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有品电商平台设计部负责人李适:感动人心的设计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本期大咖:李适

小米有品电商平台设计部负责人

十年设计经验,曾先后任职京东方 ID 工程师/ UI 设计师,联想研究院用户体验设计师,百度医生 App 用户体验设计师,现任职小米有品电商平台设计部负责人。

被双 11 支配的恐惧,终于在这一天得以释放,你的钱包还好吗?当我们沉迷于琳琅满目的商品无法自拔时,电商设计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期【蓝湖大咖访谈】有幸邀请到小米有品电商平台设计部负责人李适老师,为大家揭晓电商设计是如何“感动人心”的。

电商设计团队在做什么

电商设计的工作内容比较复杂,大家经常讲:用场,连接人与货。在小米有品,我们的小组分工也是按照“人-货-场”这个维度。

👉 与用户体验相关的,也就是与人相关的设计工作,都在用户体验组。包括客户端、专题频道页、互动 H5、电商中台等等。

👉 与商品相关的工作,由产品站设计组负责。包括商品详情页的设计、平台基础设计图元素规范制定、通用及垂类规范制定、以及落地审核工作等等。

👉 与运营设计相关的工作,都是品牌运营和活动运营组负责。其中偏品牌营销及用户增长的设计需求是品牌运营组负责,大促及日常销售运营设计工作,由活动运营组负责。

工作流程需要因地制宜,通过实战不断调整迭代。以大促的流程来举例:

1⃣️ 前期与需求方沟通需求量以及方向;

2⃣️ 然后进行一些前期的主视觉方向探索;

3⃣️ 与需求方确定本次设计方向以及具体排期;

4⃣️ 根据排期倒推需求最晚给到时间并在线公示进度;

5⃣️ 内部审核后上线允许微调;

6⃣️ 最后总结经验及沉淀设计资产。

这个流程也是经历过很多次调整才逐渐稳定下来的,过程中有过很多取舍,留下必要环节,省去形式主义。

小米有品电商平台设计部负责人李适:感动人心的设计 小米有品电商平台设计部负责人李适:感动人心的设计

当下的设计类型名目繁多:

UE 和 UX 都是 User Experience (用户体验)的缩写,国内公司习惯把交互设计命名为 UE / UX ,但实际上交互设计标准缩写为 IXD( Interaction Design 互动设计)。

UI 是 User Interface 用户界面的缩写,GUI 是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用户图形界面的缩写。

目前整个行业的命名比较随意,所以我们团队用中文来分工就比较明确。小米有品电商平台从架构上共分为 4 个团队:用户体验设计组、品牌运营设计组、活动运营设计组、产品站设计组,分别从不同维度支持着整个有品电商平台。

👉 用户体验设计组

由交互设计和视觉设计共同组成,上游连接着产品、业务需求源头,下游贯穿着研发与测试,核心负责全产品流程与可视化设计,持续提供用户高效、可依赖、美观的产品感受。

👉 品牌运营设计组

主要与公司市场部密切合作,围绕品牌、通过各类的传播形式,在用户与品牌之间建立多样化的触点,提升用户品牌认知度与美誉度。

👉 活动运营设计组

侧重于各类大促会场的购物氛围营造,结合权益内容、根据不同主题与用户群,提供丰富的沉浸式购物体验,唤醒用户对优质生活的渴望,最终助推平台各类 GMV 达成。

👉 产品站设计组

则是通过匠人精神去打磨平台每个商品的细节,让用户隔着屏幕就能立体的了解每个产品的细节与卖点,引导用户高效的做购物决策并促进转化。

在考核方面,小米有品设计团队主要以 OKR 的方式进行,所有设计团队的主体目标一段时间内都是一致的,但每组每季度具体人员考核细则是不同的,组员都会把自己的 O 拆解成必须要达成的 KR 部分,以及需要创新产出的 KR 部分。

各个主管每个季度末都会去 Review 组员的目标达成率,并根据目标结果做适当调整与反馈,这就给不同的人在完成目标方面都有一个创新的空间,从而在有效的完成工作基础上,一定程度上保留了自主能动性,提高了组织的管理效率与目标达成率。

电商设计的“高简合优”

不同于艺术的自我表达,设计的本质是解决问题。能完美解决问题的设计,就是我所认为的好的设计。

具体到衡量标准,可以精简为三点:实用、高效、优雅。三个形容词分别递进,来表述好的设计能达到的三个阶段:能解决问题 -> 能简洁高效的解决问题 -> 能用具有美学意味的方法解决问题。类比起来,有点类似翻译学能达到的三个阶段:信、达、雅。

小米有品“坚持做感动人心,价格厚道的好产品”。

说到感动人心,我们先想想网购的场景,如果收到的产品与宣传不符,如夸大功效、使用繁琐、产品质量不达标等,那么这个用户大概率再也不会使用这个平台购物了;如果收到产品完全符合预期,那么这个产品就达到了用户体验的基础标准;但要想达到感动人心,首先这个产品要极具性价比。

这里说一个概念,性价比不一定就是价格低。要看同类商品中,这个产品的产品力/价格是否足够高,这是有品平台严格筛选的基准之一。

说回到“感动人心”的设计能做什么?我们有个四字诀:高简合优。

在商品详情页的设计中,核心目的是通过设计手段高效、简洁、合理、优雅的向用户传递产品力信息。整个详情页要做到以下几点:

✅ 信息明确;

✅ 阅读顺畅;

✅ 无冗余信息;

✅ 重点传达核心卖点;

✅ 把难以理解的技术指标用直观的视觉手段表现;

✅ 真实展示商品无过度美化;

✅ 把商品最好的一面合情合理的展示给用户;

✅ 不做没有意义的炫技展示。这里做一个比喻,就像电影的剪辑,剪辑一定是服务于剧情的,如果你看完一部电影觉得剪辑很棒,那么我认为这个剪辑过于抢戏了。

所以最好的商品详情页设计,用户的浏览体验应该是对产品有了更直观的认知,以及更接近真实的预期。以下是一些经我们设计师指导商家完成或自主设计的案例:

小米有品电商平台设计部负责人李适:感动人心的设计

产品诉求和用户需求的平衡

日新月异的时代,用户体验设计所涉及的领域和行业愈发多元化。不同类型的设计项目依然存在一些最基础和朴素的设计原则和方法。

➡️ 通常我会使用“人(用户)+ 目的(需求)+ 场景(流程/界面)”这三要素去对设计任务做研究和拆分。

➡️ 再根据拆分的结果,设计项目中整条用户体验的链路及选取相应的设计手段去分门别类的实现用户目标。

➡️ 同时在设计项目的不同进度中,选取相对科学的数据指标对设计产出做验证和回溯,以便及时修正方案。

➡️ 最后考量的,就是你的目标用户,是否在你的设计中,高效愉悦的达成了目的。“用户体验”通常是依托在某种“产品”的载体上而存在的。

用户体验设计中最需要把控的关键点,是在产品诉求和用户需求之间找到平衡,并用设计的语言和手段将其具体实现。用户体验设计师长期和产品经理打交道,设计自持的视角和对每一个项目研究的出发点都是基于用户。

产品诉求和用户需求虽然不是天然对立的,但往往会由于视角和立场的不同,细微的设计考量最终体现到设计方案中,可能会造成很大的差别。

有的项目被动接受和满足全部的产品需求而牺牲用户体验;有的项目过于关心用户体验,以致于最终设计方案没有达成产品需求。通过反思、复盘,逐渐让需要把控的“关键点”变得清晰。

我会在备忘录上记着:KPI 与体验红线;短期收益与长期增长。这就是我们在用户体验工作中,要把控的平衡点。能通过设计手段双赢最好,如有冲突,需要看这个结果是否触达了体验红线,长期影响多大,能否后期修复等,都需要更谨慎地决策。

小米有品电商设计中心是项目频次极高的设计团队,有很多有成就感的项目,同时也存在遗憾,为大家分享一个近期印象比较深刻的项目:

去年年底,《上新了故宫》项目的拍摄现场。这个项目原本是由各个厂商输出设计最后平台统一审核。我们认为作为同一批上线的同一主题的商品,需要由平台来统一输出效果会比较有整体感。当时共有 17 个站在一个月内上线,所以整个过程我们进行了非常周密的计划。从创意、置景、后期、物资使用效率等方面都细到极致,最终以极小的成本出色的完成了项目。

下面是最后上线的一部分成品,大家可以看到在整体营造故宫的主氛围下,还针对商品属性设计了专属的细节,比如把保温杯置于故宫的雪景中,旅行箱的古今穿越等等。

写作讲究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我相信做产品展示也有类似的理解,再重复一遍之前讲过的:我们把产品最好的一面,最核心的属性,高效、简洁、合理、优雅的传递给用户。

提效的工具有很多,比如飞书、蓝湖、石墨文档、腾讯文档、 Sketch 的组件化管理等。作为团队管理者,要跟团队全员一起提升提效的意识,否则光有工具也很难跨出提效的第一步。

有的设计师天然具备提升效率的技能,他们是那种不爱墨守成规也喜欢改进和创新的人。但也有设计师喜欢在舒适区把创意最大化,各人的习惯没有对错。作为管理者,有提效的先驱义务。要善于发现整个组织效能的优化点,要主动深入到业务细节去发现问题。不完整的跟进一次流程,永远不知道产生结果前有多少节点是可以省略或优化的。

说到蓝湖产品设计协作平台,这个产品一用便知,解决方案是来自于实战的。特别是多人在线协同的功能,可以省去很多同步规范的操作。

将心比心与身先士卒

做设计只需要把具体的事情做好闭环就行,做设计管理则是在做好具体事情的基础上,连接好团队上下游工作的关系,管自己要以身做则,管团队要将心比心,管业务要身先士卒,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工作状态是点性,后者则是线与面性的结合体。

从设计到设计管理与其说是一次跨越鸿沟的过程,倒不如说自己是经历了一次职业中的角色转变。在产品全链路合作过程中除了要有全局意识,还要自带能量、能冲,同时还要输出能量赋能团队。

所有的提升无非是两个途径:一个是不断的探索与学习,再者是持续尝试与总结。

以人才招聘为例,早期我们认为招人一定要找行业内最牛逼的设计师,但后来我们发现一些优质设计师不久之后就离职了。当时我们很困惑,提供了很好的资源、足够的发展空间和极具竞争力的薪酬,最终却不了了知。后来我们总结发现,在人才选、用、育、留四步法中,选人的标准上出了问题。我们一直认为好的设计师可以帮助我们高效解决各类繁杂的问题,但忽视了对应聘者的企业价值观和团队向心力的考察。

现在我们在招聘时,除了做到专业有素、人岗匹配,更多还要从价值观、自驱力、团队协同等多维角度考核候选人,所以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的团队人员数量、质量相比过去一定程度上都有所提升。

设计师招聘除了所学专业、基本技能和相关经验要与岗位匹配之外,我们比较看重的是设计师的深度思考能力、执行力和创新力。

虽然听起来很虚,但是设计师跟美工最大的区别就是:设计师做的是信息整合、重构以及取舍,最后输出完整的解决方案。而过程是否顺利取决于执行力,结果能否超预期取决于创新力。这些能力都可以通过面试、笔试、试用期来逐一考察。

面试的时候我个人喜欢问一些工作外的问题。比如,除了设计你有什么玩的比较专业的领域并简单介绍一下。如果一个人具备上述三个能力,同样在爱好领域也会到达一定高度。

刚入行的时候,有位前辈对我说的话分享给大家:在达到一定量的训练密度之前,不要指望有别的捷径。最后,感谢蓝湖给我一个工作之余可以和大家聊聊天的机会。

感谢李适老师的分享,本期【蓝湖大咖访谈】就到这里啦。我们下期再见!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