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交互设计的三个层次(二)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上篇文章给大家简单介绍了一下交互设计的三个层次“ 探讨交互设计的三个层次(一) ”,,接下来我们就具体看看第一个层次(产品层)应该怎么做,需要注意些什么。
探讨交互设计的三个层次(二) 1. 分析问题

我们可以对应交互模型和用户体验地图。

交互模型应该是一开始就要分析的,即用户、场景、目标;不同的用户在不同的场景下的不同任务目标,可以衍生出多个任务流程。其中用户分析,可以理解为用户画像,即模拟出几种类型的用户,并对其基本情况有个详细描述,后面针对某类型用户时便可以使用其虚拟名称。

用户体验地图,正常来说是需要找到一群真实用户来体验产品,并将真实的体验过程给描述出来。实操上可能并没有这么完善的条件,我这边的做法是利用同理心去模拟用户,体验通过交互模型分析梳理的任务流程,并将所思、所做、所感记录下来。

所思,可以理解为每步操作前的思考,例如:看到登录页时,页面中的元素摆放会让我有哪些思考或想法。

所做,可以理解为静态的时候,我会怎么操作,产品有所反馈后,我又会怎么操作。

所感,可以理解为整个流程体验下来,具体的一些心里感受,好的或者不好的地方。

通过用户体验地图可以很容易的找到产品的一些隐含痛点,并通过持续的改进让产品的体验越来越好。

2. 解决问题

我们可以对应任务流程、信息架构、页面原型。

通过交互模型可以很容易得到任务流程图,我这边不喜欢将很多流程画到一张图里面,而是区分不同的用户画出在不同场景下的任务流程图,将复杂的流程图给拆分简单化,这样后面画原型时,逻辑更清晰,也不会遗漏一些页面。

信息架构图,主要是分析产品的需求文档,也可以先梳理出功能架构图,在此基础上对产品的信息架构进行设计,原则就是脉络要清晰。

有了任务流程图和信息架构图后,再来画页面原型,感觉就清晰多了。页面原型可以理解为需求可视化,即将产品的概念通过实际的产品设计图表达出来,需要交互设计师有一定的页面排版能力和美感,原型在不影响效率的前提下应尽量美观。个人感觉,这部分能力就需要一定的项目积累了。我之前由于有几年的网页设计经历,所以需求可视化的能力就直接转嫁过来了。

在解决完问题之后,接下来就是方案落地和优化了,那么这两步又该如何做呢?下篇文章继续给大家详细介绍。

以上就是“探讨交互设计的三个层次(二)”的内容了,如果你还想了解其他相关内容,可以来 产品壹佰 官方网站。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