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打工人”的“生存法则”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各位童鞋带嘎猴啊,没有想到吧,这一篇隔天就来了。不过呢这一篇的大部分内容,其实是我在写上一篇《盈利模式》的时候都已经构思好了的,主要围绕标题中出现的“打工人”这一词展开叙说,也是近期比较火热的一个词。由于篇幅较长,我索性就拆分两篇发布了,有兴趣的朋友,不妨一阅。虽然本文或许和盈利模式关系不大,但上一篇承诺过的下一篇深入探究的下篇,届时还是会如约而至。

对于亚文化阶段性的流行,这个事件本身颇像是通往秘境的传送锚点一样,总会在你生活旅途过程中不经意的出现,形似唯物主义。当然我不是要讨论这一热词的前世今生,而是想借此机会,聊一聊当前这个词的正面对象,互联网的“打工者”,也就是我、我们这样的人物。作为互联网行业的打工者,怎样才算是一名相对来说比较合格的打工者呢?

我们都知道这个行业掺杂着无数变量,每个人都是能够感受到的,而这些变量的指向对象我们不妨也列举一些, 工种、业务、市场、环境(资本)、政策、突发事件 .....嗯~最后一项我也在纠结到底要不要加上来,但今年的疫情属实也影响了相当一部分的互联网企业。尽管有着这么多看似不可抗力的因素,但我们作为IT业打工者其实也不用过多的杞人忧天,但我们仔细看一下,有几个点我们是不得不去关注的,比如工种和业务。也就是个人职业和企业的业务方向。我们重点说说这两个板块。工种,或是叫职业吧,不管你的个人职业倾向往后是纵向还是横向发展亦或是T型(两者结合)发展,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就是 极大层面的增进自己的行业认知水平!深挖专业技能,扩展新事物理念,保持对这个行业的足够好奇心 ,才有可能在某职业发展道路上有足够的见解,而我们,或者说我吧,我通常是怎样去评判一个人是否有这方面的见长的呢?你就看他平常工作之余都在做什么就对了,早上几点来到的公司?来了之后都在做什么?中午吃饭的时候手机或电脑都在看什么?以及如果是男生爱抽烟的话看他上班期间抽烟的频率(不可否认有时候这也是值得衡量的一点),甚至是,上班期间工作中他在做什么?

注意,以下部分略显鸡汤,如若你觉得不适或并未准备好的话,不妨迅速滑至底部点开添加的BGM,再返回此处。由本人剪辑的纯音乐Remix版,在你阅文过程中,希望稀释掉 你的不适感。 (我为什么用“稀释”二字而不是“减轻”各位听了就知道了,微信默认会压缩音质,勿介意。)

我跟大家讲一个我自己的故事,我曾经在一家外包企业工作了一年左右,这期间两次和老板提过离职,有点意外呵?才工作一年就相继两次提离职,而第一次的离职申请理由便是,因为看到公司部分同事上班期间在打游戏!而且是电脑端游,外包企业,了解过的都知道,那忙的叫一个不亦乐乎,竟然还有同事在上班期间打游戏,关键那些人且还是技术人员,于是我便找了个合适的时间,去到了老板办公室提了离职,我没有办法忍受在这样的企业和这样的员工持续工作下去......。当然,后续我们老板和我说了一个点,以至于让我持续在这家公司又待了半年。大致的意思是: 你看到的可能并不是你想到的,不好的一面也有他暗藏积极的一面 ,可能这些人已经超前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了呢?可能他的技术本就比其他人强,超前完成工作后在做自己的事情,你能说他这个人不好吗?听完片刻之后我又老老实实回到了自己的岗位。当然啦,这后续技术的整顿是少不了的!

现在想来,也许当初的确是过于莽撞了,你们看到这甚至觉得我有点可笑。但请见谅,那毕竟是我入这行工作的第一年第一家公司,还是个萌新,什么都不懂,怎能像如今这样做到独善其身呢?但有一点我直到现在都不敢苟同,份内之事忙完了可以理解,毕竟我们开发项目都会有一个项目排期表,超前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固然是好事情,但忙完份内事后去一些行业大咖常逛的论坛学习交流,浏览一些大牛的博客文章,了解下最新前沿的技术框架,岂不美哉?

我在当时作为职场萌新,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当时的每日日程。之前我们公司有一个部门离我住处路程大概需要一个半小时左右,公交转地铁,这一个小时(地铁1小时)的时间给了我很好的看书时间,因为看一篇文章顶多十几二十来分钟,这种适合平常的碎片化时间,而1个小时的话用来看书是很受用的。我们的上班时间为九点,但我每天早上上班打卡的时间都不晚于8点半,多出来的那半小时就在看相关的文章,人人产经、果壳、推酷、简书、优设这些平台,看的最多的是推酷,这个平台就像是收集各大平台高质量文章的集合,然后凑成了一个APP,相当于一个收藏夹一样,刚好省去了我去其他网站去找相关的热评文。而晚上我所在的部门几乎是没有人加班的,除了总监偶尔在办公室逗留以外,但我几乎是每晚都留在公司,在做甚?扒各种视频学习常用的软件,看公开课演讲及讲座,而我的下班时间通常是地铁的末班车时间,早上第一个到,晚上最后一个走,有一次没有赶上末班车,就睡在了公司...这是真实发生的,绝无忽悠。再者就是周末,由于我们是双休,但我通常都会在周六的时候前来公司做自己的东西、学我该学看我该看的,我们老板也很乐意我来公司,不介意我来浪费电。而在那一年,刚好当当网搞了个什么书香节,满400减200的活动,于是,我真的花了二百大洋买了四百块的这么些书,如图:

互联网“打工人”的“生存法则”

这样的日程我大概持续了一年左右。而如今,虽然不再像过去那样高产学习,但至少有一些习惯我仍旧保留着。比如早早来到公司刷行业新闻,鸟哥笔记、虎嗅网、36氪、青瓜传媒、掘金、极客公园等,这些网站每日都有统计24小时内发生过的热点新闻,如果你们有兴趣也不妨去看看,推荐给你们。再比如上下班地铁看书,不过我目前的公司与我住处只有三四十分钟左右,而且换乘较多,过于碎片化,于是乎,我把它换成了听书的环节,吴伯凡老师的《伯凡日知录》、《认知方法论》,古典老师的《超级个体》、刘润老师的《5分钟商学院》以及喜马拉雅的免费栏目《读者》都是我认为非常不错的内容,同样推荐给你们。而周末,我至少会有4小时的阅文时间,除了我的自购纸质书本以外,网盘也收集了不少,主要书籍类型如图:

互联网“打工人”的“生存法则”

基本上每一本都有epub格式的,方便手机预览,PDF格式坚决拒绝,在手机上阅读太鸡肋了!如你们喜欢,也欢迎在底部讨论区找我要私链。

我表述这些事情,并非是想要彰显个人光环,这也并不是值得件炫耀的事情,其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文章开头那句话,拜这个行业的极其不稳定性所赐!我对这个行业始终充满着敬畏之心,当无数变量如雨点般对你造成冲击时,你不知道这些变量带来的转折点对你来说是好是坏,倘若你什么都没有准备,当事态趋于恶化呈现消极态势之时,那你终将沦陷为泡沫。倘若你一直在做着自己认为对的事情, 不断接触新事物新理念, 不断刷新着自己认知,那么很大层面你会踩着这些雨点实现个人跃迁。

你视野的边界决定了你认知的边界!

在此,斗胆和各位告诫一声:倘若工作中你身边有这么一些合理的安排着自己富余时间的人,充分利用着碎片化时间的人,也就是主观能动性颇为强烈之人,一定要,留下他们的联系方式,即便是不同部门,即便他已然成为了你的上司,(老板除外,比自律、比主观能动性全公司上下没有任何一人能比得上老板,不要问我为什么。)不妨都厚着脸皮留下他们的常用联系方式,这样的人,乃是我辈之人呐!这样的人, 是让我们变得更具主观能动性的理由。我们试图把时限拉长,只要你还在这行生存,保不齐未来有一天他们会是你的“精神”合伙人甚至是现实中的合伙人。

再来看第二项,业务。泛指企业业务发展方向,当公司的主流业务发展到了一定瓶颈期,或因政策、行规、市场等原因被叫停后,企业的解决方案无外乎两种,在原有的基础上调整或者干脆重新开辟新的业务模式(当然你也可以采用第三种巨人思维,学习马粑粑,干掉银行,我佩服你!),即业务变更。但在我看来,往往后者才是正确的道路才能让企业良性发展。请注意我前面说的是业务被叫停,属于致命性的问题,并非一星半点不痛不痒的需求问题。这样的案例也我们屡见不鲜,如往年iPhone的新机发布会,近几年最具代表性的刘海屏设计浪潮,传统行业实现转型变成我们所熟悉的互联网+,或是物联网+,以及大行其道的产业互联网等等。

新的业务变更,大抵都需要新的开发技术,新的组织架构,甚至是新的运营手段、销售推广渠道 简言之是不能再重蹈覆辙。如此一来这个问题又映射到了上面所提的内容了,当公司在做新的业务调整,孵化新的产品体系的时候,我们的个人所长还能不能得到体现的价值?如若不能,一纸文书,江湖再见!当然了,这是最不理想的结果,也有部分的做法是,将此前业务的核心人员调离至其他岗,而新业务将由新同事来完成。不过这样的话,对于“打工者”本人而言其实,有了更多的不确定拐点,不见得是件好事,具体就不细说了。

看到这里,如果你对我所理解的互联网“打工者”的看法有着共鸣内心有着一丝波动的话,也算是这篇写文的一文之荣了,当然也欢迎留下你的看法!我们所处的行业有着太多不成文的小规定,而成文的规定那就是,用技术的话来讲,这个变量的对象不断地在重新被赋值,我们要做的不是去改变变量名称,而是让自己的对象多元化,每一次重新赋值时,都能够受衷于这个变量,都能够使得让这套程序正常运行,恰巧我有,你没有!

此篇完结、撒花~~🌸🌸🌸

产品小七,入坑3年,与你共同探讨移动互联网产品中的术与道!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