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疗行业观察报告(上)
医疗行业环境
通过对国内医疗行业的环境的调查,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医疗资源不断提升,却难以满足日益增加的患者需求
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与布局不合理、服务体系碎片化、部分公立医院单体规模不合理扩张等问题依然突出。(《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
医疗支出方面,国民医疗消费观在不断增强,人均卫生费用不断升高。但由于国内医疗制度与经济水平的制约,目前增速在逐步放缓。
随着近年来国内社保普及度增高,个人医药卫生支出部分占比明显下降,但与其他国家比较,仍处于高位水平。在未来的医保体系中,商业保险将对社保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并成为医保改革的发展方向之一。
国家鼓励支持行业发展,同时出台规范政策
自2012年起,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旨在对医疗信息化,医疗资源分配,分级诊疗等方面进行建设,互联网医疗目前也得到了相关部门的支持。另一方面,为保障就医公平,制度改革缓冲等,政府也对互联网医疗行业进行了一系列规范动作。
2016年,国家有望出台关于处方药网售,药房托管,医院信息化系统等相关政策,将进一步推进在线问诊,医药电商,医疗大数据等相关行业。
资本认可行业,巨头开始布局
尽管当下正处于资本寒冬时期,但医疗相关领域却仍然受到青睐,2015年至2016年2月,已经有超过300笔投资进入医疗相关领域。其中,挂号问诊,健康预防,医疗技术等领域是各路资本追逐的热点。
各大互联网巨头依然在对医疗相关领域进行布局,在挂号问诊,医药电商,支付及大数据等方向上发力。目前,京东,天猫争夺电商的相关领域,百度,小米等公司则选择智能硬件及大数据作为发展方向。
通过对医疗产业链的分解及参与度分析,我们将医疗结构划分为核心模块(即直接参与医疗活动的模块)与周边模块(间接参与医疗活动或起辅助医疗作用的模块)
创业公司的竞争入口
目前,各大创业公司主要在以下几个市场开展竞争:
核心模块:患者端/医生端口/医药端口/支付端口/医疗机构端等
周边模块:智能硬件设备,医疗数据,医疗技术等
互联网医疗创业的特点:垂直领域,线下资源布局,消费升级及相关行业价值带动提升
作为高专业度,高风险的服务,如果缺乏相关资源的配合,会导致无法为用户提供完整的服务。目前,能提供全面的,完整的医疗服务体系的创业公司为数不多,大多数公司选择通过某一垂直领域(如慢病管理,妇科/儿科,心理健康,牙医等)的切入,逐渐拓展到其他相关服务领域。
同时,仅依靠线上平台,很难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目前各公司已经逐步开始完善线下资源的布局,如:平安好医生自建医生团队,微糖平台搭建了线下体验服务中心
除传统医疗服务外,消费型医疗已经逐渐成为新的创业趋势,保健类,美容类,心理咨询类产品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在用户面前。
互联网医疗行业现在仍然处于行业探索期,行业内的公司均在探索明确商业模式。由于支付习惯还在培养过程中,就现在国内用户的使用习惯而言,打通医保及商业保险,完成医疗支付环节是行业中最重要的一环。
国内的两大互联网巨头已经开始渗入此领域,支付宝推出了未来医院计划,准备完成挂号,手机支付,检验报告查看等功能,后期将打通医保基金,通过医保直接进行结算。
微信的智慧医院方案将在覆盖就诊前后全流程的基础上,通过医保结算,并涉及药品O2O,健康管理等领域。
患者服务端:
在患者服务端,主要分为疾病就医与消费医疗两类服务类型的企业。其中,疾病就医包括挂号,就诊,慢病治疗及院外康复。消费医疗方面主要以健康预防,中医,心理健康,美容整形为主。
对于目前用户需求最旺盛的疾病就医领域,大平台利用大患者流量及医疗资源,结合分级诊疗布局资源整合系统,希望通过分级诊疗改革的机会,对资源进行重新配置。对于中小平台而言,更多的集中在通过拓展重点科室(儿科,妇科等)及慢病治疗(糖尿病,肝病,心血管疾病等)的服务价值,绑定长期性医疗消费。
大多数互联网医疗行业公司通过挂号问诊业务作为行业切入口,在取得了一定的用户流量,医疗资源后开始发展网络医院,分诊转诊,线下医疗机构建设。希望以此达到对现有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对于此领域的公司,在医疗资源,分诊转诊,远程问诊有技术积累及政策的支持,将成为后期在竞争格局中胜出的关键。
除挂号问诊外,线上问诊也是行业的入口之一。线上问诊型公司分为两类,一类是医疗信息咨询平台(快问医生,寻医问药),另一类主要提供简单问诊服务(春雨医生,平安好医生)对于线上问诊领域的公司,如何为患者提供精确的对接,为患者提供更好地服务,留住优质的医生,是此领域的重点。
对于此领域的公司,后期发展线下资源,开展慢病及健康管理业务,与保险公司合作是发展的主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