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我们并不会沟通

沟通是一件看似简单,实际非常难。

我遇见过的人中,说实话没有一个是真的懂得沟通,包括我自己,哪怕我写这篇文章,也只是对“沟通”这件事情的基础认知而已,还需要历经世事的磨练与实践可能才有所吸收与内化。

网络上许多文章,很浅显地教导我们沟通讲究“共情”“站在对方的角度”等方法,读者往往一脸懵逼,似是而非地去模仿,往往达不到心意。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 
百度百科

我始终认为沟通,讲究的不只是技巧套路,更重要的一个人的内在素养。

在生活中,一个自私自利,偏执自我的人永远学不会沟通,继而也不会拥有真挚的友情和真诚双赢的合作伙伴。

想要与他人有良性高效的沟通要求一个人内里至少需两种品质,“积极主动”与“共赢思维”。

1
积极主动

积极主动的做法是“由内到外”去改变,即先改变个人行为,让自己变得更充实,更具创造力,然后再去施加影响,改变环境,打破隔阂。

而消极被动的人总是担忧外界的环境与风险,他的世界里充满阻力,为了给自己未来失败时做铺垫或者暗示自己劳苦功高,往往是满口抱怨外界对他的不公与不支持。他们往往不具备责任感和极具“甩锅”的天赋。

以前有一位同事,天天抱怨公司与同事,各种牢骚不绝于耳,笔者也是个斯文人,否则早就两个大嘴巴子过去。 后来,这位同事成功被辞退。

构建积极主动的心态及思维的核心是,做出承诺并信守诺言的能力。这样的人言出必行,在沟通中才值得对方信任并倾诉内心所想。

2
共赢思维

共赢不是什么技巧,而是人际交往的哲学,基本上交往模式分为六种。

两败俱伤、损人利己、独善其身、好聚好散、利人利己、舍己为人。

以我们过去的教育与认知,前三类是不可取的,至于「舍己为人」,境界太高咱们先不论。

我着重说下损人利己。我们的教育体制在本质上就是赏罚教育,这种教育模式自小给孩子们灌输输赢的思维定式,人们通常认为自我价值只有通过比较和竞争中才能实现,这种思维定式会产生一种温床效应:一个人的价值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才能以实现,内在价值毫无意义,外在表现才是最重要的。

因此很多人一直活在攀比和随波逐流之中,一旦落人后便痛苦不堪,不甘人后的压力以及害怕输的想法很容易让人们做损人利己的行为,“甩锅”“贪功”就是这种行为的具体表现,

相信大家在职场会遇到遇事不妙就甩锅的同事,生怕自己被失败沾染上后被他人看低,从而损害自身的利益。

这种思维是良性沟通与合作的阻碍,输赢思维会在从中让我们产生防备心理,从而无法精诚合作。

竞争在生活中毕竟只居少数,我们不是排斥竞争,毕竟竞争促进发展,我 们需 要的是良性的竞争,即不需要对比,关注点在于自我的成长与发展。

双赢思维有三个基本特征。

1
诚信。 我们要诚信纳入个人的价值观中或个人宣言里,它是沟通与合作的基础。想做到诚信,就会对自己的能力有客观合理的预判,不轻易吹牛逼,言出必行,行必果,如此才值得对方信任。
2

成熟。 成熟是敢作敢为与善解人意之间的一种平衡状态,它具体表现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信念的同时又能体谅他人的想法和感受的能力。

我遇到过很多人,他们只是成年但是并未成熟,他们大多是独善其身的状态,认为自己就应该比别人收获更多结果的心理诉求。这类人用非此即彼的两分法看问题,别人的观点与自己有差异,那么别人就是错误或可笑的,这类人往往缺乏自省能力,对他人或许极具批判精神,对自己却无比包容与盲目自信。

3
知足。 拥有富足的心态源自厚实的个人价值观与安全感,只有心态富足,才懂得分享资源和知识,继而心态更为开放与包容,在沟通与合作中构建稳定和谐的关系。

可能有小伙伴说,我的性格与个人信念很难真正办到,吃小亏让我如鲠在喉。

我建议可以看些哲学和心理学的书籍,先明白自己从哪里来,搞清楚你的原生家庭,你的性格,你的潜意识,你的信念。了解清楚后去尝试解开生命基因里限制你发展的某些结,只有有所改变才能给自己的命运增加一些灵活性,否则一定逃不过性格决定命运的禁锢。如果有所领悟,重塑个人信念,心境就会通畅开阔一些。

以上便是构建良好沟通能力所具备的基本内在素养,我们聊聊沟通方法技巧。

用心倾听

许多人在听到他人的倾诉时,习惯性结合自身经验与认知着急着去判断对错、合理与否。

然而,试图分析问题妨碍我们与他人的联系,只关心对方说了什么,并考虑符合哪种理论,这是诊断并非倾听。建议放下已有的想法与判断,全心体会,尤其双方的社会背景、思想认知、阅历等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

举一个常见场景,好友非常伤心,找到你倾诉心中苦闷,大部分人开口便是询问原由并基于自己过去的经验或已有的认知给对方诊断式安慰。其实安慰千篇一律,然而多半没卵用,他一定不会认为你能真正明白他的感受,若非双方有一样的经历,否则感同身受实在太难了。

我们来看下列句式,看下你是否中招。

建议:“我想你应该……”

比较:“这不算什么,我之前……”

说教:“这样的情况下,你应该……”

安慰:“这不是你的错,你已经努力了……”

否定:“不要这么难过,开心点”

同情:“哎,确实很可怜…….”

询问:“怎么啦,发生什么事情”

以上的回应,相信许多人都有做过,是的,这种反馈并不合适。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不论别人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我们都可以从对方的肢体、神情、语言语气等方面结合具体事件去体会其中包含的观察、感受、需要以及请求。

举个例子

孩子愤愤地对父亲说:“跟你说什么用,你就没好好听过我说话!”

“你在生我的气?”(先做了判断)

“你不爽,是因为觉得我不理解吗你们?”(只关注了想法)

正确的反馈应类似:“你不爽是因为你需要得到我的理解和认可吗?”,着重对方的当前需要,而不是关注自己之前做错了什么引起对方生气。

当然,中国注重群体文化的环境使我们不太善于表达个体的内心需要,即使需要也习惯拐弯抹角,所以在日常沟通中,我们真的是需细致入微去观察并鼓励对方直接勇敢说出内心的想法与需要,这非常考验我们的观察力。

疑问句反馈

倾听并确认对方的需要之后,我们要主动表达我们的理解,确保我们是真正准确理解对方的意思,同时也能够让对方纠正我们理解不到位的机会。

我建议可以采用疑问句反馈,要融入观察到的具体细节,使对方知道自己对他是保持关注与重视,没有人喜欢被忽视。

举个工作中的场景。

“以前你从没请假过,这周已经连续请假了3次”(观察)

“你的工作出现状况或者生活方面影响到你了?你也希望改善下情况吧”(感受及需要)

“你需要我帮你申请下调休调整下自己吗?”(请求)

当然不是一股脑地连续抛出去我们的疑问,主要目的是帮助我们确认对方的感受、需要及具体请求,对方认为我们理解有误,通常会告诉我们更多事情。

如果我们很普通地询问“你最近工作不太积极,经常请假,我认为不太好,你需要调整一下”或者“你怎么啦?发生什么事让你请假这么频繁?你希望我怎么帮你?”。这类给他人的反馈其实是无效的,如果对方不善于表达或双方关系尚且有些陌生的情况下,多半会含糊应付过去,这便起不到我们沟通的目的。

此外,给予他人的反馈,语气尤为重要。我们要让对方明白我们在试图体会TA,而不是在下结论或做判断,如此才不会引起对方反感。

可能有的小伙伴说,那我要是遇到一些不友善的人,他压根不甩我们或者他质疑我们的诚意,怎么办?

这里就牵扯到了你自己是否拥有让人放下戒备与你真诚沟通的品质了,我相信,没有人愿意听一个自私自利、满口跑火车的人与自己说话,何况还是倾诉。

所以我们首先要确信自己是否值得他人信任,次之是好好审视我们沟通的动机是不是真的想帮助他人,而非己利。

保持关注

在第二点中,我认为我们不要太着急给予他人反馈,过于急切地猜测或确认对方的请求,容易被视为应付。倾听将为他们深究和表达内心深处的感受创造条件,尤其是对于不善于表达的人,我们需留出些时间让梳理思绪和缓和情绪以便准确表达。在谈话中,建议多关注对方的感受,并且适时的替对方说出感受和反馈我们的理解。

另外,我认为沟通的发起方情绪很重要,特别是在工作场景。

举个例子。一次项目中,某个程序猿不知为何原因拖了进度,产品经理想要私下找他进行沟通。如果这时候,他的想法是“这次项目如果延迟交付,我就不好跟上级交待了,我不得不跟他了解下具体什么情况。”出于职责和压力去发起沟通,这位产品经理在沟通中可能会流露出迫切与焦急,这势必导致对方产生愧疚心理,我不认为这种心理就有利于项目顺利进展。

我建议,把“不得不”的想法改为“我选择做…是因为我想要…”,省略号替换成积极的名词,继续上面这个例子来讲,“我与他私下沟通,是因为我想了解具体情况,帮助他走出困境,这也有益于项目进展”。我们要了解自己行为背后的价值取向,并引导至积极的一面,不能因为职责、KPI等压力造成一种被迫的行为动机。

结语

关于如何沟通的经验就分享到这,这些只是基础的建议,我们需要结合文化环境、具体场景、个体特征等因素来找到合适的沟通切入点及方式,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我们可以去刻意练习与体悟。

或许有一日,我们能成为一个他人觉得与你聊天是一件非常愉悦的事情。

文章首发公众号「达云霄」,欢迎关注与交流。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