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社区/社群中的“归属感”运营
我爱你 这就是归属感
我知道 你在盼我回返
你臂弯 爱本身是指南
我托你 好好将我的爱保管
——梁咏琪《归属感》
归属感是一个比较难形容的感觉,个体与所属群体间的一种内在联系,是某一个体对特殊群体及其从属关系的划定、认同、和维系,归属感则是这种划定、认同、和维系的心理表现。
在佛洛姆( E . F r o m m) 氏理论中,意指心理上的安全感与落实感。正如歌词一样,最后落到了安全感,这是讲归属感的三个层次:“我爱你”,这是好感(用户进入一个社区或社群决定去留的先是第一眼的好感);“我知道”,这是认同感(随着深入了解,有主动和运营干预的被动之分,如果理念吻合就会产生认同感);最后,“我托你,好好将我的爱保管“,这是安全感、落地感,所谓归属感就是放心的加入你(用户产生认同感,最后加入进来,由“客体”变为“主体”,才会主动贡献什么)
归属感说说简单,其实在运营中,比较不容易延续,社区越大越难。
基于归属感的这三个层次,我觉得越大的社区,用户越多的社区,用户越不容易产生归属感。
比如说当你进到一个10人的QQ群时,你面对的聊天人数和能处理的消息应该在能接受的范围内,你很容易产生认知并判断是否有好感,继而产生归属感;但是当这个QQ群增加到100人时,如果你不是个能善于交际的人,不是一个话题之王,性格也不是太开朗,很容易受到冷落,也很难在100个人的群体中捕捉到有兴趣的信息和让自己愉悦的互动,继而失去好感,也就难以获得归属感。
归属感强的用户,一般是早期进入到社区/社群的并且活跃的人,他们陪伴着集体和平台一起成长,内心中会更多觉得自己比新用户更有优越感和安全感。
社区建立的时间越长,用户之间大量缺少内在联系,归属感几乎不存在,特别是浏览型、内容消耗型用户,加上他们如果不善于交际并且对平台不理解,尝试浏览几次后一定不会再来了。
早期内测阶段的归属感运营——one by one形态实现“我爱你”
我们在微博以邀请的机制邀请用户进到finger,可能每邀请1个人,就会拉他们进到专门的内测群,这就是一种快速让用户认识的手段。我们在这当中起到的是友情的“中间人”的角色,大家在进finger之前,因为关注过同一个大V,有弱关系在,所以在finger社区中互动的机会会非常大。虽然人不多,也许就50人,但是一互动起来就可以很热闹。
慢慢的,前期的那50人已经增加到500人,5000人,我们“中间人”的角色在内测群中的作用越来越小,因为用户太多了,没办法用过“群”这个功能去让用户快速认识起来。
所以我们会在finger里做这样一个尝试:将初期的内测群按乐器种类分解出不同的群进行运营,比如:发现一个新人A,她喜欢弹民谣,并且能用简单的和弦原创不错的作品,我们就把她的内容快速的展示到资源位上,这个时候不要再考虑什么规则了。同时,在民谣群里,把A的贴子丢出来,用“不经意”、“轻松有趣”的话术通知所有用户或是指定几个也爱好民谣的用户。
于是,N个用户会通过这个“运营动作”,为这个贴子产生评论,从而相互认识。
社区/社群早期把归属感运营当成项目做,会在未来一年中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首先早期的用户他们被归属感强烈包围且不排外,他们不断在帮助新人有效处理人际关系过程中获得更多的责任感,当要从用户中挑选出虚拟管理(志愿者)时,就显得格外轻松。
后期开放注册阶段的归属感运营——组织形态实现“我知道”
一个社区/社群前期没有任何运营用户的手段,突然决定要做虚拟管理(志愿者)运营时一定会蒙逼,一定会采用常规手段在平台中征集虚拟管理(志愿者)用物质奖励和任务分配的方法去推进,最后发现精力耗尽也没有太多效果。
人工运营这个归属感,只适合早期的社区,将来越来越多用户进来,当达到1千万用户的时候,人工运营根本显得很弱。只能是把我们做的这个归属感运作“复制”出1000份,10000份,运营在这个过程中是引导,更多将社区初建期的运营打法工作复制教会给各个红人和组织领导。
说到这里,让我想起以前沉迷网络游戏的日子,那时我自己认为的好的游戏就是“寂寞指数”低的游戏。有些游戏为了让用户能玩的久一点,会设计很多游戏任务,让用户之间产生关系,需要用户组队完成,或是让用户加入公会后完成,升级打怪加入队伍会升的更快,掉宝率也会更高。
游戏的用户管理跟社区BBS是一样的,至上而下,游戏运营(实)-分区运营(实)-公会管理员(实)-分区公会管理员(虚)-公会会长(虚)-家族管理员(虚)-用户。这本身就是针对归属感的设计和运营方式。
拥有认同感可以使人们增加为群体服务的倾向,甚至牺牲自己的利益来维护自己所认同的团体或者信仰,虽然对自身可能存在 不利影响,但是宏观上却更利于本类基因的传播。
欢迎关注我微信公众号——“文煜婵的运营笔记”
每周五更新,内容会比较有针对性总结
期待做运营的你们跟我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