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如何用「五要素模型」理解数据分析
用户体验五要素 是产品经理的入门必须课之一,这是从思路到具体落地的一种经典的思维框架。 实际上这种框架 不仅适用于产品设计 ,在 很多地方都可以适用。
比如梁宁曾经提到过想要 了解一个人 ,可以通过以下五个层次去分析。
感知层
角色框架层
资源结构层
能力圈
存在感
最深入的 存在感 是指一个人为什么活着? 对应的就是产品设计中的 战略层 ,是推动一个人行动的核心驱动力。
战略层: 要解决什么问题。
到底是想提升找出效果最好的渠道,还是希望挖掘出潜在的用户增长点? 如果没想好这一点, 那么后续的分析就会陷入混乱。
范围层: 需要用到什么分析方法。
比如如果想挖掘出潜在的用户增长点,那么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比如用户、渠道、时间等等。选择其中的渠道作为分析方向,那么这个渠道就是分析的大致范围。另外可能还要用到漏斗分析、留存分析等分析方法作为评估的手段。
这基本就确定了这次分析的维度和方法,我们可以根据这些范围制定相应分析计划。
结构层: 组织数据指标和维度
比如范围层确定了要用到漏斗分析,那么到了这一步就要开始考虑漏斗分析需要的数据以及如何组合其这些数据。 我们找出各渠道引流的人数、注册数、使用关键功能的人数等,搭建起一个漏斗分析的结构。
框架层: 整理零碎的观点,提炼业务洞察。
在数据分析中,也是同样。 数据分析到了这一步,之前的工作已经让我们得出了很多的数据结论。 此时,需要考虑最终如何把这些 结论用逻辑组织起来 ,从而更容易理解这些零散的结论。
表现层: 整理成最终的报告,产出商业决策
就如同用户在使用产品的时候,不需要知道后台是如何运作的一样。 数据分析最终的表现形式,也不需要把之前所有的分析过程列出来,而是把其中的核心结论提取出来,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组合在一起。
清晰的报告可以让其他相关人员快速了解业务的现状和问题。 这一步是在框架层的整理出的逻辑的基础上, 通过文字、图表等方式进一步降低结论的易读性 ,让与此相关的人更容易了解这次分析的结论,推进后续的进展。
对于产品经理来说, 阻碍数据分析能力成长很多时候是因为学习的数据技能太碎片化 ,不知道该如何组织起掌握的技能。
比如介绍 趋势分析、对比分析、漏斗分析、维度分析 等分析方法的,这种就归类于 范围层 。 如果我们了解了各类分析方法对应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就用这些方法来确定本次数据分析的范围层。
提问者不解,稻盛和夫说: 哪里有什么经营哲学! 那不过是人生智慧在经营中的应用。 做人、做事、做公司是相通的,它们是一个东西。
同样的,如果你 吃透了五要素,那么很多东西也就变得简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