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产业实践正在让京东云“裂变”?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文|李北辰

时至今日,已很少有人怀疑,新技术的飞速崛起,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最大变量,而作为整个数字经济运行的基础逻辑,无所不在的云服务,正逐渐渗透到现代化机构运营的一切环节。

而俯瞰全球云端市场,云服务渗透速度最快的地方,或许就是中国。也许是由于中国云计算是当前世界上最大的“市场洼地”(业内普通认为,中国云计算产业落后发达国家至少5年),在很多人看来,全球“云端之战”最激动人心的主战场,将发生在对数字化转型尤为敏感的中国。

工信部发布的《云计算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就预测,2019年中国云计算产业规模将达到4300亿元。另外不只一份调研报告指出,中国云市场增速高于全球——并未用去太久的时间,产业界就已达成共识:就像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人们用“用电量”衡量一个区域的文明程度一样,从现在到未来,“用云量”将成为判断一个地方智能化水准的关键指标。

而最近一次对上述共识的强化,发生在刚刚结束的JDD-2019京东全球科技探索者大会上。在当天下午的“智能城市&云”分论坛上,京东云发布了全场景专有云平台和数字政府解决方案——在这场主题为“突破与裂变”的大会上,京东云通过创新裂变,再次突破了自身的能力上限。

为什么说,产业实践正在让京东云“裂变”?

随着新产品的发布,京东云也继续夯实了“云层”的厚度,且通过最新的云端技术,也得以让合作伙伴释放出全新的智慧高度。

1

让我们先从新发布的产品谈起。

业内皆知,对任何机构而言,IT架构的日趋复杂,都是不可逆的大趋势。由于无法满足各种复杂的多元化需求,单一形式的云计算模式已无法跟上时代脚步,难以让很多客户在云端自由起舞,他们因此需要搭建能与公有云协同互动的专有云平台,大幅加速自身的云化进程。

在技术逻辑上,专有云平台既能够迅速响应客户需求,做精益化运营,又具备自主可控属性,已逐渐成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首选,全球权威咨询机构Forrester就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专有云作为公有云的重要补充,是推动政府和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有效手段。94%的受访者表示,其所在企业或政府机构对专有云的投入将超过云计算总体投入的七成。”

不过重担在身,也为专有云提出了更高要求,就像Forrester报告指出的那样,新一代专有云平台应该“对于关键任务系统和数据主权更为安全可控,架构设计与部署模式灵活多样,同时满足行业标准和专业化要求,是政府和企业原有资产虚拟化向云化转型的新起点,成为支撑其数字化转型的有效手段。”

而这恰为京东云专有云所擅长。

根据官方介绍,京东云专有云采用“1+N”模式(1为最小化云平台底座,N为其它可选装产品集合),能够实现灵活部署,不断将公有云的成熟产品和服务持续更新集成到新的专有云版本,解决了传统企业OpenStack集群运维成本高,弹性能力弱,灵活度低,安全可控性差等诸多痛点。

这种兼具效率与弹性,安全与灵活的云端禀赋,得益于其拥有一整套功能完善的“工具包”。全场景京东云专有云系列一共包含4个产品线,70余个产品,200余个特性,覆盖软件定义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不同规模和需求的客户可根据自身业务自由遴选,既能很好地满足中小企业的轻量级开发场景,也能实现超大规模部署。

譬如在京东云的期许中,云端能让城市更美好,城市因产业而兴,未来会更多因技术而旺,所以基于京东云在产业发展方面的最佳实践,如今他们已发展出一套完善的数字政府解决方案。

简单来说,作为嫁接智慧的桥梁,京东云在一端整合了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AI等最新技术;另一端整合了城市基础数据,公共服务和资源,通过科学的数据建模及平台化的实时计算与处理,全方位解决城市各种问题,也让京东云成为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全生命周期合伙人。目前京东云已与40多个城市达成合作,“星空计划2.0”的发布,更会将来自云端的福祉,照耀至中国的“百城、千县、万乡”。

其实从这个案例不难发现,正如百年前的电力系统对人类社会的深刻改造,这个时代一定会催生新的基础设施——而如今,它的轮廓已非常清晰,就像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云公共业务负责人杜正平所言:“我们认为是以云为核心承载的、以B(区块链)A(人工智能)S(信息安全)I(物联网)C(云计算和大数据)为基础的数字基础设施”,而在这其中,“基于云输出已是时代共识。技术+服务=基于云XaaS,即一切皆服务。京东是一家以零售为基础的技术与服务企业,京东云整合集团内外的资源和能力,已经陆续发布超过三百多种产品和服务,一切的目标都是通过云来连接,全面支撑云上城市的建设。”

而在这个过程中,为了能让更多人“登上云端”,京东云也在时刻保持突破和裂变。

为什么说,产业实践正在让京东云“裂变”?

2

无需赘言,新产品的发布,充分印证了京东云的综合技术实力。不过,倘若论及大众直觉,“专有云平台”和“数字政府解决方案”,总给人以一种遥不可及的技术敬畏感。

事实上,相比于这些冰冷的技术名词,普通消费者对京东云能力的卓越认证,更多来自火热的年度大促。

如你所知,“618”和“11.11”等节日,是消费者的狂欢日,也是平台方的考验日,店促期间平台往往会达到每年流量峰值,而若想不辜负每一个消费者的狂欢期许,不破坏每一个消费者的节日欢愉,平台注定离不开云计算的支持。

而京东云屡次承受住了考验。

事实上,从2016年京东云商用后的第一个“618”开始,其“抗压能力”就随着每年销售额的持续增长而增长。进化至今,已变得颇为从容稳重。今年6.18期间,面对数百亿访问流量,每秒数百万次的高并发请求,京东云就成功顶住了流量峰值,顺利保证了业务系统运行平稳。

而为了应对五个月后的“11.11”,京东云又持续迭代,在操作系统,高性能网络,业务调度算法,业务自动扩缩容以及应用画像算法模型等领域不断优化,最终成功应对相关业务应用20-30倍于平时的峰值流量,满足10亿多用户在11.11期间的高并发购买需求。

当然,更像是一种“日用而不自知”,当消费者沉浸在购物盛宴时,总会低估平台对抗流量峰值的难度。

我举一个具体的例子,为了让用户获得更顺畅的购物体验,11.11期间,京东云通过CDN(内容分发网络)对京东亿万张图片及视频进行了加速,整体峰值流量与去年同比涨幅44%左右,其中视频涨幅达到37%,图片访问量涨幅超过45%,而受益于近年来京东云CDN业务能力的迅猛跃迁,所有突发流量均由京东云CDN稳定承接。

不止于此,整个电商大促期间,京东云坚如磐石的技术基底,让其有充分的能力,完成对京东AI,京东物流,零售广告,以及集团IT系统的全方位保障。

换句话说,京东云的“裂变和突破”,让京东自身成为一大受益者。

3

当然,受益者还有许多。除了“对内”输送技术资源,京东云另一重任,是作为京东综合技术能力的重要出口,“对外”赋能。

譬如在“11.11”大促前,京东云对集团上云重点大客户提前进行了资源扩容和安全加固,为零售,物流,广告等不同行业,提供了稳定的计算服务,让整个协作体系内的每个参与者,都能从容应对短时间内的流量风暴和订单狂潮。

再举一个接地气的例子。

今年国庆期间,人民日报新媒体联合京东AI和京东云推出中国首部全民定制国庆献礼片《70年,我是主角》。用户上传正脸照片,就能通过AI换脸技术化身微电影主角,重温新中国70年的峥嵘岁月,活动总计生成了10000小时视频,相当于6000部电影的长度。

这其实殊为不易,高达千万的页面浏览量和200万个换脸视频背后,是京东云通过500台GPU服务器和1000台CPU服务器搭建的中流砥柱——在很大程度上,是京东云在后台的低调运行,才让这个有温度的项目,唤起无数网友的年代记忆。

说一个技术细节,在流量达到峰值期间,京东云后台要在十几秒的极短时间内,同时处理几万个换脸任务,团队需要完成“削峰填谷”的工作,在不浪费计算资源的情况下,保障高峰期时高并发换脸任务的平稳运行。在京东云计算集群中,还为该项目独立划出一个测试区进行流量模拟,确保后台监测与客户的真实体验一致。

最终,京东云成功实现了云计算技术在高强度,高密集,高并发情况下的顺遂运行,各种复杂技术的相互加持,让网友能够以最简单的方式,忆峥嵘岁月。

结语

其实不难发现,无论是来自内部考验,还是外部磨练,京东云的迅速崛起得益于一次次扎实的实践,其综合技术实力已经得到市场的充分检验。

而依我之见,正是由于崛起于实践,哪怕俯瞰中国整个云端,京东云的产品与服务都具有很清晰的产业价值标签。

我认为这是京东基因在“云端”的延绵。众所周知,过去多年,京东在发展过程中,提供电子商务全流程和全生命周期服务,这让其拥有海量的数据沉淀,以及对应用场景的卓越理解——如今,当整个商业基础设施向云端迁徙,京东当然能够从容面对,通过技术整合和生态搭建,以最快的速度让自己羽翼丰满,成为最具产业属性的云智能厂商。

而我相信,未来一次次更具挑战的产业实践,将会再次提升京东云裂变的速度。

静候佳音吧。

作者:李北辰,独立撰稿人,国内数十家媒体专栏作家,曾供职《南都周刊》《华夏时报》《财经》等媒体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