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刷屏的9元微信群课程,值不值得买?
「雅格布的第37篇原创」
不知道你最近会不会有这种感觉。
经常关注的大V又发新推文了,这次的标题依然很吸引人,不看有可能会吃亏,手指一点,滑到最下,发现这是一则广告。
其实没啥,凭实力赚钱,挺好的。
-01- 一个疑问
仔细一看,这种广告的铺垫很真实,细思极恐,常常能打动人心直击痛点,让读者心里有一种:“哎呀,这都被你知道了!”的感觉。
后面循序渐进,抛出了用户心中的问题,创造了缺口,后面立马提供解决方案,干脆利落,甚是高效,这些广告常常冠名为“14天XXX训练营”。
课程通常很便宜,一开始我见是卖19块,然后卖11块,后来卖9块,最后卖1块,不管多少,反正是一个你绝对给得起、被骗了也不会心痛的价钱。
哦,不好意思,不应该说被骗,是丢了也不会心痛的价钱。
这些训练营的课程通常会有这些特点:第一次听/看的时候醍醐灌顶、如沐春风、内疚自责,第二天过后打回原形、无动于衷、风平浪静,但这不能怪课程,毕竟这是人性。
基于课程是给所有用户做转化的,所以主题一定要大众,不能太生僻,专业程度要够,一般自学很难懂,入门见效要快,不能太久才生效,最重要的是第一次接触的时候,一定要有启发。
所以大部分的课程都会集中在这四个领域:学习、理财、健身、保障(买保险)。基于我国国情对保险的不了解,前三种类型项目的大方向,国民都是认可的,至少现在很少人会说健身不好、理财很傻、学习没用之类的话。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家也逐渐感受到保障的必要性。在大方向正确的前提下,用户的接受程度就很高了,至少不会沦落到一开口就拒绝,确保了稳定性。
然后,这四个方面,都是很专业的,一般人自学都会被“拒之门外”,有些是被谣言拒之门外,有些是被自己拒之门外,一句话概括就是:太专业的我不需要,稍微业余点的却无法入门。
最后,它们还有个见效很快的步骤:开始即满足的心理暗示。
因为人们都会觉得:买了书就已经在学习,开了沪深账户就已经在理财,办了健身卡就已经在健身,买了保险就已经分散了风险。
综上,一个人遇到一件大方向是正确的事情,很想做很想学,但又感到这件事情自己做起来很吃力,无法入门,这个时候文章里却提供了实现途径,该怎么办?
立马付费。
况且这里面,理财和保险会更接近于钱,甚至可以说是和钱直接挂钩,在这种以小搏大的心里推动下,付费欲望就更强了。
说到这里,可能大家以为我是在吐槽这种线上付费教育的骗局,其实不是的,真不是,我甚至鼓励大家多参与,多付费,毕竟很多付费就能获得的精华知识,我们没必要花时间去磨、去死磕。
但前提是:付费,得为知识付费。而现在的这种,我个人感觉更多是为焦虑付费,难道不是吗?
-02- 一次实践
我特意为了验证这玩意儿,付费潜入去上了几堂课,我感觉我还是有发言权说说一些所见所闻的。
当时我付费的是一个理财的课程,价格9元,不贵。
随后他们会叫你添加他们一个助教的微信,通常这个人会说他是“教导主任”,然后要你再添加“班主任”的微信。(变相引流,实在是高)
毕竟交了费,加就加呗,加完班主任之后,她热情好客地把你拉进一个群,我是在第52期9班,里面早就有同学在各种寒暄,让我真的回到了美好的中学时光。
随后他开始说群规,大概意思是他每天会讲课,怕消息被淹没,你需要记得暗号,然后通过这些暗号爬楼来寻找讲课内容。
中间上课内容以及水军的表现省略两千字。
每节课都有讲义,然后讲义大部分都是一些理财故事,诸如小狗钱钱的篇章、穷爸爸富爸爸的片段、巴菲特的名言等。
我们的这些班主任,其实都是一些早期的学员,就是早期被布道之后,后期来布道新人,挺有意思的。
每次上完课都会给出投资建议,ETF指数定投、新股打新、购买可转债等。其实老师们还是挺好的,有问必答,还帮我们推荐开户券商,手续费能谈到万二。
最后上完所有课,要毕业了,开始放大招:建议大家参与他们的高阶课程,blabla好处真的一大堆,私人荐股、策略定投,最后亮出一个收割的价钱。
再接着课程完美结束,微信群即将解散,如要了解之后课程的详情,要添加另外有一个群。整个过程貌似会加2-3个陌生人,进2-3个微信群。
-03- 一段感想
乍一看,还挺划算的,9块钱有那么多项目,还有专职老师,问问题还不收费。
但其实呀,我个人觉得,我个人觉得啊,真的是个人觉得,就是觉得这种教学方法会很害人,让你觉得这个领域、这个学科,就是这个样子的了,给你定了个性。
毕竟他们教学的方式,本质就是:用例子用故事去强调做这件事的正确性,再用建议和经验去强行证明一个这段时间大概率会发生的事。
而且多半,他们的目的不纯,他们的驱动力是为了更多的有效转化,他们是产品经理的心态,运营经理的心态,而不是教学的心态。
更何况他们也只能以这种心态,不然前两个月还是学生,两个月后就能通晓全流程为学生指点迷津,这不是七步成诗的节奏吗?
其实钱是小事,浪费的时间也是小事,这么干最大的弊端,就是误导了你的初心。
你并不知道这些学科底层操作是怎么样的,你也不了解这门知识的本质是啥,只能靠一些零碎的建议和信息,去试图拼凑一个几代人都在论证的学科框架。
就像理财都默认是炒股,健身只知道深蹲的时候屁股不能超过膝盖,这是很愚蠢的。
你以后无法根据自己掌握的东西,去量化你想要的结果,也无法进行自我调节,只能见招拆招、举棋不定,这样,也就永远停留在新手阶段。
永远在入门,一直未精通。
-04- 后记
以前在做游戏的时候,和一个游戏产品经理交流时,他说的一句话让我体会很深:
我们这些做游戏的,为了提升用户对游戏的粘性,就是要让每盘游戏的失败,都归在用户的身上,要让用户感到:
这把玩得不好,是因为我操作的问题,并不是游戏问题,下一把绝对不会了。
的确,你有时候真的分不清这是你的问题,还是别人设的局。
第37篇 | 2025字
原创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jacoblab」
如需转载请后台回复“转载“,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