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用户第一步,科学埋点助力追踪用户行为
部署方舟SDK时,最常使用的就是用户行为事件埋点。事件埋点就是通过在页面或APP中加入一段代码,记录下用户的使用行为并回传到数据仓库中,供运营人员做数据分析、优化产品和精准营销。
埋点方式:
常见的埋点位置包括各种页面和页面上的多种控件,其中页面包括WAP、H5、WEB等,而控件包括文本框、按键/热区、下拉菜单等。
在页面和控件上的埋点,通常会将行为数据存储到本地缓存并上传,受限于缓存清理、网络开通、丢包等因素影响,数据质量无法做到绝对精准。这类数据应用到优化产品界面、用户偏好领域,对结果的影响并不显著。
如果对数据质量要求极端的高,例如线上商城的交易数据,则需要在服务器端进行数据采集。
数据格式:
采集的日志格式通常是由事件的5个基本要素决定:时间(When)、地点(Where)、人物(Who)、行为(What)、方式(How)。
时间:除了标准的yyyymmdd hhmmss的格式之外,还可以采用登录序号、session等,用以区分登录次数,用来界定用户的活跃次数和行为归属。
地点:事件发生的地点,包括IP、GPS,有些场景下还需要加入触发的场景,例如用户实在哪些场景下发生(微信、APP、WEB)。
人物:参与事件的用户,指用户的唯一ID,包括设备ID、UID、Cust_ID等非敏感信息,不建议直接采集用户的手机号、身份证、姓名等身份信息。
行为:事件的内容,采用Event-Label的形式,事件名定义成EventID,事件的属性/参数则记录成Label,格式是Key-Value。此处可以根据业务需求,可以记录无限的属性/参数。例如,理财产品、股票、商品、文章的编号,还可以是商品的细节(女鞋、37码、红色、运动、时尚等标签)。
方式:事件发生的方式和使用的环境,通常记录一些静态的信息,例如设备型号(Apple)、软件版本(4.10)、网络环境(4G)。
埋点数据的应用:
获取用户行为事件之后,可以实现最基础的报表功能,计算每个页面的PV、UV,按键的点击次数、人数,除此之外,还有更多深层次的应用:
- 深度用户画像研究
通过埋点事件的属性/参数,可以挖掘更深层次的用户洞察,主要指“通过事件看人群”和“通过人群看事件”。前者指研究完成指定事件的用户的画像,通常来讲,完成不同事件的群体往往千差万别,例如分析深夜抢优惠券的用户群体画像;后者指针对特定群体用户的不同事件的偏好,例如40-50岁、女性群体对理财产品的偏好往往更倾向关注和购买高门槛、高收益类别。
- 行为热力图
根据用户点击每个事件的频次,评估出用户使用最多的功能和业务,将其入口调整到最突出的位置,达到优化产品布局的目标。
- 流程漏斗转化
将一条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的事件触发次数、用户数串联起来,可以定位出用户在哪个环节漏损最大,后续在未来的产品迭代中逐步优化。
- 智能路径
设定起点事件A和终点事件B,模糊地穷举出用户从A到B的所有可能,找到用户最常使用的路径。
- 千人千面
基于用户近期行为,为其推出定制化的专属界面布局(常用功能靠前)、推荐活动和商品。例如,在淘宝APP内搜索新的商品,会在1分钟左右更新到推荐位。
- 建立客群、定向营销
根据实际业务场景和用户属性,设定多组条件可以划定出营销的人群。通过API接口把用户名单(手机号、邮箱)传给推送平台做触达。简单的场景可以推送生日月祝福语、专属福利券,复杂些的设定成将“女鞋”加入购物车且未完成“完成交易”事件的用户,隔日推送消息敦促用户完成交易。
文/Analysys易观,微信公众号ID:enfodes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