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公关,低成本验证产品的方法
【文章摘要】公关执行方案四要素: 对谁说、说什么、谁来说、怎样说 。
周末听了一位前淘宝公关(PR)的负责人分享公关的一些事情,颇有收获。曾几何时,大概5~10年前吧,业界PR看阿里,阿里PR看淘宝,黑历史确实不少,先分享一点能公开的,再挑一点和产品有关系,让我有启发的说说,比较零散,边看边体会。
公关是企业的戾气。
分工使然,PR必然要为企业做很多打打杀杀的事情。公关做久了,杀气腾腾,举个例子,当你打uber总是打不到,又与司机有了很差的体验之时,图也截了,甚至音频也录了,你会把这个东西发给uber,还是滴滴?换做产品人,似乎更倾向发给uber吧,呵呵。
组织要成大事,通常是一面佛一面魔,个人,也常常一念成佛一念成魔。
对CEO来说,真正的上层建筑是CFO、HR、PR,下面才是市场运营销售、产品技术设计……对越大的公司越是这样。
公关要找对「对标对手」,这两年京东很厉害,完全把阿里对标上了,虽然从数据看还不在一个量级,但对社会、用户来看已经是一对冤家了。
公关执行方案四要素: 对谁说、说什么、谁来说、怎样说 。这样「法」层面的东西,和产品倒也相似。
接下来就说说产品,可以利用公关的手法,来低成本的验证一些产品想法。
例子1:阿里常用的PR稿件,你经常看到的「有要推出什么了,进军什么了,秘密研发什么了」,很多时候都只是PR的动作,甚至连内部的产品技术团队都不知道,更不用说真正开始投入资源了。而很多对手,居然直接被带到沟里去了,开始研究对策,排兵布阵。
例子2:微信提现收费的消息,正好今天应该要开始收费了吧,我并不知道这事儿背后的真实想法,但提前放出消息的手法,却是可以为产品带来很多有价值的市场、用户反馈。
例子3:国家想推出新政策的时候,先借助合适之人的嘴,或专家、或非官方媒体、或小道消息……来透露给社会大众,试探反应,再或顺水推舟的证实,或矢口否认的辟谣。回顾一下你也能想到很多。
例子4:果壳网的创始人姬十三在2014年 9 月“在行”这个项目准备立项时,为了推动内部对产品有一个更清晰理解,曾经模仿 36 氪报道创业公司的口吻和大致文章结构,自己写了一篇对这款产品的报道,当时,“在行”这款产品还只是一个想法而已。
这些,也未必完全是公关之法,其本质就是 「先不做,却告诉受众我已经做了,从而收集反馈」 ,成本之低,好处之大,验证之高效,不用多说。
有人可能要问,那如果最终没做,那些满满期待的大众/用户/读者怎么办?
额,放心吧,他们会忘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