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社科研究又添新名片!大数据社会应用研究会正式成立
由来自上海交通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的10位发起人共同发起成立“上海市大数据社会应用研究会”。
9月24日,上海市大数据社会应用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会员大会在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楼举行。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社联党组书记燕爽,上海市社会团体管理局副局长曾永和出席会议并讲话。
上海市大数据社会应用研究会成立大会现场。 王珍 摄
为了响应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的“重点建设50-100家国家高端智库”,以及2015年推出的国家大数据发展纲要和战略,2016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7年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更好地发挥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的高端智力资源聚集的极大优势,由来自上海交通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的10位发起人共同发起成立“上海市大数据社会应用研究会”。研究会将以国家治理和社会经济发展深切关注的重点、难点问题为导向,协调和集成国内外资源,实现科研协同和持续科研攻坚,形成具有跨学科、跨院校、高品质、重实效的“引领性研究成果群”,为繁荣社会学科、服务政府决策、辅助企业发展和透视社情民意等提供“以大数据为特色”的前瞻性研究与应用成果。
燕爽在讲话中指出,当今世界科技革命正在迅猛推进,每个人都身处其中。今天的中国正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心,走进科技革命创新的前沿。这场科技革命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未知远远大于已知,引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变革。我们跟跑的时间太长了,现在中国在一些领域不仅与发达国家并跑,甚至已开始领跑。二是学科、知识大融合。原来我们一直倡导学科交叉融合,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只是一种号召,而现在如果不融合是搞不好科研的。三是人文与科技在最高层面的一次融合,集中体现在人工智能的发展上。他希望上海的青年学者们能够通过这个研究会体现应有的担当,以时不我待的精神,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贡献自己的力量。
大会选举通过了《上海市大数据社会应用研究会章程》,并选举产生了第一届会长、副会长和秘书长。根据选举结果,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教授杨力担任会长,高奇琦、张学良、齐佳音、吴力波任副会长,张学良同时兼任研究会秘书长。
杨力在当选会长后表示,自上世纪80年代正式提出大数据这一概念以来,上海一直走在潮头,相关研究层出不穷。上海市大数据社会应用研究会的成立将进一步提升上海在大数据研究领域的引领力,也将成为上海社会科学研究在全国的新名片。研究会计划用3-5年的时间,迅速发展成为国内一流的大数据社会科学应用研究与交流平台,跻身国家和上海智库行列。据介绍,研究会现有会员131人,平均年均为35.9岁,70后会员占92%。会员来自经济学、法学、统计学、管理学、社会学、地理学、计算机科学、电子工程、建筑学、心理学、政治学、历史学、新闻学、哲学等13个不同学科。
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上海财经大学教授张学良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国内有很多大数据研究所、实验室,但是像上海市大数据社会应用研究会这样的“省部级一级学会”可能还是头一个。会员来自34个上海的单位与机构,成为大数据社会应用的大平台与研究联盟。而且,研究会还将运用创新的众包、众筹、众创等“互联网+”方式来组织科研。
会后,中国科学院褚君浩院士作了“大数据与智慧城市建设”的学术报告,会员们就相关学术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上海市社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任小文,市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朱鸿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主任李安方,市社联学会管理处处长王克梅等出席了会议。
责任编辑:陈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