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国家高新区以大数据为引领奋力打造创新型中心城市示范区
“数聚高新”成为金字招牌
——贵阳国家高新区以大数据为引领奋力打造创新型中心城市示范区
图为大数据创客广场。 高欣萱 供图
1月17日,又一家世界500强企业“相中”贵阳国家高新区: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西南区域总部与贵阳国家高新区签订投资协议,将斥资300亿元与高新区共同开发及运营沙文·高新动力小镇,同时将参与其他重点项目的建设。
此次签约标志着高新区迎来了2017年招商引资“开门红”,也为高新区开启以创新为主驱动力的“三次创业”新征程打响了第一炮。
作为全省唯一的国家级高新区、人才特区和全省“1 7”国家级开放平台,中关村贵阳科技园的核心区、展示区、引领区,高新区自1992年建区以来,从建设发展初期“一次创业”的从无到有、逐步扩大,到经济实现跨越发展的“二次创业”,一直坚持创新驱动、开放带动,特别是近五年来,高新区扬帆“蓝海”,以大数据为引领,紧盯园区、项目、平台,狠抓改革、开放、创新,努力在全市打造创新型中心城市中当急先锋、做顶梁柱,创新发展驶入了“快车道”。
1、创新驱动 发展水平实现层级跨越
过去五年,高新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成绩明显,为实现历史性新跨越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五年,高新区增比进位持续攀升,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在全国115个国家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共116个单位)增比进位中,从2010年的62位提升到43位,可持续发展能力进入前10位。2016年预计全年,规模工业总产值341亿元,同比增长21%;规模工业增加值87亿元,同比增长18%;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320.5亿元,同比增长28.2%;固定资产投资250亿元,同比增长20.1%;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投资70.49亿元;公共财政收入13.49亿元,同比增长16.73%;实际利用外资1.54亿美元,同比增长35%;省外境内实际到位资金212.75亿元,同比增长15.0%。
这五年,高新区核心平台建设发力,要素聚集效应彰显。聚集了6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30余家省内外科研院所,研发机构总数达122家。全区累计孵化器、加速器及众创空间达36个,其中国家级孵化器4个、国家级众创空间4个。贵阳高新智慧运营管理公司入选2016年度国家级科技孵化器,成为全国首家大数据产业专业孵化器。设立高新创投基金,聚集全省50%以上股权投资基金和科技金融机构,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形成。全区新增注册工商企业3257户,累计注册工商企业11905家,正在从量的累积到质的蜕变,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113家。聚集创新创业人才5.5万余人,成为贵州省创新创业人才最集中、创新创业最活跃的区域。
这五年,高新区区域合作空间拓展,对外开放不断深入。借助京筑创新驱动区域合作,引进了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贵阳分部、贵阳信息技术研究院、首都科技条件平台贵阳合作站等研发机构和服务平台,引入华为、英特尔、甲骨文等国际知名企业在贵阳组建大数据产业技术联盟。2016年,成功引进中冶赛迪、航天科工、博科等一批500强企业和行业知名企业,总投资400.32亿元。
这五年,高新区摘得一批“国字号”招牌,获批“国家高新区大数据引领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示范工程”“国家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国家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等试点示范,参加了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全国“十二五”科技成就展,向全国展示创新创业发展成果经验。
2、数聚高新 大数据产业密度最高
大数据是21世纪的“钻石矿”,是未来的新“石油”。
自贵阳市提出发展大数据以来,高新区便乘“云”而上,牢牢抓住“大数据”这一核心,重点围绕“1 N”产业体系建设,着力打造大数据产业聚集示范区。
扬帆“蓝海”,高新区围绕政策最优、成本最低、环境最好、办事最快、人文最浓“五个最”,全力打造大数据服务“新绿洲”“新高地”——
相继出台了《贵阳国家高新区促进大数据技术创新十条政策措施(试行)》《大数据“十百千万”培育工程实施意见》等一系列优惠政策;
创造性推行“群—场—会”“三到三推”机制,“贵阳高新政务”成为“贵州省服务业名牌”,通过国家级政务服务标准化体系建设试点验收,成为全省首家国家级政务服务标准化试点合格单位;
以“千园之城”建设为抓手,着眼于为产业配套、园区配套、区域配套,大力构建产业 文化生态的大数据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全面推进太阳湖滨湖公园、大数据创客公园建设,创客广场、创想花园、白鹭湖建成投用,太阳湖滨河公园之呼叫山庄正式开门迎客;
依托大数据广场、中国西部众创园等平台,大力实施“天下创客计划”“大数据技术创新计划”。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敢闯敢试、先试先行的高新区,通过一心一意发展大数据,心无旁骛发展大数据,完成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有可能”到“有道理”的三级跳——
一批定制化数据中心顺利建成,中电高新、高新翼云、翔明科技、力创科技4家企业获批国家级绿色数据中心试点;
食品安全云、电子商务云等20余朵云在高新区运营,贵阳朗玛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入围2016年中国互联网企业100强榜单,成为国内唯一入选“大数据大健康”的企业;
基于大数据激发的产业活力,谷歌、百度、阿里巴巴等一批全球大数据知名企业已落户贵阳高新区。
截至目前,高新区的大数据及关联企业累计达2669家,大数据营业收入达401亿元,同比增长31.5%,成为全市大数据最活跃、最密集的区域。“云上贵州、数聚高新”,既成事实,亦成为“金字招牌”。
3、以大数据为引领 打造创新型中心城市示范区
进入新的时期,根据 “十三五”发展规划,高新区将围绕实现引领大数据技术创新、加快大数据产业集聚,打造创新型中心城市示范区目标,建成大数据“双创”引领区、建成大数据技术创新试验区、建成大数据中小微企业聚集区,实现园区经济规模大幅提升,产业发展优势明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综合服务功能全面优化,对外开放水平再上台阶。
园区经济实力稳步提升。到2020年,高新区火炬口径营业收入达到10000亿元,年均增长27%,确保实现8000亿元,年均增长22%;火炬口径工业总产值达到8000亿元,年均增长29%。地域口径:规模工业增加值力争完成250亿元,年均增长29%
创新型产业集群基本成形。“十三五”期末,高新区基本形成以大数据产业为龙头,以高端制造和大健康产业为特色优势产业,现代服务业为重要支撑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大数据关联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000亿元,年均增长27%;现代制造业产值达500亿元,年均增速均达到27%;大健康产业营业收入达500亿元,年均增速均达到37%;现代服务业营业收入达1000亿元,年均增速33%。
创新创业能力进一步增强。“十三五”期末,科技研究机构(平台)数量达到244个,创新服务机构达到33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0家,专利申请量达到15000件,专利授权量达到6000件,在孵企业达到2100家,毕业企业310家。
招商引智和对外开放成效显著。“十三五”时期,力争实现招商引资省外实际到位资金460亿元,同比增长20%;跨区域合作共建科技园区(大学科技园)6个以上,新引进国家级研发机构(平台)6家以上,高新区人才总量达到20万人,其中高端人才总量达到4500人。
到2020年,高新区在全国国家级高新区中综合排位进入40位、力争进入30位;建成千亿级开发区,力争在全省“1 7”国家级开放创新平台中综合测评排位第一。(记者 樊成琼)
责任编辑:陈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