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被撬 用户流失!产品经理如何做精细化用户运营?
这周华为鸿蒙系统发布,不少人小伙伴为有了民族系统而欢呼雀跃,实际体验入口、文档和开源资料,网上都难找到,想做更多评价也没有太多抓手,实际系统如何,还需要让子弹再飞一会。
另外一个有趣的事情是,混迹的某个产品经理社群,该社群不断引入产品经理自媒体作者,聚集优质内容源来吸引用户,终于引狼入室,引入了翘作者资源的某作者。平台起初对此作者广告和翘资源比较宽容,终于在上周爆发对该作者进行了清理。很多作者站出来,替被清理的作者谋不平,产品社群怎么能卸磨杀驴呢?做业务久了,不免面对这样两难的选择,这样事情的发生,从根上来讲,其实是我们如何来精细化的对用户/客户做运营的问题?
底层思维决定路径
做产品或业务久了,越能认识到所谓抄袭,都是抄皮难抄到骨子里。明面上的东西好抄袭,背后的逻辑不清楚的话,反而容易被带沟里去。
早年在门户公司做C端产品很好做,无法拿出今日头条类的产品一顿猛抄,写个方案就开发了,但门户主要通过人来分发和头条主要通过机器来分发的底层思维完全不同,适用于今日头条的功能不一定适合编辑分发。譬如机器分发会海量内容,内容质量水平不一,为了照顾用户体验和优化机器分发,会增加一个不感兴趣功能(推荐的负反馈),将此功能挪到本就是编辑精挑细选的编辑分发场景,显然有些鸡肋。
对于上述产品经理社群来讲,底层逻辑是聚集优质内容生产者,服务好广大产品经理群体,具体方式有文章、资讯、线上线下课程、线下活动及出版物,这些产出都有赖作者群体。作者群体是社群的核心资产,产品经理社群需要通过将作者群体的产出做结构化加工整理来实现以上目的。
作者群体作为核心资产的逻辑,显然不适合把所有作者扔到一个大群里,就像在大街上晒钞票,看到的人谁不心动,难免不会被竞品撬资源,辛苦的运营积累,成为了别人0-1做社群的流量池,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考虑,资源被撬并非竞品没底线,而是平台方没有对自身资源和定位有深刻理解和向下传达,类似作者微信大群就不应该存在,而是需要更优的方式去运营。
用户价值分群
很多经历过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企业或平台都能喊出用户体验至上,而对于实际互联网服务的供需两方来讲,往往不善于服务供给方。
知乎做社区做了很多年,一直都是众生平等的概念做,但对平台贡献大的内容创作者,显然要对知乎创作者服务产品有更深的需求,知乎在去年上上线了创作者中心和等你来答的板块,逐步提供了一些对内容创作者更加友好的功能和服务。
对于上述产品经理社群也类似,虽然聚拢了一帮产品经理作者,能否将这些作者做精细化的分析和运营,思路可以从对平台价值维度考量。
哪些作者属于更新频率高/文章质量好/产品圈名声大,哪些作者属于更新一般/文章质量一般/产品圈名声一般,哪些作者属于更新频率没保证/文章质量差别大/没有名声,这其中哪些作者又能够支持平台发稿/发声/做课程/站台。依据类似的逻辑,就能将作者能力与平台认可度进行一个打分和评级,最终不同作者不同待遇,给予不同作者平台置顶、活动邀请、公众号头条、公众号互推活动等流量加成。头部作者贡献大部分力量,同时也获得主要收益。
经过以上的明确作者分级与分级策略运营后,不同作者相当于不同的生态,本身并不需要也不适合一个大群统一运营,而是精细化的分群运营,这样不仅让作者更省心,也能让运营人员更事半功倍。
落地运营策略
无论平台方如何讲故事做宣传,都不如平台方实际落地执行更有说服力。落地用户运营策略,一定是要结合企业或平台商业目标,做到透明公开和客观公正,才能避免舆论发酵不可收拾。
上述产品经理社群资源被撬,吃了哑巴亏把竞品移除了,还有很多作者出来为竞品谋不平。从作者的视角和诉求来看,没有精细化运营和利益绑定,在哪里发文都是发,多一个渠道总是好事,同时也看到之前竞品还是帮助此社群的,不免觉得社群“不够开放”。但从平台方的角度,则是前有给投资人讲故事,后有资源被撬,还不被作者认可非常无奈。
不考虑作者是否应该建大群,已经有大群并且也是平台核心资源,那么就应该严格按规矩办事,看到有打广告/拉人头的苗头就应该果断掐掉,也许运营人员怕犯错,如果错了那就改正,但绝不能视而不见,有作者举报无行动,反而让作者觉得是自己的问题。
小乐帝平日分发文章也会有一定的社群积累,如果社群内有明显导流和撬客户情况,首先会撤回消息同时禁言30天(全员可见),然后果断移除(群成员不可见),既能够阻止影响扩大,也能够让全员看到对待广告和撬客户的态度,长此以往,从根上就不会出现产品社群类似资源被撬的场景,也能够保证社群成员不被打扰。当然有如此多的干预能力,也是一直不建微信群的主要原因,更加自主可控。
另外群活跃不活跃关系并不大,关键是能否与社群目标契合,譬如小乐帝主要是建立自控流量池,可以将文章有效发给感兴趣的小伙伴,不活跃但能起到此诉求。也有不少微信群很活跃,但多为水群,谈天说地就是没人聊正事和作品,价值也不大。
以上就是“资源被撬 用户流失!产品经理如何做精细化用户运营?”的内容了,如果你还想了解其他相关内容,可以来 产品壹佰 官方网站获取更多内容。
另外一个有趣的事情是,混迹的某个产品经理社群,该社群不断引入产品经理自媒体作者,聚集优质内容源来吸引用户,终于引狼入室,引入了翘作者资源的某作者。平台起初对此作者广告和翘资源比较宽容,终于在上周爆发对该作者进行了清理。很多作者站出来,替被清理的作者谋不平,产品社群怎么能卸磨杀驴呢?做业务久了,不免面对这样两难的选择,这样事情的发生,从根上来讲,其实是我们如何来精细化的对用户/客户做运营的问题?
底层思维决定路径
做产品或业务久了,越能认识到所谓抄袭,都是抄皮难抄到骨子里。明面上的东西好抄袭,背后的逻辑不清楚的话,反而容易被带沟里去。
早年在门户公司做C端产品很好做,无法拿出今日头条类的产品一顿猛抄,写个方案就开发了,但门户主要通过人来分发和头条主要通过机器来分发的底层思维完全不同,适用于今日头条的功能不一定适合编辑分发。譬如机器分发会海量内容,内容质量水平不一,为了照顾用户体验和优化机器分发,会增加一个不感兴趣功能(推荐的负反馈),将此功能挪到本就是编辑精挑细选的编辑分发场景,显然有些鸡肋。
对于上述产品经理社群来讲,底层逻辑是聚集优质内容生产者,服务好广大产品经理群体,具体方式有文章、资讯、线上线下课程、线下活动及出版物,这些产出都有赖作者群体。作者群体是社群的核心资产,产品经理社群需要通过将作者群体的产出做结构化加工整理来实现以上目的。
作者群体作为核心资产的逻辑,显然不适合把所有作者扔到一个大群里,就像在大街上晒钞票,看到的人谁不心动,难免不会被竞品撬资源,辛苦的运营积累,成为了别人0-1做社群的流量池,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考虑,资源被撬并非竞品没底线,而是平台方没有对自身资源和定位有深刻理解和向下传达,类似作者微信大群就不应该存在,而是需要更优的方式去运营。
用户价值分群
很多经历过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企业或平台都能喊出用户体验至上,而对于实际互联网服务的供需两方来讲,往往不善于服务供给方。
知乎做社区做了很多年,一直都是众生平等的概念做,但对平台贡献大的内容创作者,显然要对知乎创作者服务产品有更深的需求,知乎在去年上上线了创作者中心和等你来答的板块,逐步提供了一些对内容创作者更加友好的功能和服务。
对于上述产品经理社群也类似,虽然聚拢了一帮产品经理作者,能否将这些作者做精细化的分析和运营,思路可以从对平台价值维度考量。
哪些作者属于更新频率高/文章质量好/产品圈名声大,哪些作者属于更新一般/文章质量一般/产品圈名声一般,哪些作者属于更新频率没保证/文章质量差别大/没有名声,这其中哪些作者又能够支持平台发稿/发声/做课程/站台。依据类似的逻辑,就能将作者能力与平台认可度进行一个打分和评级,最终不同作者不同待遇,给予不同作者平台置顶、活动邀请、公众号头条、公众号互推活动等流量加成。头部作者贡献大部分力量,同时也获得主要收益。
经过以上的明确作者分级与分级策略运营后,不同作者相当于不同的生态,本身并不需要也不适合一个大群统一运营,而是精细化的分群运营,这样不仅让作者更省心,也能让运营人员更事半功倍。
落地运营策略
无论平台方如何讲故事做宣传,都不如平台方实际落地执行更有说服力。落地用户运营策略,一定是要结合企业或平台商业目标,做到透明公开和客观公正,才能避免舆论发酵不可收拾。
上述产品经理社群资源被撬,吃了哑巴亏把竞品移除了,还有很多作者出来为竞品谋不平。从作者的视角和诉求来看,没有精细化运营和利益绑定,在哪里发文都是发,多一个渠道总是好事,同时也看到之前竞品还是帮助此社群的,不免觉得社群“不够开放”。但从平台方的角度,则是前有给投资人讲故事,后有资源被撬,还不被作者认可非常无奈。
不考虑作者是否应该建大群,已经有大群并且也是平台核心资源,那么就应该严格按规矩办事,看到有打广告/拉人头的苗头就应该果断掐掉,也许运营人员怕犯错,如果错了那就改正,但绝不能视而不见,有作者举报无行动,反而让作者觉得是自己的问题。
小乐帝平日分发文章也会有一定的社群积累,如果社群内有明显导流和撬客户情况,首先会撤回消息同时禁言30天(全员可见),然后果断移除(群成员不可见),既能够阻止影响扩大,也能够让全员看到对待广告和撬客户的态度,长此以往,从根上就不会出现产品社群类似资源被撬的场景,也能够保证社群成员不被打扰。当然有如此多的干预能力,也是一直不建微信群的主要原因,更加自主可控。
另外群活跃不活跃关系并不大,关键是能否与社群目标契合,譬如小乐帝主要是建立自控流量池,可以将文章有效发给感兴趣的小伙伴,不活跃但能起到此诉求。也有不少微信群很活跃,但多为水群,谈天说地就是没人聊正事和作品,价值也不大。
以上就是“资源被撬 用户流失!产品经理如何做精细化用户运营?”的内容了,如果你还想了解其他相关内容,可以来 产品壹佰 官方网站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