超过五天都是同样的数值。

虽然这些受到质疑的数据只占所有记录的很小一部分,并不会影响到整体的数据质量。但后来,该公司还是决定将数据记录升级为电子系统,全程智能监控数据,取代以往的纸质记录方式。

使用电子数据系统取代患者手填数值,首先,数据精确度将得到提升;再者,研究团队可以实时获取数据,根据数据质量情况立即生成报告并采取相应的行动,这样就会基本杜绝患者在一段时间后凭记忆补填数据的违规现象。总而言之,采用智能电子系统能显著提升数据质量和准确性。

当然,这么做无疑成本大大提高了。可是,中间很多项目管理人员,数据录入分析员,他们的工作就不需要了,养一个人也不便宜,这么算,成本也没高多少。

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涉及药品的管理项目,成本往往不是衡量项目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用高成本的人工智能确保了数据的真实和药物的可靠,确保了每个数据可追溯,大大避免了人工管理失误而造成贻误病情、乃至危害生命,这无疑是值得的,因此这种智能管理模式在行业内在近年得到了很大推广。

当然,上面三个例子只是众多人工智能取代人力的一部分案例,人工智能替代人的例子也不是在每个行业、每个公司都会实现。飞机自动驾驶早就有了,但是应对复杂天气、地形、起降过程控制还是需要飞行员的经验。根据医学检测化验结果可以给出诊断的机器医生Watson,IBM早就开发了,但离达到“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的医学伦理还有很大距离。足球场上虽然错误判罚很多,可是人还是裁判,因为大多数人觉得错判本来就是足球的一部分。

但毫无疑问,智能代替人工的时代,已经开启了。这不是狼来了,这是比Alpha狗战胜世界围棋冠军还需要让我们认真对待的事情。

作为企业,我们要拥抱未来,抱着开放的心态看人工智能并且考虑如何加以利用,分析未来的岗位需求,更合理设置分工。而员工自己,要不断学习,从事更有战略性以及创造性地工作,否则哪天我们就真被替代了。

    (原标题:人工智能会让谁下岗?)

   注:本文来源与第一财经网,作者力方,为五百强公司管理人士,文章不代表数据观观点。

未来五年,人工智能会让谁下岗?   

责任编辑:陈近梅

随意打赏

人工智能未来发展人工智能未来科技未来十年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的未来人工智能 未来中国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未来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