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从“0”到“1”阶段应该注意哪几件事情(下)
前面我们分享了两件事情,我们接着聊接下来的两件事情!
第三件 学会洞察人性、打破定有的标准
大家都知道腾讯的产品设计的标准化及用户体验在国内都是首屈一指的。
之前看过一篇文章:产品经理要注重产品设计上的细节,最后产品做的也确实漂亮;但最后项目出来的时候不知道是做什么的?
我在之前公司内部创业的时候也同样犯过这样的错误,当时觉得一定要把产品的交互、体验感做好,这样用户才会喜欢;才会有第一批用户我们才可以更好的迭代。的确产品的交互很重要,但一定要注意个度。因为产品经理不是交互设计师。
内部创业之后,我自己想过一个问题:我们做的不断优化用户体验、做用户群体画像、不断满足用户周边需求......但这些都取决于已经有很多用户的产品。其实这些都是已经超越0到1阶段在干的事情。
所以,从“0”到“1”这个过程不可能通过标准化的方式来获得。无论你是多么努力的钻研用户体验、详细的撰写需求文档,想要把这些事情做到极致;其实你依然就是一个项目经理。那它背后的运营机制是什么呢?
所有人都知道一个产品都只能做到极致的一个点。那么多需求点到底哪个点打出去才是最突出,是从“0”到“1”必须的呢?一定要回到人性底层身处来感受。
对于人性的把控不是拿别人家的产品来分析看看体现出了什么样的人性。一定是回归自己的人际关系中的。通过与人打交道可以察觉一部分。通过交谈看透背后的需求,考虑当时的场景。
我们回过头看看微信“摇一摇“功能的时候有种不可思议的感觉。而我们作为原始人的时候,接触一个物件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拿在手中摇动;看看里面到底是什么神秘的东西。这种最直接直抵人性底层的设计,也间接说明了张小龙、微信团队人员对人性的把握。而市场上的一些产品分析报告永远都是表面上的事情,这些分析都没有错,但这都是随时可能变化游戏规则的乱象。
我们要学会先探索自己的欲望,频繁的观察自己及身边人的欲望、恐惧、烦恼、愤怒等等。
第四件 场景梳理及判断需求的真伪
百度连接了人与信息,京东连接了人与商品,美团连接了人与本地生活服务,微信连接了人与人,而逻辑思维连接了人与知识,那么连接之后呢?共享或者分享?帮助流量变现?
答案是无论实物、信息、视频或者图文,打动人心的场景成为了商业的胜负手。
很多时候,人们喜欢并不是产品本身而是产品所处的场景,以及场景中自己沉浸的情景。而现时代正在发生着场景革命,大家还记得去年很火的一款app:“足记”就是朋友圈电影场景的自我填充。
1、场景梳理
场景依赖于人和人所处的环境,人的意识、行为和环境的交互构成了场景。梳理需求场景时,除了产品经理通过日常观察、经验积累和逻辑推导等方式外,还可以通过用户调研的方式,确保场景不会遗落。
2、需求的转化
那问题来了,场景梳理之后做什么?
答:需求从思维到概念落地的转化
就如上图所示,在那个场景下,用户会遇到什么问题?每个场景用户都需要完成一件事,达成一个目标。有哪些因素是达成目标所必须的?这些重点问题在进一步分析后,可以转化为细分场景,直至需要粒度达到在某一场景下的一个功能或者某个功能组合。
划分功能的优先级最终得到一个版本的需求列表,随着项目的行进;在团队的协助下实现产品已满足用户需求。将产品由抽象的思维模型转换为逐步具象化的概念模型,最终推导出可行的功能和版本规划,是产品由0到1的关键节点。
3、判断需求的真伪
这里还有一个关键点要把控,产品经理应如何判断需求的主场景,及判断需求的真伪呢?
答:明确产品的产品价值和用户价值是什么。产品价值无非就是要想一想产品为哪些人群解决哪些问题;为什么是我们来做;而且要考虑到如何推向市场等问题。
这里重点说一下用户价值,实现用户价值不在于满足需求的方式,而在于对需求自身的判断是否准确。我们收集的用户需求是强需求还是伪需求。
往往绝大多数产品的失败,并不是因为没有好的团队,也不是没有强大的执行力和技术。仅仅是因为没有强的需求。整个团队克服困难,按时高效的完成一款消费者不需要的产品,没有什么比这个更令人沮丧的了。
什么是刚需/强需求?
需求不能孤立的看待规模、频次这些指标,同样需要依托所在场景进行分析。比如说:“出行”场景,打车属于最常见的基础需求,而在“打车”场景下,“最快的打到车”则是该场景下的首要需求,对刚需的定义,需要产品经理结合用户价值总和来考虑。
对于需求够不够痛!需要产品经理查看这个场景下的用户心智尚是否被侵占;往往未被侵占的需求作为切入点的价值潜力非常大的,需求被满足后,更容易让用户对产品的定位留下记忆,对产品、品牌的塑造更有价值。
做产品还容易犯一个错误:先有技术或者产品,再寻找使用人群和硬套应用场景。虽然不是说这种情况下就完全没有成功的案例,但绝大多数情况下的这些创业者都会失败。因为在一开始这类思维就容易被局显著,无法跳出自我催眠的怪圈,无视过程中其他的可能性,对转型充满了恐惧和抗拒。当一个新产品一上来就可以解决很多人在很多方面的很多方面的时候,它往往离伪需求就不远了。
之前我们在做用户访谈的时候发生有很有趣的现象,我们有一个学习心理学的需求分析师会把用户的问题细分的很细,而且后面我们发现这些问题都很怪,其实在用户访谈过程中是需要这么做的。因为我们对用户的访谈过程中,很容易会被用户描述所误导,用户的描述并不一定就是他真正的需求,如何准确的剥离出用户需求很关键(如何有效挖掘、剥离用户需求后面会专门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