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下一个滴滴」的共享单车,你愿意跳槽入行吗?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在《双城记》里写道:「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矛盾的现实世界,这句话几乎可以套用到任何语境里。但对扛着「公益、环保」旗帜的共享单车行业来说,描述语也许只能一边倒向前半句。

某种程度上,共享单车的火热是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包裹上共享经济的糖纸,卷携着资本的疯狂追逐,共享单车阴差阳错的被选中成为了中国互联网新的风口。

身处这时代波澜中,我们该如何自处。站在人才流动的角度,100offer 想提出一个疑问:你愿意跳槽去一家共享单车创业公司吗?

❶可能是「下一个滴滴」

或许会有人疑惑,「共享单车创业公司」的落脚点只不过是创业公司,过去五年,中国每年平均诞生 6000 家创业公司,共享单车公司有什么特殊之处,值得被单独拎出来。

诚然如此,创业公司并不特殊。但在 100offer 看来,共享单车这四个字背后蕴含的深意——下一个滴滴,才是它值得被讨论的原因。

「下一个滴滴」并非随便说说。回顾共享单车的发展历程,它从 0 到互联网爆款概念,仅仅花费了半年时间,而滴滴花费了至少一年时间。

百度指数可以看作是这一现象的小小缩影。根据数据显示,半年时间不到,以「共享单车」作为关键词搜索从 0 飙升至 36000。严格意义上,这一时间可能更短,只有两个月。2 月 1 日,共享单车的百度指数也才 4300。

可能是「下一个滴滴」的共享单车,你愿意跳槽入行吗?

相较之下,回顾「滴滴」的百度指数曲线,达到 36000 的成绩用了一年半。如果以「摩拜单车」作为对比参照物,摩拜单车半年时间的百度指数竟然突破 60000,峰值更是达到 76000。

百度指数之外,远超其他行业、堪称疯狂的融资速度,以及「大跃进式」的造车运动,是共享单车行业最真实的写照。

根据公开数据整理,市场上已出现超过 20 家共享单车公司,融资额超过 110 亿元人民币。其中,至少 8 家融资过亿。而作为领头羊,ofo 和摩拜融资均已过 D 轮,金额大概分别为 41.5 亿元人民币和 34.5 亿元人民币。

可能是「下一个滴滴」的共享单车,你愿意跳槽入行吗?

同样以滴滴举例,从 A 轮到 D 轮历经两年,而 ofo 历经一年,摩拜则历经一年零两个月。具体数额方面,ofo 和摩拜也超过滴滴。

看得出来,将共享单车比作「下一个滴滴」并不为过。过去五年间,滴滴成长为中国互联网不可小觑的一股力量,与今日头条、新美大(美团大众点评)并称「TMD」,仅次于控制中国互联网 10 年之久的「BAT」。

在这一过程中,不少投资人和互联网人才,都搭上了滴滴的列车,享受到了移动互联网红利——或是名气,或是金钱。

而未来两三年(比滴滴更快的成长速度),共享单车诸多玩家中就有可能有一位胜出,成为下一个滴滴。

在这样的前提假设下,跳槽去一家共享单车创业公司,似乎就有值得被认真讨论的必要。

❷数据告诉你候选人对共享单车公司的态度

回归到「人」这一落脚点,决定跳不跳槽之前,我们依然需要了解如今的共享单车创业公司是否有足够的实力吸引到你——正在阅读这篇文章的对跳槽谨慎而挑剔的你。

换一种表述,共享单车公司,这只被风口吹出来的「猪」有真材实料吗?回答这一问题,我想以一家与 100offer 有合作关系的共享单车公司 X 举例。

选取过去半年时间, X 公司发出的面试邀请作为样本。一项具有参考价值的指标——面邀接受率(接受面邀数/发出面邀数)高达 43.3%,超过 100offer 平台 2016 年平均面邀接受率 37.7%。

而如果考虑到 X 公司融资情况,情况则更有不同。融资前,面邀接受率为 35%,与平均水平相当;但融资后,面邀接受率为夸张的 60%。


可能是「下一个滴滴」的共享单车,你愿意跳槽入行吗?

也就是说,站在候选人的角度,X 公司(以及其代表的共享单车行业)似乎已经成为了一个可以被考虑的选择。

如果观察同意 X 公司面试邀请的候选人,我们会发现之前岗位来自「BAT、滴滴、猎豹、小米、聚美、汽车之家、搜狐…」等上市公司或准上市公司的大厂占到 40%。剩下的候选人也大多来自「爱奇艺、豆瓣、e袋洗、e代驾、优信拍」等曾获得数亿元人民币高融资和高知名度的创业公司。

一定程度上,这能打消一种顾虑:共享单车公司不被高端人才青睐。和同样优秀的人工作,你所期待的这种氛围,共享单车公司并不会有所逊色。

当然,薪资也是会被纳入考量的重要因素之一。100offer 数据显示,X 公司的所有面邀总共涉及 8 个职位。除设计岗位低于同职位平均薪资外,其余 7 个岗位薪资均高于平均值。其中,产品和技术经理两个职位甚至超出平均薪资 50%。

可能是「下一个滴滴」的共享单车,你愿意跳槽入行吗?

这一数据再次佐证:融资数亿甚至数十亿元的共享单车公司,已经拥有雄厚的资本实力吸引专业人才,并且也不吝于用高额的薪资吸纳人才。

一言以蔽之,共享单车创业公司拥有其他任何一家创业公司的几乎所有基础优势。

跳槽去之,你能收获的是:高额的薪资和期权回报;从 0 到 1 创造一件产品、一项事业的成就感;以及与公司一同成长,被塑造成一个更优秀人才的可能性。

而相比其他行业,共享单车行业也拥有其独特之处:成为「下一个滴滴」的更高可能性。相比滴滴,共享单车公司的外界阻碍更少,盈利模式更清晰,「寒冬」之后资本市场的更渴求,以及成长速度更快。

当然,如我们能想到的原因,共享单车行业依然有其难以避免的可能不适合你的特点:依然是创业公司,不是技术架构健全的大公司;重线下运营、技术沉淀少;追求短期效益,代表的不是更遥远未来的 AI 或 VR 等技术。

❸去:最可能短期实现的巨大机会

再回到最初的疑问:去,还是不去?

这显然是一个具体看个人的选择,李远选择了前者。去年,在一家上市互联网公司担任高级产品经理一职的他,决定跳脱出来,寻找下一份机会。

李远的想法很容易猜的到。即便身处上市公司,薪资丰厚、团队稳定,但大公司常常遭遇的问题,李远的前东家也没能幸免——产品遭遇瓶颈,创新后劲不足,用户增长乏力,更严重的是,这些问题让李远觉得「缺乏挑战」。

「30 岁死去,60 岁举行葬礼」,这句常常用来形容陈腐的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话,或许用在一些互联网上市公司身上,也并不夸张。

李远不希望如此,于是离职成为了必然选择。李远知道,如果想要重新寻找到活力,初创公司是最好的选择,因此在 100offer 上,他在求职倾向的「公司规模」一栏选择了:A 轮及以上。这不少见,但也需要一些前瞻眼光和魄力。

彼时,一家共享单车公司 Y 正迫切需要一名经验丰富的产品总监,来引领公司整体产品的研究、策划和实施。李远可能是当时它接触到的最合适人选。

很快,双方达成了一致。年薪颇高,相比上一份工作上涨 60%,并且手握不菲的公司期权。

不管是远超平均水平的涨薪幅度,还是预示巨大可能性的公司期权,这一次跳槽都堪称完美。

当复盘整个跳槽过程,丰厚的待遇固然重要,但在李远看来,创业公司这四个字背后所代表的「未知的机会和挑战」才是让他最兴奋的。而「身处蓝海市场的共享单车」和「务实靠谱的创始团队」则是让他做出选择 Y 公司而非其他的另外两颗定心丸。

入职三个月,100offer 人才顾问(Talent Consultant)回访时,李远看得出来很满意 Y 公司的新环境。紧张、忙碌、解决未知的难题、创造能被大众感知的价值,这一切都让李远重新变得活力起来。而在他的话语里,这「一切都在预料之内」。

在李远的案例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到,李远一开始的想法,便是去往一家创业公司。这意味着他对创业公司巨大收益背后的无穷风险有自己的准备。

而在此之外,共享单车这一特殊的行业,让他能获得比其他创业公司更高的短期和中期效益。而在跳槽之初,李远就明确表达过,想几年内实现财务自由,回家乡的城市自己创业——跳槽选择可能会在两三年后成长为「下一个滴滴」的 Y 公司淋漓尽致的体现了这一想法。

❹不去:它没有与我匹配的技术基因

硬币的另一面,自然有人选择「不去」。杨明辉便是在去年底拒绝了 Y 公司 offer 的候选人。

上线 100offer 平台拍卖一周,杨明辉的简历被浏览 63 次,收到面试邀请 21 次。杨明辉同意了其中 5家,除了 Y 公司,剩下 4 家是优酷土豆、搜狐、58同城、TalkingData。

考虑到平台上的候选人平均收到面邀数是 5—10 封,杨明辉称得上是一个「吃香」的候选人。

纠结许久,杨明辉选择了阿里巴巴集团下的优酷土豆。而他给出的理由是「大厂情结」。

「大厂情结」并非是一个新鲜名词。以 BAT 为代表的大厂,拥有中国互联网最完善的技术体系和级别划分,一方面这成为几乎能通行于整个互联网的标准;另一方面这也相当于一层镀金的光环,保证了未来职业发展前途。

100offer 已有数据显示,出身大厂(以 BAT 为代表)的候选人更容易获得高额薪资。BAT 出身的候选人获得的人均 offer 年薪是 40.5W,相比非 BAT 出身的候选人 offer 年薪 30.9W,高出 31%。而如果综合考虑,所有候选人的 offer 平均年薪是 32.2W。

可能是「下一个滴滴」的共享单车,你愿意跳槽入行吗?

在杨明辉这里,大厂还有第二层含义,代表着更前沿、更新的技术。在得知优酷土豆已经在内部推行了阿里巴巴研发的跨平台开发框架 Weex 之后,几乎没有多少犹豫,他便选择了优酷。

或许 Weex 并非是杨明辉最钟意的一项新技术,但它释放出来的信号——学习新技术的可能性,却是 Y 公司无法满足的。

杨明辉没有挑明的一点是,一些创业公司或许已经代表了最前沿新技术,但身处在风口行业的 Y 公司比其他创业公司可能更难在技术上有时间积累沉淀,也更难满足杨明辉的需求。

在成为「下一个滴滴」之前,Y 公司和其竞争对手们必然会有一场血腥的厮杀。在这一场战斗中,比拼的是车辆投放、运营补贴、资本实力,甚至是市场营销。对于杨明辉来说,他所在意的技术,很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信很多候选人都和杨明辉一样,渴求的是培养良好代码习惯、增长自身实力、学习前沿新技术——这不是在成为「下一个滴滴」狂奔路上的 Y 公司能满足的。

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共享单车 Y 公司的战场是在街头巷尾,VR 工程师的战场是在攻克技术难题、创造更未来的交互方式的道路上。二者很难有密切的交集。

❺100offer 说:如果失败也值得称赞

看到这里,关于那个问题,你应该有了自己的答案。归根到底,李远和杨明辉的案例都想要阐述一个核心点:收益与风险的平衡以及共享单车行业与个人追求的匹配度。

在上市公司待过的李远,对未来的职业规划看重的是挑战和激情,因此对相伴随行的风险是有预期的,以及他认为自己是有能力承受的。

过往经历都是创业公司的杨明辉,对未来的职业规划看重的是技术水平的提升和新的平台起步点,因此他不愿意选择在技术上无法给予它信心的 Y 公司。

并没有孰好孰劣,相信在当时,二人做出的决定都是深思熟虑,最适合他们二人的。

如果,现在的你正愿意像李远一样,投身一个将会诞生「下一个滴滴」的共享单车蓝海市场,时机已经晚了吗?

众所周知,加入一家新兴初创公司,黄金时间段应该是天使轮和A轮这种初始阶段——李远便是如此。目前的共享单车市场,ofo、摩拜单车显然已经过了这样的时机,但小蓝单车、永安行、优拜单车等不少「异军」依然强势突起。尽管起步较晚,但他们的背后站着的是野兽骑行、蚂蚁金服、永久自行车等,实力也不容小觑。

即使,你更愿意去往 ofo 或摩拜单车,现在或许也并不晚。第一梯队的 ofo 和摩拜显然有成为「下一个滴滴」的先发优势。在它们之一成为滴滴之前,搭上这趟列车都不算晚。

当然,商业世界是残酷的,胜者为王败者寇的故事,我们并不陌生。如果失败了怎么办?

创业是勇敢的。我们想说,如果你去的那家共享单车公司失败了,其实和在任何其他创业公司失败了一样。这段或许不亚于任何知名企业的经历,同样值得称赞。

毕竟 100offer 也是一家创业公司,居安思危,我们也时常这样问自己。

随意打赏

共享经济的下一个风口共享经济下一个风口共享单车最后一公里又一共享单车倒闭首家共享单车倒闭滴滴出行共享单车什么是共享单车ofo共享单车武汉共享单车滴滴共享单车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