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博鳌观察金融创新峰会精彩观点集锦
新科技新理念 构建新金融
——2016博鳌观察金融创新峰会精彩观点集锦
9月23日,以“新科技、新理念构建新金融”为主题的2016博鳌观察金融创新峰会在京举行。本次峰会由博鳌亚洲论坛官方杂志——《博鳌观察》主办,贵阳日报传媒集团、中国大数据产业观察网提供战略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英凡研究院研究员侯本旗,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求,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等嘉宾分别作主题演讲。嘉宾们围绕“科技如何让金融更美好”“数字普惠——可持续的普惠金融”“从大数据到人工智能:真正风口已经到来?”“超越虚拟货币,区块链如何改变金融”等议题展开对话交流。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 普惠金融应当是新金融的核心内容
“发展普惠金融需要有良好的民生基础,应该更多开发与普通百姓关系密切的业务。”
大众思维认为金融是为富人服务的,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现在已经进入了后工业社会,要考虑的金融服务对象应该是大众,普惠金融应当是新金融的核心内容。
什么是普惠金融?普惠金融要有这样四个要点:平等、商业可持续、风险可控和成本可接受。它要结合新科技来说,更要解决不公平,以满足获得感,完成普适性,真正服务每一个人。
普惠金融体系就应当提供各种各样的、让人们得以有效的处置自己储蓄以及闲置资金的手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中国办普惠金融的第一件事情,是要普及那些传统的老的金融基础设施,让住在穷乡僻壤的人们不需要翻山越岭,就能获得金融的服务。
发展普惠金融需要有良好的民生基础。基于此,当前和未来应该更多开发与普通百姓关系密切的普惠金融业务,如纯金融意义的存贷、资金发放等,这涉及到社会公共服务。
为了避免和改变“保险领域成为富人游戏”的局面,普惠金融就要大力发展保险业务,更多地满足大众的保险需求。
英凡研究院研究员侯本旗: 大数据风控是新金融健康发展的关键
“如果对数据风控的理解不到位,有可能出现前期是鲜花与掌声、过了三五年是一地鸡毛的状况,这是最大的‘坑’。”
新金融“新”在什么地方?第一个“新”是新的服务者,按照真正的客户需求来优化、调整、开发自己的服务;第二个“新”在于支付、贷款等方面的便捷和便利;第三个“新”在于获取更多收益、并保持资金的流动性。
目前,移动互联网改变了社会运行的底层规则。第一,在技术层面出现了聚合涌现效应,创新不一定是目的,更可能出现在聚合效应所涌现的机会中;第二,在经济层面出现了成本趋零效应;第三,在社会层面出现了时空坍缩,互联网缩短了物理距离。
在此背景下,新金融的“坑”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针对主流的金融机构,即依靠线下网店经营已经不符合客户利用互联网开展金融业务的习惯;第二个是针对新金融机构,主要体现在“跨界容易、跨期不宜”上,特别是对于新入者,如果对风险的把控、数据风控的理解不到位的话,有可能出现前期是鲜花与掌声、过了三五年是一地鸡毛的状况,这是最大的“坑”。
如何避免落“坑”?大数据风控是关键。大数据的风控模型主要是筛选客户以及设置准入门槛,把信用不好的人挡在外面;另外就是反欺诈,通过一些行为的分析,避免别人偷你的钱。在新金融领域,只有做好大数据风控,平衡好收益当期性和损失滞后性的内生平衡,才能实现“跨期”。从这方面来讲,主流的金融机构和新金融机构都有机会。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求: 互联网金融第一位的业态是支付
“要对新的金融业态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尽早将约束风险的监管准则制定出来,以确保它能够持续健康发展。”
普惠金融的核心是让需求者有广阔的选择空间,需求者自己比较成本和收益。即使很多中低收入阶层包括中小微企业愿意付出相对高的成本,也得不到相应的服务。传统金融体系很难创造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只能靠互联网金融的多业态来完成。
目前,社会对于P2P过于关注,导致整个互联网金融被“污名化”。真正的互联网金融排在第一位的业态是支付,线上支付比线下支付快捷得多,并且大量数据证明线上支付比线下支付安全。
央行日前出台了第三方支付办法。第三方线上支付普遍设置了额度限度,仅仅只能满足年轻人的日常消费需求,这逼迫客户不得不回到传统金融体系中来。
设置额度限制的思路有问题,给客户的线上支付设置了障碍,它没有顺应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趋势。所有的监管都是要为客户提供最大便利的,同时防范风险,这是一个基本的准则。
在互联网金融领域,除了支付以外的其他业态,之所以会出现一些问题,关键在于监管准则没有制定,不知道监管的重点在哪里。互联网金融最重要的是透明度,因此要对新的金融业态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尽早将约束风险的监管准则制定出来,以确保它能够持续健康发展。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副院长黄益平:
发展数字普惠金融 有必要帮助市场参与者识别和控制风险
“不是所有人都能够识别风险和承担风险,在互联网上,金融风险的传导可能会更快一些。”
各国是从2005年真正开始关注普惠金融的。过去的十年,国内的普惠金融做得怎么样?一些小微企业和普通百姓,尤其是低收入群体并没有获得很好的普惠金融服务,或许互联网金融的产生能够改变这一现状。
由北京大学提供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显示,近年来,受益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数字金融的使用深度、覆盖范围等方面均增长迅速,远远超过其它金融行业的发展,并且推动各个不同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趋同。
因此,用数字工具来做普惠金融,有巨大的优势和巨大的潜力。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会面临各种风险。我们能不能开拓优质的资产,关键在于两点:线上靠数据,线下靠尽职调查。
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也是当前的热门话题。过去的互联网金融发展主要是得益于巨大的市场空白需要弥补、数字技术尤其是移动终端和大数据分析的发展,以及相对宽松的监管环境。但现在已经到了互联网金融需要监管的时刻。
不是所有人都能够识别风险和承担风险,而且金融风险是会传导的。在互联网上,金融风险的传导可能会更快一些。从这个角度来说,尽管数字普惠金融还需要再创新,但是加强监管、帮助所有的市场参与者来识别风险和控制风险,是非常有必要的。
议题:从大数据到人工智能:真正风口已经到来?
国家千人计划专家、乌镇智库理事长张晓东: 人工智能将在征信和风控上见成效
中国大数据行业的应用更偏向消费者。特别是在征信和风控领域的应用,短期内应该会很快看到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开花结果。
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金融领域里就一直在用科技的手段进行征信和风控,但由于数据少,模型做的很浅。但现在通过自然语言理解技术和知识图谱的应用,就可以把人和人、公司和公司、公司和人关联起来,这样就很容易判断哪些人、哪些公司是有潜在问题的。
此外,在行业细分方面,由于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市场环境越来越偏向消费者,中国在消费者应用领域的一些基础技术、核心技术方面也会慢慢变得越来越强。
博时基金常务副总经理王德英: 只有解决不确定性问题的才算人工智能
只有能够解决一些结果不确定性问题的,才是人工智能。
目前市场上的智能楼宇系统,只要是规则能够确定的逻辑,并有先后准确逻辑关系的处理,我们认为都不是人工智能。在很多楼宇只要刷卡,就能知道在哪里乘电梯最快捷,这算不上人工智能,因为这个规则是事先定好的。
在金融系统里,难的也是不确定性的东西。比如征信,对个人信用的一个判断,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如果可以引用各种模型来帮助人们进行判断和决策,这就是征信领域的人工智能。如果能够利用计算机技术帮助人进行股票交易的预测和分析,这就是投资领域的人工智能。
飞贷金融科技副总裁卜凡德: 人工智能在应用中产生价值
人工智能是一种算法,只有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才会产生价值。
人工智能是一个不断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随着IT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在云计算技术背景下,它可以应用的场景也非常多,比如现在很多银行有智能开卡的机器终端,一些企业的门禁系统也在运用人脸识别技术等。
在金融领域,人工智能的应用更多的是在风控方面。一是替代人工的一些基本操作和决策,提高决策效率;二是利用大数据建立一些模型去判断风险、控制风险,使风险的控制和判断更加精准。
中信银行公司银行部副总经理王鹏虎: 风控是大数据在金融领域的重要应用
风险控制是大数据在金融领域最重要的应用。以前银行收集信息都是通过客户经理进行人工线下的收集,现在有了大数据的技术,未来更多的是依靠线上的,依靠第三方特别是社会的征信数据。
实际上,征信的本意就是收集信息,关于客户的一切信息都有可能是跟风险相关的。未来大数据技术在征信上的应用是社交大数据的概念,而不仅仅只是信用卡还款、企业还款、违约等数据,包括电信诈骗、话费欠费也是征信数据,频繁更换手机这种行为也是信用风险的数据。
现在要做的就是共享社会各个行业、各个部门关于人的主体或者企业法人的数据。在此基础上,各个行业就可以对原始数据进行加工,以进行个人、公司的信用评级,最终解决人工收集信息成本过高的“痛点”。
璇玑公司CEO郑毓栋: 智能投顾的功能是帮助客户做财富规划
智能投资顾问的功能,是帮助所有的中产阶级家庭、客户去做财富规划。
每个人的生活规划、流动性的需求、财富的渴望、风险的认知都是不一样的,当面对每个人不同的财富需求时,智能投顾主要是帮助规划人生财富,以满足生活需求。
在美国,智能投顾非常强调个性化,它可以通过人工智能的学习进行预测,以减少人们可能犯的错误来获得长期的收益。这一点非常值得中国学习。此外,在数字化资产配置的监管上,从算法到科技到体系的一套全程监管,也是加紧要做的事情。
责任编辑:黄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