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尴尬的移动使用场景
【文章摘要】一个不可抗拒的趋势就是,手机屏幕越来越大,与此同时,我们对手机的依赖也越来越严重。于是,在一些公共环境下,我们的隐私几乎处于半公开的状态。
不记得有多少次,在电梯里、公交车上、地铁里,只要是拥挤的环境中,我被动的“窥探”着周围的手机屏幕。有时跟着某个男生看他跟女票聊微信,有时跟着某个女生一起看热播的网剧,大多数的时候是看着他们无聊的锁屏解锁。
我们都知道移动互联网的一个关键词就是场景,我们从呆坐在PC前滑鼠标到可以把手机揣裤兜里到处蹦哒,大家都很关注移动使用场景的碎片化和操作易用性。记得锤子T1的左右手模式曾经惊艳了大家,同时很多基于LBS的应用也层出不穷,但似乎有一个因素大家忽视了,那就是隐私性。
越是展示在外面的东西,越能代表我们的个性和品味,而手机已成为了除穿搭外的重要配件。歪果仁不理解为什么国人要给iPhone套上各种各样的cover,磨砂的、塑料的、硅胶的、皮革的、金属的,变形金刚、HelloKitty、海绵宝宝、小黄人,因为我们极力想要通过手机的背面打造自己的icon。
同时,随着屏幕越来越大,半公开的状态会让我们使用的App成为我们的另一种icon。比如你在地铁上的左右两边各坐了一位中年大叔,一个在刷陌陌,一个在刷知乎,无论他们的长相及穿搭怎么样,你会下意识就会对这两个大叔进行归类,女生可能会把屁股挪一挪远离陌陌大叔远点。
在这些移动场景下,我们的需求是被抑制的,所以经常看到一部分人会选择放空发呆,也不掏出手机玩。如果App的社会标签成为了用户的使用顾虑和负担,那么则大打折扣。
考虑移动场景下的屏幕隐私性,是我认为开发者要去关注的,提供一个“围观模式”。去除产品的标签化,同时避免信息的公开化,让用户在任何场合都能毫无顾虑的使用,用的爽。
特别提醒: 本文作者Y酱,微信公众号:Y酱聊产品(pmkuma)转载此文需经作者本人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