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分享:豆瓣APP产品分析报告(十六)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上篇文章 给大家分享了豆瓣APP产品分析的最后一个内容:运营分析。文章的篇幅有点长,内容比较多,下面就做个简单的总结。
干货分享:豆瓣APP产品分析报告(十六) 六、总结

豆瓣是社交网站吗?豆瓣是电影评分工具?豆瓣是约炮圣地?豆瓣能超越imdb,烂番茄,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影评网站吗?都是文艺青年用豆瓣吗?

人们反复讨论上述关于身份认知的问题,用户比产品经理更关心豆瓣的发展。这样的奇观在互联网行业找不到第二个。

在过去的两年里,以拼多多和抖音为代表的用户数据挖掘非常准确,用户下沉非常好,快速发展但声誉差的产品强劲崛起。然而,大数据繁荣的背后是缺乏高质量的内容。这种模式能否长期存在还有待检验。豆瓣缺少的是豆瓣的优势。在很多人心目中,豆瓣代表着浮躁大数据时代的坚持。

豆瓣一直拥有两大核心资源:一是书视权威评价体系和信息数据,二是优质UGC内容制作人。

因此,豆瓣发展最重要的问题可能不是了解豆瓣是谁,找出风口,但作者在功能分析中,做好用户关系维护,让用户真正了解豆瓣高质量的UGC内容,为忠实用户创造良性循环内容创造和社会互动环境,最后充分利用产品的灵魂。

在内容平台运营的基础上,学习数据技术和商业实现手段,赚钱并不难。从豆猫来了的运营事件可以看出,文艺青年赚钱并不难。困难的是,豆瓣人员可以放下傲慢的态度,仔细倾听有想法的用户的声音,虚心学习热门应用程序的可取性。豆瓣的纯洁和文艺调性是一个伪命题。优化一两个功能,加入实现手段不会毁灭豆瓣。虽然豆瓣很独特,但为了生存,我们不能太自负。

豆瓣,你还能文艺多久?豆瓣将来会被收购吗?当当,腾讯都有收购豆瓣的意向,但最终都没了。多样化的产品线和业务形式决定了豆瓣注定是一块难啃的骨头。在分析产品的过程中,我也明显感到骨头难以下咽,意识到自己缺乏分析能力。从1.0到6.0,豆瓣官方一直在寻找豆瓣的身份。作为一个新产品,我怎么能指望看透豆瓣的本质呢?我只希望更多的人通过文章关心这朵奇葩的缓慢生长。我们一起浇水施肥,不要让这朵奇葩在移动时代的风暴中枯萎太快。

以上就是我个人的产品分析报告,有不足之处也欢迎大家指出。

以上就是“干货分享:豆瓣APP产品分析报告(十六)”的内容了,如果你还想了解其他相关内容,可以来 产品壹佰 官方网站。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