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动态——一个被微信遗忘的功能
你上次发视频动态是什么时候?或者说你还记得视频动态是什么功能吗? 没错,我说的就是微信的视频动态。
上次北京大雨,我在群里突然看到了视频动态更新的小蓝圈。我好像很久没看到视频动态更新的提示了。
不是因为我好友少,不是因为这是路人群。事实上,我有近2000好友,20多个产品群。所以,视频动态大概是一个连产品经理都已经遗忘的功能。
为了验证这个判断,我翻遍了全部群,有且仅有还是这么一个小蓝圈。所以,视频动态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没有人用呢?
01 何为视频动态
要思考为什么没人用,首先要思考视频动态解决了什么问题。
为了解决朋友圈陈年积弊的问题。 朋友圈经历了长年的发展,已经成了人设的名利场。那么用户脱下面具、真实的一面在哪呢?
朋友圈的问题是历史记录,翻一翻就能看到用户的成长史。即使支持设置朋友圈的开放时间,也无法解决用户真实表达的问题。
用户常年叫嚣着逃离微信、逃离朋友圈,那么如何才能让用户真实放心的表达心绪、放飞自我呢?
这个矛盾以致于无法调和,于是微信做了视频动态,一个发布后24小时就会自动消失的功能。这样就跟朋友圈有了明显差别。
1、视频动态定位真实,朋友圈定位人设
视频动态的最典型特征是,发布24小时后自动隐藏,只有自己能通过相册的视频动态看到。
此举能降低了用户发布的心理压力,后期就不用费劲心力维护时间轴, 不用担心曾经的黑历史被翻出来。
一个是历史存档可供别人查阅的人设,一个是历史存档只有自己追忆的真实。这是两者定位的本质差别。
正是人设和真实的差别,让微信下定了决心要视频动态,一个新的功能、新的发布场景、新的功能入口。
2、迥异的设计,场景化的入口
朋友圈有固定的入口和行为路径,视频动态呢?
视频动态定位真实,真实的一面肯定跟人走。所以人在哪,入口就在哪。
基于这个原则,视频动态的入口都得跟着用户走,也就是用户头像出现的场景。 于是在聊天的列表、在群顶部的汇总入口、在个人页面的下滑入口,我们都能看到好友的更新提示。
但这样做就忽略了一个明显的问题,我们其实跟大部分好友不怎么联系,都是不显山不漏水的点赞之交。所以,他们的更新我们还是看不到。
要知道视频动态刚上线的时候,是没有朋友圈的视频动态入口。估计第一期数据太难看,才增加了朋友圈顶部的视频动态入口,一个最强的入口。
至此,视频动态的场景建设完毕,后续再也没有更新迭代。
02 为什么没人用
视频动态和朋友圈的区别符合用户的心理预期吗? 理清楚了这个问题,才能理解为什么没人用。
1、短期价值与长期价值
单从一条动态来看,在发布的当天,发在视频动态和朋友圈基本没有区别 。
随手一拍的真实视频,放在朋友圈可以吗?必须可以。入口都在朋友圈能找到,表达的也是生活。给用户压力的不是今天的囧事,而是曾经的黑历史 。
于是,短期内的视频动态,跟朋友圈区别不大 。
但是,长期来看视频动态,跟朋友圈差异巨大。
两者的产品形态差异很大,一个是天生的阅后即焚,一个是后天的人设呈现。
拉长时间轴来看,视频动态会消失的无影无踪,外人谁也找不到曾经的动态。用户在某年某月某日表达心情的视频随拍,就是简简单单的真实点滴。因为不会被翻阅,所以想拍就拍;因为不会被发现,所以放肆表达。这是一个人的存档,这是一个人的狂欢。
朋友圈呢?还是人设。一个历经时间冲刷的人设建立过程,几天可见随便设置。正能量的、爱学习的、旅游交友、吃喝玩乐,尽情分享。一个三好学生,跃然纸上。这是一个人的记录,这是一群人的伪装。
所以,当下视频动态的威力,在于畅享未来。
所以,发布视频动态的动力,在于长期价值。
2、没人愿意维护长期价值
但没有人愿意维护长期价值。
所见即所得的用户,一点也不愿意延迟满足。
把痛苦留在当下吗?在拍视频的时候,先思考一下:这条动态是用来营造人设还是真实自我?如果发在朋友圈后期需要维护吗?如果是半年可见需要后期删除吗?
把爽快留在未来吗?在拍视频的时候,已经做了决定:这条动态只是用来表达现在,虽然后期可能有不好的影响,但现在还是想表达分享,所以我要发在视频动态。
这是只有理解了长期和短期差异的用户,才会做的决策。 也只有这样的用户,才能 真正的把视频动态用起来。
但现实是魔幻的。因为大部分事情本身就模棱两可,我们也不知道后期是否会造成不好的影响。黑历史的出现,往往是事后的追忆,而不是发生的当时。
所以,即使用户理解了视频动态的长期价值,也无法处理发状态时的人设和真实。
所以,这个功能的结局就注定了。大部分用户不理解,所以不用。理解的用户因为分不清,所以不用。
03 如何评价视频动态?
如何衡量一个功能的成败?定义不同,答案不同。
使用人数吗?在数量上视频动态是失败的,2000人的好友数,基本很少有人用。即使用了,RFM明显差强人意。
产品价值吗?在价值上视频动态是合格的,确实给一部分用户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场景,可以去发泄情感,又能区分人设。
但很明显,视频动态肯定没达到微信团队的预期。或者说不像微信做出的功能。
微信崇尚自然。但视频动态不自然,使用功能前需要大量的思考决策,不像摇一摇的顺其自然。
微信认为用户没有耐心,不做一分钟看不懂的功能。但视频动态却让用户长期耐心的打造人设、区分生活。
微信面向全部用户,不针对特定人群做功能。但人设就是部分人伪装,差异化的动态也是少数人的诉求。
所以,我无法评价也不敢评价视频动态。就是在思考的过程中,想到了微信的变与不变,想到了微信的原则与坚守。
毕竟,我也是偶尔会随手发条视频动态,去体验体验点个气泡的快乐。
结语:
微信起步的时候,是解决屌丝的「生存感」问题。多年过去了,「生存感」解决了吗?
也许,我们的生活里没有真实、或者用户还是屌丝,还没有从「生存感」进化到「存在感」。
用户看似忙碌的感动自己,其实可能囿于原地 。
移动互联网的下半场,似乎一切都变了。
又似乎一切都没变。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