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科技产品设计背后的认知心理学
【文章摘要】可穿戴科技产品该如何开发?它们在设计理念上面跟之前的软件应用有着怎样的区别?在以物联网与可穿戴产品为代表的下一波科技浪潮袭来之前,我们应该怎样去设计这些原型产品。本文从人们的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给出了答案。
最近,我们看到了可穿戴科技领域出现了很多「颠覆性创新产品」,这些科技将有可能给我们的生活、工作、甚至是全球经济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产品包括了 Google Glass、Apple Watch 以及 Oculus Rift,它们不仅仅是重新定义了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而且还会重新定义我们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方式。
确实,我们已经看到了新一代的人机交互机制,我们从此看待科技产品的眼光,与其互动交流的方式都需要重新调整。
如何在地平线逐渐升起的,宏大的「可穿戴科技市场」中获得自己的天地,如何去理解、且有效里发挥出可穿戴科技的价值,是摆在很多公司面前的一道难题。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谈到在可穿戴科技产品中,有效的应该是怎样的,而背后又潜藏着怎样的心理学动机,可穿戴科技产品上实现怎样的交互设计才能满足人们内心深层次的需求。
「认知神经学」是心理学和神经学的交叉学科,它跟生理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以及神经学的内容有所重合,理论建立在认知学的基础上,又结合了神经心理学和计算机建模中的一些内容。
而在考虑到交互的时候,神经学是一个很好的工具,它决定了人们如何处理信息的方式。
对于一款全新的,从来没有见过的科技产品,人们看待它,与它交互的方式并不取决于设计师能够给出多么惊艳的 UI,而是依赖于电子消费者自身的认知过程中。人们在接触这款新奇产品的时候,随时都会出现某些意想不到的反应,所以我们应该怎么设计可穿戴科技产品呢?
我们应该摆脱之前传统的设计方式,比如画什么线框图之类的,而是要把精力放在产品角色本身,也就是你最终要让用户达到怎样的结果上面 。以此为最终考量,设计出来一条路径,使得贴合用户对产品本能的反应,以及接下来会出现的互动方式。头脑中浮现出来一些画面之后,你就无需用户在接触产品之后每一步都应该是怎样的,又或者评估产品本身到底应该有什么功能,不应该有什么功能。
上面说的都有点儿太抽象了,让我们举个例子吧!
Google Glass 为了激发程序员的灵感创意,专门开发了 5 款小游戏供他们玩儿。你可以看到头脑中浮现出来的画面会在跟产品互动的过程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用户完全不需要经过学习曲线就知道下一步的动作是什么了。当游戏中的一些元素跃入到视野里,用户已经知道该怎么跟它互动,学习曲线被降低到最小。 所以,在设计全新的科技产品时,一定要提前预测用户在看到某个元素之后会出现什么行为,然后顺应这个思路,让这个反应自然而然的发生。
请记住,在用户与产品互动的过程中会出现用户脑海中会浮现三种不同类型的图像,它们共同拼凑出一个足够人性化,足够有效的交互界面,它们包括了:
* 能够代表现在的图像
* 能够代表过去的图像
* 能够代表预设中未来的图像
别担心,你并不需要给每一个用户做一次 MRI,搞清楚他们头脑中到底这些图像是怎样出现配合的。相反,你需要做的是你所设计出来的「头脑图像」的有效性和普适性。
当一项全新的科技产品推出时,当然人们最看重的是使用体验。这个时候就需要把之前所设想的用户交互的方式拿到现实中去测试,看他们是不是按照当时我们所想的那样来去使用产品。我们见过太多次产品失败在了这里。现实给了产品设计人员一个狠狠的耳光,原来在现实中所期望的那种交互方式根本不存在啊!在无法确认这些前提的情况下贸然开工,设计,制作,到头来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更关键的是,无数人都跌倒在这一块石头人了,数量多的超出你的想象!
在可穿戴产品中调动起来多个感官知觉
可穿戴科技产品有其自身的优势,相比于智能手机和移动设备,它能够更好地与人们的身体连接起来,并与之互动。你从产品开发的初期就应该意识到这个事实,不应该将焦点放在手部的互动上面。就拿眼睛来说吧。在针对可穿戴设备的研究中人们发现,在不需要双手的环境中,人们的反应,跟需要双手的环境人们的反应完全不同。一旦眼睛发挥出功能,那么就是另外的一套反馈机制。人们往往是出于本能的去反应,有些时候甚至显得不符合逻辑。他们为了完成某个动作,往往希望走更简单,更快速的捷径,但是这些路径从来都不是直线。
有一款产品就能成为「充分调动起用户各种感官」的代表,它就是为 Apple Watch 所设计的 Evernote 应用。手表上的应用追求的目的其实跟桌面应用 Evernote 以及移动端 Evernote 是一致的,但是其方式路径则截然不同。智能手表上只有一个单独的按钮,只需要轻轻一按,你就自动进入到应用当中,并享有这个应用的全部功能,你并不需要多级菜单。如果你开始说话,应用就会立刻创建一个笔记,记录下你发布的指令,并将其同步到日历表上。作为用户,你沉浸到了最接近本能反应的体验当中,并且对你所做的事情做到了充分有效的掌控,而你所处的操作环境几乎没有什么图形用户界面(GUI)发挥作用!
除了视觉、触觉、听觉之外,我们是不是还有其他难以捕捉的知觉呢?我们同样也要考虑这些因素,比如压力、恐惧、快乐、它们都会在这个环境中被放大。你应该非常清楚你的产品将会如何影响这些感觉,要么利用它,要么消灭它。
再重复一遍,利用人们的自然认知过程去做产品设计,而不是想让产品来改变人们的认知过程。
用户的语音交互
在过去,设计一个语音交互(VUI)是非常困难的。首先就是语音软件识别上面的技术还不够成熟,另外语音交互的概念也难以捕捉。而如今,语音交互设计上已经有了一些进步,至少在目前的市场上获得了一些用户的认可。用户可以通过说话,然后机器同样利用语音给予反馈。但是,这类产品还是存在一些过去就有的局限性和短板。所以在这里,本文想简单分析一下人们喜欢语音交互系统的什么,不喜欢什么。
对于一开始接触这类产品的「初学者」来说,他们是不喜欢跟一台机器说话的。一般来说,人们在对话的时候是这样一个流程:你发出一个信息(谨慎地选择词语,声音大小,音调,以确保信息能够完整地传达到对方那里),而对面的人收到信息之后会给你一些反馈,以确保他充分理解了你所传达的信息。
但是如果你面对一台机器,这样的流程是完全不存在的。你与其说是在对话,还不如说是在发号施令,要求它给你一些有用的信息,你在开口说话的时候完全不是生活中最自然的状态,并且撇出掉一切外在因素,只专注于语言本身,期望机器能对你的每一句话做到真正的理解。
更重要的是,以语言作为手段向用户提供信息,这是非常没有效率的做法。语音开启一个菜单,让用户进行选择,一个个的念本身就极为耗时间(想象一下国内打电话的时候,「中文服务请按 1」、「英文服务请按 2」时你所遭遇的焦急心情吧!)而且,用户是没有办法看到数据的结果,也无法记得从动作开始到目标达成之间的一串路径。
这些都是实实在在摆在全新的智能交互硬件跟前的障碍和挑战,而目前真的还没有比较完美的解决方案。如果说要有的话,那么就是在语音控制的过程中,适时地加入一些人工辅助服务,但应用的领域一定要仔细考量,务必要让人工服务所发挥的价值达到最大。又或者是在操作过程中添加一些触摸,视觉上的辅助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