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新玩法-商业模式输出
跨境新玩法-模式出海
本文不涉及跨境电商另一面,国内消费跨境商品;只对国内电商模式如何在国外打开局面。因为作者本身现在做软件服务的,接触到澳洲,东南亚以及西欧的一些客户,从他们那边获取了相关行业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新一轮电商海外输出
国内电商从风起云涌到巨头瓜分市场,以及各行业的互联网应用遍地开花。国内流量增量市场基本触顶,导致现有的一些资本或者电商玩家把目光注视到了海外!一些做出口贸易的商家,以前基本是在Amazon,ebay等境外电商平台入驻开店,这种玩法和国内电商玩法基本一致。
主要不同处:
- 平台的规则不一致,在国外的平台需要在依据对应的规则和费率玩法。
- 第二个不同是营销广告投放,国内基本百度,头条,微信;而海外除了特定区域的渠道,其他的基本上也是在google,facebook,tiwwer等平台上,
- 这里还需要提醒,海外电子邮件的推广作用很大,应用广泛和国内完全不一样
除了B2C类型,还有B2B,基本上就是Alibaba海外版,以及敦煌网!剩下的就是自建电商了。
最近国内市场有一些暗流涌动, 无货跨境店铺 :
在个海外平台开店,直接从淘宝或者上游平台店铺拿货,转发给终端客户玩法。这种玩法属于违规模式,但是近段时间突然出现很多玩家入场,没有具体分析这一现象的原因,内在缘由不得而知
以上所说都是亲自下水摸鱼的操作,而下面简单说下海外挖塘,撒网的操作。
平台输出,模式复制
带大家认知下世界范围内的互联网应用热力图,中国和美国和其他;亚洲,北美洲是世界移动互联网应用的主要贡献者;其中亚洲分布,中国,东亚,和印度。现在就移动互联网应用领域来说,中国已经领先世界了;在第一代互联网时代,国内所以的应用基本上都是从美国copy的,但是时至今日这种操作基本不不存在了。具体数据可查看下全球移动应用统计分布。
- 东南亚地区
因收到大中华强有力辐射带动作用,这些地区中一些应用基本和国内同步,比如微信,支付宝等。 在这些地域做电商平台或者其他类型平台就需要考虑微信和支付宝的对接。海外对信用卡支付比较热衷,同时需要对接信用卡支付方式。 语言的切换,广告渠道,当地第三方体系的对接(物流,外卖等)都需要涉及。 还有就是税收表现形式不同,外海基本上订单都会清晰标明价格和税金,是2部分组成。在搭建平台时都需要考虑。
- 澳洲和西欧
都是英语系,相对而言他们的互联网应用行业属于贫荒区。同时人口较少,意味着用户体量有限,几百万量级用户就是顶级产品了,所以可以反推在这些地区推广难度了。
虽然互联网拉近了我们的距离,但是地理位置差别太大,文化和消费习惯不同,在这些地域复制国内应用是有较大难度的。但是可以不去涉及那些极具文化因素的应用(社交,生活工具等),只对一些行业性的比如电商,餐饮等。只要语言和支付打通就有了基础。比如点餐系统,我们客户在那边搭建其一个快捷点餐saas平台,商家入驻,扫码点餐,预约,会员特权等。把国内成熟的行业应用直接搬过去。
这个过程除了语言和支付的问题,以及税率和小费的处理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难点, 终端渠道 。 因这些国家基本没有大一统的社交应用基本都还是facebook,tiwwer之类,没有小程序这种概念!所以终端基本上都是APP形式存在,而APP有一个天然的装机量难题,尤其工具型应用。
怎样推广产品APP?这是一个比较难以处理的问题,也是前期投入的重点。是所有中小海外创业中遇到的首要运营难点。
国内创业,海外捞金
一些海外留学生归国后,发现国内这么方便,XX那边都没有,赶紧搞起。 这不是段子,因我已经接触到不少这样的客户了。他们利用海外的资源,国内市场的行业积累,成熟的系统服务,廉价的IT成本;以很低的创业试错成本去开拓市场。
国内现在已经有较为成熟的支付结算平台,物流平台,所以现在电商体系的基本组件国内已经很成熟,可以快速响应国外市场。当然这种产品可能只有很低的几率达到独角兽的级别,但是可以有效的运营并盈利下去这就是成功啊。不是所有的创业者都朝向上市敲钟的,最本质的还是为了利益(赚钱)。
澳洲客户,在澳大利亚生活7年之后回国,发现国内的移动电商新零售很方便。就对澳洲那边市场进行了简单的调研,结果发现餐饮移动点餐外卖可能比电商新零售更容易推广市场。回国后就开始搭建支付通道,扫码点餐系统,2个月市场推广后,找到了当地200万美金的天使轮资金。
正是这个例子,使我从这个方向写下此文。
下篇说下跨境电商-国内购物模式,主要说下产品设计中的难点和行业问题。
欢迎私下交流,相互学习
头条号“明辨产品” 微信公众号“闲聊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