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有13万的公众号粉丝,你还会去开发App么?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如果你有13万的公众号粉丝,你还会去开发App么?

今天的话题,来源于答应了一位读者,就阿禅之前的「别开发App了」一文谈点自己的看法。


题图来自Pixabay.com,摄影师是beauQ


别开发App了


阿禅的这篇文章,很屌,10万+,其中的部分观点我认同,但另一部分我不认同,基于我认为很多人并不会仔细看完全文,而直接接受标题的观点,我认为我应该说两句,也许得罪人,也许不会。


用一个真事儿来开场


我有一个朋友,盛大的前同事,很牛逼,之所以牛逼,是因为其实这位同学是做设计的,但是他两年前开始了创业。


做的项目是亲子游中非常垂直的细分——酒店度假产品+定制商品销售。


他用一个公众号起步,半年的时间,做到了13万粉丝。


然后,他来找我,问我可不可以帮他去找几个投资人聊聊,我欣然答应。


但和投资人聊之前,我先了解了他的产品。


得知他的产品完全依靠微信公众号时,我做出了如下建议:


尽快完成Web产品或App产品的上线。


理由,非常简单:


在公众号上,你是拿不到用户信息的,那么随着时间推移,如果有用户失去了活力,你也没有任何能力将其挽回,因为你连他们的基本信息都没有。而这样的局面,就要求你的度假产品非常具有特色,要么性价比极高,要么非常与众不同,别处见不到。否则,一旦陷入竞争,你的压力会非常巨大。


他答应了,但是后来的大半年,都没有让Web或App上线,直到今天,我看他的文章阅读数,都会非常困惑——你究竟能不能养活自己,虽然他自己说,养自己是够用了。


后来去见投资人,反正我带去的两次都失败了。


当然,投资人除了concern没有自己的平台,质疑对用户的掌控力之外,更多质疑的是其他的因素,在此不赘述。


这是个开场。


Web与App与公众号


其实,Web、App、公众号,仔细说起来,Web与公众号是一样的,App与他们不一样。


因为Web和公众号都是传统的BS结构(Browser/Service),App是传统的CS结构(Client/Service)。


BS结构的特点是,用户通过浏览器操作,服务端的任何改动,都可以非常快速的在浏览器层面得到展示,而CS结构的特点是,用户通过客户端操作,服务端的改动有时依赖于客户端的更新才能获得体现。


BS结构产品的迭代速度比CS要快,这一点其实是完全不用质疑的。


但是所有BS结构的产品都面临一个问题:


入口


当我们在讨论Web与App产品运营层面的不同时,我通常会说,二者获客的渠道、成本与维系客户的渠道、成本,以及手段有非常明显的差异。


Web时代,我们见识到的是入口力量的强大。能够占据入口的产品,就可以获得大量的流量,从而在大流量中获取用户。


淘宝之所以牛逼,不是因为它是卖货的,而是因为它是众多卖货的人的入口——帮消费者找到合适的商品。


百度之所以牛逼,不是因为它是做搜索的,而是因为它是分发流量的入口——帮用户找到适合的内容。


腾讯之所以牛逼,不是因为它是做社交的,而是因为它是建立关系的入口——帮用户找到希望建立联系的人。


App时代,传统入口的力量被无限削弱,这才让应用商店变成了新的入口。


这是因为介质发生了变化,当人们从大屏幕转移到小屏幕时,原先的流量分发器——搜索引擎的作用被削弱了,而应用商店的作用增强了,所以现在应用商店在手机上,可以用和搜索引擎一样的方式去盈利。


而这背后的逻辑非常简单。我们接下来会说。


争夺一级入口的逻辑


BS结构下,搜索引擎是一级入口,其他网站是二级入口;而CS结构下,应用本身就是一级入口,通过搜索引擎把自己变成二级入口,这真的是创业者想要的么?


不是,那么只有通过搜索引擎或者应用商店,把自己安装到用户的手机上,变成一级入口,这个效果才能完成,这实际上和BS结构下,通过搜索引擎找到自己想要的站点,然后记住地址或者放入收藏夹将其变为一级入口的概念是类似的。


但是,和BS结构产品不同的是,CS结构的产品变为一级入口,对于用户来说,成本是高昂的——因为CS结构产品是需要下载、安装,才能注册使用或者直接使用的,BS结构产品是没有下载和安装这两个步骤的。


也因此,对于用户来说,相对高频App来说,低频App随着频次的降低,其成本是线性增加的。


这就出现了在小内存时代,人们往往会精挑细选,只保留自己最常用的App,而其他的App,要么不装,要么,只在需要的时候装,用完了再卸载——别笑,几年前,很多人就是这么玩儿的——这样的历程,与PC早期,大多数程序通过软盘来直接运行是一个道理——当然,我想大多数年轻人是没有经历过这个时代的。


但随着硬盘体积的增加,很多人的PC里,都存放了许多低频的产品,甚至内容,可后来已经没有人介意这件事儿了,硬盘体积的增加,极大的推动了PC时代,CS结构产品的发展。可以这么说,如果不是存储空间的增加,现在很多游戏都根本不会有——当然,显示技术的进步是另一个关键。


回到如今的手机应用上来,其实道理是一样的。


在小内存时代,倡导WebApp,是我能理解的——因为这能极大的解决用户的需求,同时照顾用户的手机空间。


但,时间演化到今天,动不动就可以扩展出百G级别空间时,再讨论WebApp,我个人认为这其实是一种技术上的倒退,但却包涵着对于入口的极大焦虑。


入口的获取才是核心要点


你今天当然可以只做微信公众号的开发,只要你不介意微信公众平台不清晰的规则,不那么干净的屁股。


你今天也可以只做App的开发,只要你不介意应用商店的各种要钱,只要你对自己的产品有足够的信心。


这两种方式,其实都可以,甚至今天你也可以既不做App也不做微信公众号,因为大多数需要内容创作的平台,都无法摆脱PC这一强大的输入工具的桎梏——不可否认,App和公众号的阅读体验或许更好,但要大规模的输入,你离开了PC,基本不可实现。


所以,就回到了原点:


产品类型决定产品设计的理念。


虽然阿禅的文中举了Moli英语的例子,但我想说,VipABC或许比Moli英语的盈利更强,可在商言商,只要能赚钱,渠道和方式根本就不是问题,Moli再创新,再牛逼的把所有能力都通过微信公众号实现,现阶段都不能证明它是一个比传统英语在线1对1教学更好的生意,甚至不能证明它是一个更好的实现方式。


对于很多类型的产品,永远无法考虑BS结构,更不可能去考虑微信公众号的方式。


游戏,这是最大的类型,页游在手机上,曾经试图再热一把,但事实证明除了非常少量的HTML5游戏之外,大多数都死无葬生之地——你很难想象《皇室战争》变成一个HTML5游戏,对吗?


直播,这一新兴的产品类型,我也不认为通过浏览器或者公众号可以做得更好。


工具类的一大类产品,也很难通过浏览器或者公众号来做的有声有色。


等等。


当我们在考虑是采用BS还是CS时,其实已经决定了我们是否有可能把一款产品放到微信公众号上去实现,甚至只放到微信公众号去实现。技术、商业上的考量,其实比渠道本身更重要。


尤其是,在人人都想成为一级入口的情况下,我很难想象大规模的产品都在微信上实现的可能。


尊重商业比为谁代言更重要



任何产品和公司,首先要活下去,然后再考虑活得体面和长久。


所以,对于创业者来说,你应该分阶段去考虑该把产品放到公众平台,还是做一个独立的App或者Web。


对于处于验证假设时期的产品来说,通过公众平台是可以快速验证假设的,成本比较低,同时只要足够有特色,就可以有可能用低成本去完成获客。


而对于已经处于发展期的产品来说,公众平台究竟是什么就需要多点思考了。


Moli英语这个案例最好的地方在于,它给了一个视角,让我们可以对照自己去判断,自己是否已经达到了某个时期,应该如何去思考问题。


没错,Facebook的玩法是值得去思考,但不要忘了,淘宝App大量的页面也早已不采用原生而是HTML5的方式做嵌套——但是它永远也无法被放到微信上来,即便马云想,张小龙也不干。


很多东西,一旦涉及到真正的商业利益时,需要的就不是代言和站队,而是认真的回归商业本质——这件事儿这么干真的能赚钱吗?这件事儿这么干,是不是能让我更有控制力的赚钱?


阿禅的说法,我是可以理解的,但这是典型的只有产品经理思维的产品经理的看法,但凡具备运营的思维方式,都不太可能做出如此武断的结论。


因为,对于运营来说,如何能够抓牢用户,才是一切商业的起点。


对于一个,我连推送都要看平台脸色的渠道来说,运营是不可能放心大胆地在这样的平台上去做运营动作的,因为一个不小心,就会触碰到莫名其妙的规则,然后死得渣都不剩。


所以啊,作为创业者,你觉得,现在你是「不要开发App了」么?


【相关推荐】


史上最大改版?支付宝社交化“作死”全回顾,你来感受下

微信支付成功偷袭支付宝的秘诀,用6个词讲透

产品壹佰麻辣烫:什么套路?支付宝抢先微信上线直播功能?

支付宝的六一宝宝彩蛋真的做错了吗?亿级用户产品冷思考

用微信和支付宝缴电费或将成为历史,国家电网想吃独食


随意打赏

微信公众号app开发微信公众号粉丝公众号粉丝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