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募资11.3亿港元!AI独角兽「第四范式」正在招股

数据观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4次递交招股书之后,第四范式终于临近IPO

  最高募资11.3亿港元

9月18日,第四范式发布公告称,其计划于9月18日(星期一)至9月21日(星期四)在港交所发行主板上市H股股份,证券代码为6682,并预计9月28日正式上市。

最高募资11.3亿港元!AI独角兽「第四范式」正在招股

据悉,第四范式拟全球发售股份1839.6万股,其中香港发售183.96万股,国际发售1655.64万股,另有15%超额配股权。第四范式此次IPO发售价为每股55.60港元至61.16港元,以此计算,总募资额为10.2亿-11.3亿港元。

此外,根据公告,第四范式宣布已经与新华资本管理、北京中关村科学城、MontageHoldings(澜起科技)等基石投资者订立基石投资协议,基石投资者待若干条件达成后,认购或促使其指定实体按发售价认购以总金额9680万美元可购买的若干数目的发售股份,认购总额为9680万美元(约合7.58亿港元)。

按照计划,第四范式上市集资所得的60%,将在未来3年分配至加强公司的基础研究、技术能力和解决方案开发;约20%将在未来3年分配至扩展公司的产品、建立公司的品牌及进入新的行业领域;约10%将在未来3年分配至寻求战略投资和收购机会,从而实施公司的长期增长战略,以开发公司的解决方案并扩展及渗透公司所覆盖的垂直行业;余下约10%将用作一般企业用途。

曾四度冲刺IPO

北京第四范式智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第四范式”)成立于2014年9月,是一家人工智能技术与服务提供商。公司主要向金融、零售、制造、医疗、能源、互联网等领域的企业提供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协助相关公司落地人工智项目。

根据灼识咨询报告显示,以2022年收入计,第四范式在国内以平台为中心的决策类人工智能(即公司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一个可以针对其需求进行海量数据(维权)学习和分析以及辅助决策的平台)市场份额中占比达到22.6%。官网显示,公司在先进人工智能技术研究方面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并率先将这些技术应用于商业解决方案。

B端业务是第四范式的核心发力点。今年3月,第四范式还推出专为业务场景设计的企业级生成式AI产品SageGPT(式说大模型),并提出AIGS(AI Gerenated Software)的技术思路,用大模型切入企业软件市场。

此前,第四范式曾四次向港交所发起冲刺。2021年8月,第四范式首次向港交所递表,拟主板挂牌上市。2022年2月,公司递交了更新后的招股书。但因6个月内未通过聆讯,其IPO申请状态转为“失效”。2022年9月、2023年4月,第四范式再次递交招股书,后于9月7日通过聆讯。

根据招股书,截至2023年4月18日,戴文渊直接控股23.82%,并透过其紧密联系人吴茗、北京新智、范式投资、范式隐元、范式出奇及范式天琴控制公司已发行股本总额约40.44%,为公司的实际控制人。

值得关注的是,公司被称为“中国决策类AI独角兽”的第四范式,曾吸引了众多知名投资者的青睐。

从成立以来,第四范式先后完成了 11 轮融资,总金额超过 10 亿美元,仅 D 轮融资金额就高达 7 亿美元。投资阵容豪华,既有红杉资本、创新工场、保利资本、越秀产业基金、基石资本、联想创投、Cisco、中信产业基金、春华资本、高盛集团等知名投资机构,也有国开、国新、国家制造业转型基金等国家队资金,还有腾讯等大厂加持,第四范式在 IPO 前估值已达 30 亿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1月15日,第四范式投资者与公司股东签署终止协议的补充协议,将触发撤资权的一个条件由“D系列融资完成后48个月内或终止协议签署之日起18个月内未完成上市”变更为“于2023年12月30日前,没有上市”。

   过去三年还未实现盈利

具体至产品层,先知平台是第四范式解决方案的支柱。先知平台可以帮助企业实现轻松构建量身定制的人工智能系统,这些系统由第四范式的自动机器学习算法驱动,将机器学习、应用、决策和评估的流程自动化,支持快速简易建模、提供低代码及/或无代码开发环境以及无需人工智能专家的高度参与。

反映在业绩上,先知平台及产品、应用开发及其他服务构成了第四范式的营收结构。前者是指提供企业级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并自销售先知平台及产品,后者是帮助客户根据需求利用先知平台开发定制化的人工智能应用。

最高募资11.3亿港元!AI独角兽「第四范式」正在招股

与很多人工智能软件公司面临的问题一样,第四范式近3年财务报表显示仍在持续亏损。

2020至2022年和2023年第一季度,净亏损分别为7.5亿元、18亿元、16.5亿元和3亿元。同期经调整亏损净额分别为3.9亿元、5.6亿元、5亿元和6513万元。三年未经调整亏损额超过40亿元人民币;经调整的亏损净额也接近15亿元人民币。

与此同时,2020至2022年的营收逐年增长,分别为9.4亿元、20.2亿元和30.8亿元,2023年第一季度收入为6.44亿元。

在研发投入上,其2020~2022年研发投入分别为5.657亿、12.495亿、16.5亿元,年复合增速达到42.88%,研发强度保持在50%~65%的区间。相较之下,2022财年微软研发强度为12.83%,谷歌为14.19%。

公司创始人兼CEO戴文渊在今年上半年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在这波大模型的投入上没有一个明确上限,只要是现金流可以接受的范围,我们就会加大投入。”

高研发投入下,第四范式的毛利率从2020年的45.61%增至2022年的48.23%;销售成本占营收比重逐年减少,从2020年的54.39%减少到2022年的51.77%;净亏损率在2022年收窄至-53.64%,较前几年同期显著改善。

   AI企业密集赴港递表

今年春季开始密集赴港递表的AI企业,正逐渐迎来“秋收”的时节。

9月11日,知行汽车科技(苏州)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知行科技”)通过港交所聆讯,或将成为“港股自动驾驶第一股”。知名AI独角兽北京第四范式智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第四范式”)则在9月7日通过了聆讯,成为年内首家拿到港股“入场券”的AI企业。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AI智能驾驶芯片公司“黑芝麻智能”、AI语音公司“云知声”、生成式AI公司“出门问问”、AI机器人“优必选”、交互式AI“声通科技”、AI推荐功能“宜搜科技”等多达28家AI公司密集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且均已通过聆讯,排队等候上市。

Wind数据显示,目前通过聆讯排队等候上市的企业一共有106家,涉及AI人工智能或数字化的公司达到28家。也即,和AI相关公司整体占比达到26%。记者分析数据发现,这28家拟上市公司中有18家为亏损,亏损金额在人民币10亿元以上的有3家,分别是黑芝麻智能(-27.54亿元)、速腾聚创(-20.89亿元)、第四范式(-16.45亿元),有8家实现微盈利,只有2家盈利在10亿元以上。

由此可见,AI公司集体赴港上市背后,普遍盈利欠佳,且长期处于亏损状态。

除此之外,这些涉及AI概念的人工智能公司普遍账面现金流捉襟见肘,对于一个重研发的行业来说,账上现金流不充足是致命的,但也足见,为何这些公司急于港股上市。

  为何选择港交所

今年3月,港交所在其上市规则中新增第18C章节,放宽了对“特专科技公司”的要求,这是它吸引缺乏利润但具有良好增长潜力的企业上市的最新努力。

新规面向五大科技领域,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硬件、新材料、新能源及AI和生物科技等高新技术行业的公司。

新规的一个关键特点是,只要市值不低于100亿港元(92亿元),“未商业化”企业就可以申请IPO,哪怕它们尚未取得收入。“已商业化”公司的门槛更低,市值只要达到60亿港元,最近一个财年的营收不低于2.5亿港元。

港交所在2018年曾采取类似举措,同样是为了吸引拥有尖端技术和巨大增长潜力的公司,当时它开始允许处于早期阶段的制药初创公司上市,即使它们的收入很少或者没有收入,并且正处于亏损状态。在此之前,大多数公司必须表现出强劲的收入和持续的利润,才能在香港主板上市。

新规契合了AI企业的现状。人工智能上市公司普遍面临商业化落地难、转化AI技术为现金流难等问题,盈利路径不明朗,同时又是重研发投入的行业企业,因此企业亏损现象比较普遍。

港交所行政总裁欧冠升在6月公开表示,任何优质的AI的公司,包括OpenAI公司,想在港交所上市,港交所都会鼓励他们申请,同时希望他们能满足上市要求。

不过,也有AI企业相关负责人透露,选择港交所的原因,与早前递表时候市场表现有关,彼时港股仍在牛市当中。另一家AI企业相关负责人称,公司想要做全球性AI企业,所以选择了港交所。

责任编辑:张薇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