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公司产品经理生存指南
上一次写了《创业公司七宗罪》,总结了创业公司大概率会遇到的那些坑。从大家的留言情况看,绝大多数公司或多或少都存在着类似的问题。
不过也有人表示,说了那么多问题,如果单纯的当吐槽还行。作为员工,如果真的遇到了这样的情况,究竟能做些什么,还是一脸懵逼。
那么这次,就从产品经理的角度,来试着提供一些方案,以解决之前的问题。
01.做好基础层,梳理各角色
针对问题:想做平台梦,追求大而全
为什么想做平台,我觉得主要还是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因为不知道要什么,所以才会什么都想要。
那既然公司决定了要做平台,并且我们也没有更好方案的前提下,作为员工,做好执行才是关键。毕竟,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岗位负责。
从产品经理的工作来看,我们有以下两块工作需要明确。
首先,明确各角色的业务场景
无论是多庞大、多复杂的平台,我们总能从中抽象出不同系统的角色,然后提炼出不同角色的画像,进而总结出不同角色的业务场景。
通过业务场景的总结,我们就能更有带入性的考虑需求、挖掘痛点。做有意义的功能,比做更多功能,更难取舍。
其次,梳理各系统的逻辑关系
不同角色对应着不同的使用场景,不同的使用场景又对应着不同的业务流程,进一步延伸出各系统之间的业务逻辑和数据流转。
如果以上工作顺利完成,我们的产出应该有:用户画像图谱、业务流程图(带泳道图的那种)。
举个例子,我们想做家电售后平台,那我们的角色就包含四种:厂家、网点、维修工、普通消费者。
以简单的维修单流程为例,普通消费者下单-厂家审核订单并派送到网点-网点分配订单到维修工-维修工上门维修。
这一来一回,就涉及到四个系统(PC+手机+小程序)。
所以,平台梦不是不可以,只要想好怎么做。
02.心向远方,脚踏实地
针对问题:心比天还高,命比纸还薄
创业公司或者说创业者,难免都有点心比天高,甚至有时候这是创业者的必备因素。
那作为员工,我们要做的是什么?是跟着老板一起飘在天上,还是脚踏实地将想法落到实处,答案显而易见。
老板的天马行空,其实更多的是对未来模式和方向的探讨,是5年甚至更远以后的规划。
但是,路要一步一步走,饭要一口一口吃,我们要做的,就是为实现这个目标而一步一个脚印去努力,去实现。
做为产品经理,我们需要做好产品规划,我们需明确产品的Roadmap。这是对产品规划能力的考验,也是产品经理的核心价值。
产品规划,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需要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和过往的经验,贴合实际+切实可行,才是好的规划方案。
举一个反面例子,以前公司给运营部门定了一个指标,要求每天拉新30000个网点,然后运营负责人就算了下面这笔账:
根据以往的数据,短信拉新成功率为1%,那么想要30000个网点,就要发300万条短信;
按每条短信成本0.03元计算,总费用就是300万*0.03=9万。这样下来,每个月的短信支出就是270万。
不知道这样的方案,你听了是什么感觉,反正之前老板就说了两个字“扯淡”。
老板站在高处,需要有我们的承托。
03.准备多方案,考虑多场景
针对问题:老板一言堂,员工不表态
说实话,其实这个问题根本无解,只要在创业公司待过的都知道,这是必然事件。
但如果我们从老板的角度来考虑一下,可能会有新的发现。
老板之所以能成为老板,基础的判断能力肯定是比我们强的。在这个前提下,为什么还是会出现一言堂呢?
我想大概率是因为我们所说的东西,在老板心里都已经被PASS过了,所以才会不听你的。也就是说,我们所提的那些所谓的建议和想法,在老板眼里,都是走不通或者不可行的。
老板在我们这里,完全没有获得新的认知和新的思路,那必然只能听老板的。虽然很残酷,可现实就是这样。你没听错,就是老板在你这里获取不了新鲜感。
那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能做什么呢?
我们要考虑的比老板多,我们要提供尽可能多的方案让老板选择。老板没想到的你想到了,老板想到的你想的更远。唯有这样,你的建议才有可能被老板采纳。
每个方案的优缺点讲清楚,然后将自己的意见合理的表达出来,最后到底采用哪种方案,就让老板自己去定夺吧。
做好我们力所能及的,剩下的我们也无能为力。
04.做好眼前事,一步一脚印
针对问题:大方向随意,小问题纠结
创业公司,往往开辟的都是一种新的模式,能不能走得通,其实都是未知。所以,必然会面临经常调整方向的问题。
说句玩笑话,在创业公司,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你永远不知道明天的业务是什么。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遇到过,这一周开发,下一周还原,下下周又还原的情况。如果是你,做还是不做?继续还是放弃?
那你可能会问,为什么做的时候,不多问一句。现实情况是,问过了,而且和业务部门也确认过了。但是真到上线的时候,业务部门会跟你说,上周刚开的会,公司战略调整了。这个时候,你改还是不改?
说句丧气话,如果产品不能决定什么,那就服务好需求方吧。因为有时候,我们真的无能为力。你可以坚持,但结果可能就是公司活不下去。你可以抱怨,但结果就是你还得继续。
与其纠结其中,不如做好眼前事。哪怕结果不如意,也要做到问心无愧。
像以前做售后平台,刚开始的时候,不收费,任何人都可以下单。后续成本太高,每一单要收10块钱服务费。上线两周,用户反馈不断。迫于压力,又改为免费。继续运行两周,公司决定取消这块业务,不做了。
短短一个月,就经历了大风大浪,刺不刺激,惊不惊喜。
习惯就好,泰然处之。
05.管好自身事,适应大环境
针对问题:管理无章法,随时看心情
存在即合理,每种事物的发展,都有适合其自身的一套规则,我们不能以那些所谓的“标准”来要求所有。
如果非要有所要求,那么就从我们自己做起吧。适者生存,是不变的法则。
说白了,公司就是人的聚合,想继续,你只能适应。不适应,只能被淘汰,然后再继续寻找合适的土壤。
那些我们看到的,所谓的问题,别人肯定已经知道,为什么还是现在这样的情况,可能是不用改变或者不能改变。但无论是哪种可能,都不是我们所能左右的。
更不是我们发发牢骚就能解决问题的,如果能改变,早就改变了,哪还轮得到我们来吐槽。
对外,我们保持适者生存。但是对内,也就是对自己,我们还是要保持初心。千万不能因为外界的环境,而影响我们自己的标准。
比如我们做产品,从需求到流程,从原型到PRD,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这是对自己的要求。
但大部分创业公司,都是为了快,只看原型,什么流程图、PRD都不需要,这时候,你画还是不画。
我自己的选择是,无论公司是否需要,我都会保留这些内容,无论是对公司,还是对自己,都是一种交代。
做好我们自己,坚持内心的标准,其他的,就随他去吧。
06.调整好心态,增长硬技能
针对问题:投入无考虑,回报无所谓
从公司的角度来说,有些功能和需求,其实是没有回报的。
但是如果从个人角度来说,其实并不存在这样的难题。
特别是在创业公司的非管理层的普通员工,其实我们都知道,能成功的概率有多大。又有多少人有眼光能进入像字节跳动、拼多多这样快速成长的公司。大部分人,终其一生都只是普通公司中的普通一员。
如果能跟随公司一起成长、一起进步、实现财务自由,那自然是人之大幸。如果不能,我们自己的硬核技能才是王道。
有人带,就努力学习;没人带,就自己摸索,多多练习。
将每一次的功能开发,都当做自己技能的硬性升级;将每一次的需求评审,都当做自己认知的横向提升;将每一次的业务变化,都当做自己的适应条件。
将我们自己作为一个产品,不断打磨,小步快跑,不断升级。
公司只是辅助,能决定我们走多远的,始终是我们自己。
07.做事有章法,认真且尽力
针对问题:员工留不住,半年成老人
其实留不留得住人,是公司和个人的双向选择。只不过在创业公司,因为业务的不确定性和不断调整,被偶尔放大了而已。
按照大厂的说法,这些都是正常的人员优化。只不过创业公司本来人就少,这一优化,百分比大了点而已。
其实这也不是我们作为员工应该考虑和关心的问题,既然公司招我们进来了,我们就要发挥相对应的价值。
说句不好听的,1万工资给你,你要创造2万的价值才行,否则公司怎么活?
当你不能够创造对应期许的价值时,离开是迟早的事情。要么我们自己走,要么公司逼着我们走。
作为员工,做好本职工作,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对自己负责,让别人放心。
认认真真对待每一份工作,尽心尽力对待每一份期许,不仅是对公司的负责,也是我们自己的责任。
一些想说的话
创业公司,本来就是在风口上搏机会,而且我们知道,大概率是失败的。
探索业务,本来就是在夹缝中求生存,而且我们清楚,大概率是困难的。
谋求发展,本来就是在摸索中寻变革,而且我们了解,大概率是缓慢的。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明知困难重重,我们还毅然决然,这不正是创业公司所需要的吗!
尾巴
只要你想,就没有不可能
(微信公众号:明天上线。近5年B端产品经验,擅长从0到1快速搭建产品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