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警觉型”产品经理?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何为“警觉型”产品经理

无论是组织,还是产品,想长期在市场上拥有竞争优势,就必须不断地对“市场”传递的信号拥有警觉性。

这个信号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如果是前者,那就可能让我们继续抓住新的机会,获得新阶段的发展;如果是后者,就有可能造成产品的衰落!

因此,无论是机会,还是危机其实都是有先兆的。而作为产品经理,我们应该在工作中去不断的思考和发现这种“先兆”,让自己成为“警觉型”产品经理,延长产品生命周期,获得崭新的发展。

如何成为“警觉型”产品经理,今天提供一个思考工具,我们可以对照这个工具,积极地思考,并将这种思考和探索变为工作的一部分,指导后续的工作。

如何成为“警觉型”产品经理?

这个思考工具主要包括“三步七问”

第一步:回顾过去

一问:产品过去的盲点有哪些?

比如我们以前做过一个针对“xx面试培训”的app,当初的设想是“引导考生上传面试练课视频—老师点评—凭借优势点评转化参加培训”。当时以失败告终,虽然原因很多,但比较重要的一个是没有足够或者更加专业的老师参与点评。这就是一个无法打通的盲点。

于是,我们在接下来进一步打造了师资团队,通过全职+兼职+优秀学员的方式打造团队,并且逐渐将“点评+转化”变得更加标准化和系统化。在这些问题进一步解决后,我们重新用小程序实现了上述功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因此,作为“警觉型”产品经理,我们思考产品,有时不能局限于产品本身。而要跳出去,从组织的角度看产品,而不能仅对功能,体验或者逻辑等维度思考盲点。很多基础设置完善了,产品的成功就比较容易了。


二问:其他行业提供了怎么来的类比与启发? 作为“警觉型”产品经理,还应该尝试跳出自己的行业和市场,用其他的,相关的行业来进行类比,以此获得对自己产品的思考。


三问:在行业内,谁善于抓住微弱的信号,对症下药?

作为“警觉型”产品经理,一定要要研究竞争对手,通过竞争对手的产品策略和改变,来反推思考市场。例如某个省份的“教师招聘笔试培训”,在某一年,忽然调整策略,开始采用了“基地模式”。即将学生集中到某个校区,封闭式管理,连续3-4个月培训,大大提升的通过率。那么这个机构为什么这么做?是因为该省招聘条件由当初的在职生为主,变成了应届生为主。

就是这个小小的调整让公司改变了策略。如果是前者,在职生不可能有时间和精力参与所谓的基地,一般都是网课或者周末班,而应届生则有大量的时间专职备考,因此这家机构果断调整策略,获得了一批新增长!

第二步:审视现在


四问:有哪些重要的信号被我们忽略了?

作为“警觉型”产品经理,既要对需求敏感,也要对行业的相关动态保持一定的敏感。做好前者,可以让我们快速抓住需求,提供更加符合用户期待的产品,抓好后者,则可能获得新的红利。


五问:反对者,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比如对产品功能不满意,认为某个功能没有用的同事;比如和我们意见相反的同事,比如跳槽的同事,我们能从他们身上思考到什么?


六问:我们的客户和竞争对手在想什么?

这一点尤为重要,作为“警觉型”产品经理,一定要保持与顾客和竞争对手的紧密联系,这是我们与市场产生交流的最直接渠道。

例如,选择我们的顾客是为什么选择?没有的又是为什么选择了别人?竞争对手和我们推出了相似的产品等。

第三步:展望未来

七问:未来可能有哪些事情伤害到我们?

比如政府的政策如果发生变动,我们要怎么办?我们在行业内引以为傲的模式已经被竞争对手摸透,直接性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们要怎么做?这需要我们对产品的数据,用户的交流,竞争对手的分析三者进行更好的分析和思考,并且能结合起来看待问题!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