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言 ▏气象大数据在保险领域的应用

数据观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 导读 】每年5月,在中国贵阳召开的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简称“数博会”)提供大平台,集中展示最新技术及理论成果,齐聚行业相关人士共商大数据产业发展大计。在“2018数博会”即将召开之际,数据观特别邀请行业专家、学者、企业家深入剖析产业发展现状,推出系列大数据产业深度评论专栏《博言》。今天刊发的文章,是由天气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昶、副总经理张亮撰写的《气象大数据在保险领域的应用》,具体分析了气象大数据在保险领域的应用,以及在应用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国的气象部门存储了自1949年以来全国以及全球的各类气象观测数据、预报数据,数据总量在4-5PB。这些数据包含了全国6万多个地面气象观测站、186部新一代天气雷达、2000多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1000多个交通气象观测站,334个雷电观测站,120个高空气象观测站、58部风廓线雷达,16个空间天气站、7颗在轨风云卫星的气象监测数据;包括降水、温度、风力风向、地面结冰、太阳辐射、酸雨、空气能见度等30余种气象要素。

 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来看,气象数据都可以称之为“大数据”,气象大数据的整理、加工、深度挖掘、行业应用都有着非常坚实的基础,蕴含了丰富的研究与应用价值。

博言 ▏气象大数据在保险领域的应用
 

  气象风险对经济的影响

 天气风险是影响经济的重要因素。一方面从全球角度来说,世界天气风险管理协会认为,全球经济的20%-30%直接曝露于天气风险之下,这一数字足以说明问题。另一方面立足中国说,中国是世界上气象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因天气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都超过了1000亿元。2008年,仅年初的南方冰冻灾害一项,就造成高达1500多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而2016年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损失已高达5000亿元,约占当年GDP的0.67%。

 在全球气候持续变暖的大背景下,各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更加频繁,同时随着全球经济体量的不断增大,气象灾害造成的影响和损失不断加大,社会对于气象风险保障的需求迅猛增长。

  气象大数据在保险领域的应用

 天气指数保险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天气指数保险最早被大规模应用在与天气强相关的农业领域、防灾减灾领域和对天气敏感的商业领域,随着发达国家保险制度的完善,天气指数保险也慢慢渗透到人们的衣食住行各领域。保险公司利用气象大数据和农业/巨灾/公共气象科研成果,把天气因素对行业的损害程度进行指数化,每个指数均有对应的行业损益,保险合同即以此指数为基础,当指数达到一定水平时由保险公司向投保人进行赔付。

 而天气本身具有可测量性、客观性、公开性、不可人为操纵等特点,使得天气指数保险相对于传统保险产品,能够避免逆选择和道德风险,可承保空间关联的灾害风险,管理成本低、赔付时效性强,作为传统农业保险的替代产品,日益受到各国政府部门的重视。人保、中华联合、国寿财、安信、安华等保险公司每年都会面向国家重点大宗农业作物推出农业天气指数保险。

 随着中国经济体量的不断增大、土地流转政策逐步落实、大农户数量越来越多、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的不断开发利用,气象保险产品的市场需求正在快速增加,同时,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在中国的飞速发展,也为气象大数据在保险市场的落地应用营造了良好的信息环境和基础设施。

  气象大数据在保险领域的应用展望

 除农险以外,气象大数据还可与旅游、能源、医疗健康等多种行业相结合,产生更多更好的保险产品。例如,舟山群岛的游轮经常因大风和台风而靠港或跳港,这时游轮公司和旅行社往往需要付给旅游者额外的补贴来弥补他们的损失。这样的风险,完全可以应用气象大数据,设计出非常简便易行的保险产品。除了在天气保险产品方面的应用,气象大数据用于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防灾防损,还有着更大的空间。

 在发达国家的保险行业中,气象大数据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应用,尤其是天气指数保险产品,因其成本较低、合约周期短,不仅分散了天气风险对人民生活、农业生产、工商业活动的影响,并且有效帮助保险公司分散其自身的经营风险,在发展中国家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气象大数据在保险领域面临的问题

 气象大数据和保险相结合还有很广阔的前景,但也存在一些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1、数据使用没有统一标准与规范

 目前各个保险公司设计天气指数保险产品时,常规做法为与当地的气象部门开展合作,但因各地气象部门对保险业务的理解不同,造成使用的数据维度、数据时长、站点选择、评估方法也会不同,没有统一的数据使用标准与规范,对保险产品在其他地域的使用造成了阻碍。比如一个降雨类型的保险做风险评估中,应该使用多少年的历史数据,应该使用20至20时、08至08时的累计值,应该使用单一站点还是多站点综合评估,这些目前都没有行业统一的标准与规范。

 2、产品设计合规性

 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国保监会《中国保险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部门分工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巨灾保险制度”;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发挥保险等市场机制作用,加快建立巨灾保险制度。鼓励各地区探索巨灾风险的市场化分担模式,提升灾害治理水平;发改委、财政部、水利部、农业部、气象局等九部委联合发布的《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指出,推动气候金融市场建设,鼓励开发气候相关服务产品。

 在有了国家政策支持的前提下,中国保监会印发了关于《财产保险公司保险产品开发指引》的通知,这保护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完善产品管理制度,规范财产保险公司保险产品开发,提升保险产品供给质量,起到了规范作用。

 但是,由于我国天气指数保险处于起步阶段,产品设计经验不足,在相对严格的规范体制下,还需要不断的打磨。

 3、跨领域多学科的参与

 气象大数据要想真正深扎各个行业,解决行业天气风险,就必须要了解气象、保险以及所面对的行业,这对天气指数保险从业者的要求相对较高。

 【 作者简介

 李昶 天气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亮 天气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责任编辑:陈近梅

随意打赏

什么是大数据时代大数据发展前景大数据信息平台大数据平台大数据分析气象大数据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