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新升级:学会需求思维看问题
以终为始,
往往柳暗花明,往往事半功倍。
前天,鏡同学超级星标了一位关注者。
因为他启发我一个朴素的道理: 提出一个问题有时比给出一个答案更困难, 而这关键就是要学会用需求思维去提问。
事情是这样的,那天我正在主持评审会,在领导低头查看保温杯里枸杞几成熟时,镜同学瞅准时机,赶紧弯腰系鞋带,恰好就看到了这个小伙伴的留言。
惊艳才下眉头、感动又上心头:
该同学提到的文章:看过这五条,再离职!
说实话,几乎每天都有小伙伴和我交流一些问题,鏡同学粗略统计了一下,近两个月,在群内或私信内,我回答了不下100个问题,而交流的问题大概可分为三类:
一种是问题描述并不是很清晰,似问非问,像是在提问,像是在诉苦,像是在抱怨,像雾像雨又像风,一度让我百思不得其问。
一种是简单描述一个大而全的问题,期望得到一个精准而详细的答案,比如, 作为B端产品经理,应该如何搭建相应的产品能力体系;
一种是详细描述一个具体的问题和困惑,期望得到深度契合自身的答案,却忘记交代自己的背景情况,比如, 请教如何写产品规划方案时,着急忘了描述行业背景、介绍产品情况等。
站在河流的对岸,遇到一个好问题被高质量提出时,那种欣喜若狂带来的回答欲望是几乎是本能的,沟通急不可待。
所以,当我收到上述提问时,鏡同学打心眼里是满满的惊喜,我甚至有些受宠若惊,甚至不敢辜负这个提问,甚至怕答案配不上问题。
其实,这是一个古老的指南针: 高质量的提问,不仅节约回答者的时间、更有利于得到高质量的答案。
如果用市场化眼光来看, 这是最低成本的双赢。
而当我将碎片化时间,集中成一个小时,认真思考并仔细回答后,我想到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以终为始,既然得到高质量的答案深度依赖于一个好的提问,
那如何提出一个高质量的问题呢?
先说答案思考: 用需求思维去提问。
当我们把问题当做需求来设计,用需求思维来提问时,首先就会想到“问题”这个产品设计好之后,给用户(自己)带来什么价值?
显然,产品价值就是你期望的答案。
于是,一条产品线诞生了: 提出问题=产品服务,产品价值=期望答案。
那如何设计好这个产品服务呢?
1、你可能需要需求调研:
搞清楚问题的背景,梳理出来核心需求点,并用准确的语言表达清楚,比如,你的问题包括几个:
①产品真实工作与期望岗位脱节,是否应该换工作。
②现有工作如何在简历中体现。
③面试被PASS是否是因为表达了“期望薪酬”、“少加班”,导致被误会。
④面试官抛出的问题,应该如何回答,询问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指导。
2、你可能需要现状分析:
你要搞清楚产品现状,要清楚自身有什么现状,有哪些优势。
自身作为产品经理,过往有哪些经验,又应该如何来复用?
3、你可能需要竞品分析:
描述的问题是否有类似的提问者,对自己有什么启发。
比如,关于面试官提出的几个问题,是否有通用参考答案,别人是如何回答的,是否可以提前借鉴。
4、你可能需要逻辑支撑:
你描述的问题要有业务推导或者逻辑支撑,表达的原因应该能推导出你的结论。
比如,你认为你的工作经历与产品相关性不高,所以想换工作,这个前提是你的经历超出产品边界,契合度低。
实际是否如此,当然,通过这个同学的描述,显然非常到位,完全是有逻辑支撑的。
这样的话,你的提问就非常有逻辑性,这个需求设计就非常到位,也就更容易达到产品服务价值:得到有用的答案。
5、你可能需要需求评审:
提出问题之后,是否有检查,比如,表达是否到位,至少需要内部评审,比如,自己审查需求点,查看问题描述是否清晰、到位等。
6、你可能需要界面设计:
描述文字是否清晰、段落得当,是否有错别字,给用户的感觉是否简洁、高效,能带来很高的阅读效率。
显然,这个同学做的也非常非常到位,描述段落分层,标点符号、分割线使用得当。
这些说白了,就是界面设计啊,让用户一目了解,清晰可见,赏心悦目,那用户体验感自然爆棚。
说到这里,多说一句:语 言描述是表达需求的重要载体,当做需求来设计时, 界面第一感觉最容易影响用户感受,一定要层次清晰,结构化展现和表达。
7、你可能需要后续迭代:
产品上线后(问题提出后),是否跟进反馈。
比如,当提问者跟你交流完成后,你是否有启发,是否结合自身情况去思考,将新的想法列入需求迭代,丰富和进化自己的认知。
显然,当和我交流后,这个同学甚至和用户做朋友,甚至产品价值放大的关键在于互动,你来我往沟通一番后,价值就更加聚焦,自己问题的理解也更透彻。
所以,你看, 当你用需求思维来提问时,世界焕然一新,突然变的井然有序,结构化、层次感立刻凸显。
而你期望获得的价值往往也就更容易实现,好的印象往往会得到好的汇报,好的提问也值得收获认真的答案, 而 这一切的关键,就在于 你的 提问思维, 从需求出发, 从内心 培养需求意识,知行合一。
也 正如王阳明所说:
我不看花时,花与我心同寂。我看花时,花的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我心之外。
而那朵花,就是需求思维。
·················· 以善念结缘 · 与智者同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