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入产品到现在已经有一个月了,在此期间看到过很多事情,也经历过一些事情,也引发了自己的一些思考,所以在此将其记录下来,作为自己产品职业生涯成长过程的产物。
这一个月学到了很多东西,给大家分享我的总结,希望对各位产品新人有所帮助。
在此期间,我认为最有价值的就是参与了新产品的立项,因为我并没有完整地参与一个从0到1的产品,所以只是把看到的分享给大家,介绍一下互联网产品诞生的流程。
从公司要的to B的产品来说吧,一般都是商务或市场那边接到了新的需求,而现有的产品不能或者说大部分功能都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而可能有好几家客户都有这个需求。
如果单子还蛮大的,那我们可能就会考虑做一个新的模块或者新的生态链产品来满足这几家客户的需求,同时也是为了提升我们主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公司的管理层会经过讨论确定要不要接这个项目,接了是以怎样的形式去交付需求。
如果是决定做一个新的产品模块去交付,那么产品这边就会配合项目组和研发组那边去做ROI(投入产出比)的分析;如果投入比实际产出少,项目很有可能就会进行下去,这其中的决策在于公司的决策者,所以不太能确定。
但是投入大于产出一般是很难进行下去的,因为不确定的因素太多了,这也取决于公司的决策者。
我这里要说的是当公司决定要当一个新产品去做的时候,我作为PM(产品经理)干了哪些事情或者说做了哪些准备。
第一步,做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的目的是为了找到用户的真实需求是什么,便于确立产品要做的方向,至于怎么去做需求分析,网上有一大堆个人方法论。
说需求分析太官话了,我举个例子吧,用户告诉你说“我想日行千里,需要一匹更快的马”,这个时候很多人只注意到“更快的”,“马儿”这几个关键词,想到的就是帮用户去找更快的马,去训练出更快的马,而没有注意到前面一句话——我想日行千里。最后我们大多数人的产品都是马,而市场仅有的几个产品是汽车、飞机,甚至是更快的飞行器。
所以,用户的真实需求是能让我更快地到达某地。看到这里肯定会有人说,做产品难道不考虑实现难易程度,时间成本的吗?当然是要考虑的,但是也要考虑用户体验的,在用户体验和各种成本之间去做一个平衡。
接下来的第二步就是梳理框架,这部分的内容比较多,下篇文章给大家详细介绍,感兴趣的话可以去看看。
以上就是“产品经理实习复盘——工作内容总结(一)”的内容了,如果你还想了解其他相关内容,可以来
产品壹佰
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