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求职攻略一】10年产品人 万字长文讲全梳理、简历、面试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作为互联网产品经理工作10年,接触过的求职者不能说有1000+,也得有500+,虽然环境在变,行业在变,人才在变,但是关于产品经理的求职方式、方法,本质层面没有太多变化,而优秀的、不足的求职表现也一直存在着共性。

因为常收到朋友、同行的咨询求助,索性展开写写。网上有关求职应聘的资料数不胜数,也有很多不错且具体的问题攻略。 我更想从道结合一部分术的层面讲讲,一直认为每一份工作都是一个阶段的人生体验,不只是求职时刻要下功夫,更要重视和珍视对自己职业的持续规划。

希望此文从当下看、1年后、5年后看,对读者来说来说都是有用的,有长久价值的。 另抛开行业属性和岗位职责的一些差异,对整体互联网从业者也适用,可自取所需。

整文较长,将分为三篇攻略发出,以下是完整目录,第一篇内容为求职常见误区、了解社招本质、自我梳理部分。

【产品经理求职攻略一】10年产品人 万字长文讲全梳理、简历、面试

一、常见误区

No.1 投的越多,回音也会越多

常在一些论坛网站常看到发言:“”我投了多少个公司、多少份简历,但回音寥寥无几,为什么……” 其中的一个潜台词是,在求职上我投的数量越多,我背后的努力越多,甚至是能力越大(的假象),我应该也会到同比的结果。如果没有得到回应,就会受到打击,有挫败感,对自己、对求职越来越没有耐心,影响了心态,进而影响行动。

投递的数量与得到的回音数量没有任何正相关。有的人投一次就可以拿到面试机会,甚至offer,有的人投50次也未必有多少结果。海投战术并不像我们上学时题海战术一样,有付出就有回报。

筛选结果只与你的简历内容与招聘岗位的匹配度有关。

起初我以为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在大量的简历筛选过程中发现,并非如此。很多简历提供过来,就仿佛求职同学没有看过招聘JD一样,呈现的JD关联度很低,需要HR或面试官非常努力的去寻找相关内容,更不用说亮点了,这就很难筛选通过。

投递看质量,不看数量。

No.2 在写完最佳简历后,一份简历一招鲜

相信每个人都会非常努力地准备自己的简历,更好地包装自己的能力和经验,在写完之后长舒一口气,终于搞定了自己的最佳简历,然后开始浩浩荡荡的投递工程。

这是典型的以我为中心的求职者视角,但是准备过程中更需要的是以岗位为中心的招聘者视角。

每一个岗位对求职者的经验、能力、特点的要求、关注维度、重要性排序都会不同,如果希望提高成功率,那你在每次发出简历之前,都应该先切换成招聘者视角,去仔细研究招聘JD中的描述,再去针对性的调整简历。

注意,避免一招鲜简历。

No.3 没有任何相关经验,只想转行试试

对于社招,如果你过去的工作里、你的简历呈现里,没有任何相关经验与岗位相匹配,只是感兴趣想转行试试,要知道很难有奇迹出现。当然不是不可能,常规的应聘方式概率很低,需要另辟蹊径。

比如,你与招聘老板或团队本身相识, 过去有好的合作基础,对方对你比较了解 ,相信你即使没有相关经验也有能力承担这份工作。

比如,你虽然没有相关产品经验, 是你在这方面的已有积累,一直在学习和研究 ,通过公众平台输出文章、通过视频平台做过相关视频等等,有支持你兴趣的实践作品来支撑,也是可以尝试的。

老话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No.4 通过朋友内推,放心多了

在普遍认知里,朋友内推的应聘成功率会提高,但实际上内推更多是敲门砖作用。可以保证你的简历触达到初筛官或者到达初面,但是常规产品经理面试流程要3~5次, 能否过关斩将打动每一个面试官 ,最后拿到offer还是看你自己的准备度、能力成熟度。

简而言之,还是靠自己。

二、了解社招本质

No.1 社招是高效率、高匹配度的价值交换

说高效率,是指对于招聘方,希望社招的人才是来了即能上手的, 没有培养成本,较低学习成本 。我们常看到很多人抱怨,说入职之后马上就参与复杂的项目工作,或者接手上一个人留下的一摊事情,甚至没有交接过程,让自己毫无缓冲,搞得焦头烂额。

这是现实中会存在的。社招不同于校招,是职场白纸可以有培养周期。 社招默认为大家是成熟的职场人,即使新工作有Gap,你也有能力马上进入角色,尤其对于产品经理,快速学习和环境适应性,本身就是产品经理核心能力的一部分。

说高匹配度,是指求职者对于目标公司、岗位、职级、待遇有相对明确的思考和要求,对于招聘方希望在满足岗位需求的前提下、以合适的市场价格招到人才,条件彼此匹配,就是高性价比的撮合。

显性的,求职者提供经验、技能和劳力投入、时间、有时还有资源,招聘方提供平台、设施、资源、回报。

隐性的,求职者可能会自我驱动,会发挥潜在能力,创造更大价值,招聘方提供平台背书、影响力发挥空间、更有增长性的回报。

由此形成价值交换。

在这个价值交换背后,对于求职者需要既摸清楚自己、也要摸清楚对方的方式来准备。包括后面的自我梳理、简历准备、面试实战每个环节。

No.2 求职不是1 v 1,是N v N的游戏

从个人出发,找岗位、写简历、投递、面试、在面试,整个过程是线性的、串行的,我们与招聘岗之间在感知上是一种1 v 1的关系,求职者努力一步步到下一个关卡,最后是0和1的结局。

但实际上,对于招聘方,面对的是同时的N个应聘者,对每一个参与者了解、分析、排比,是0到100分的结局。因此,求职时不仅要做好自己, 还要考虑如何在这个N中更有优势、特点,更有竞争力。

而对于求职者,同时也会寻找、争取N个目标岗位,这是显而易见的。但这个N, 建议是有限范围的聚焦的N 。看过一些同学,同时投递的行业、岗位类型、领域方向差异很大,正面理解是兴趣广泛, 但侧面也反映了没有想清楚自己想做什么,适合做什么。

此外,有些同学的N又相对较窄,比如只想去xx公司,只想去大厂。 有这样的目标感很好,但是找理想工作是一个天时、地利、人和多重因素重合的结果。

如果没有拿到,也不要因此觉得其他选择都不够好,不去积极对待。况且工作久了就会明白,没有完美的工作,没拿下第一目标也不要紧,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No.3 好的社招是严进宽出,要对宽进警惕

有些报道提到有些公司的员工平均工作周期是7个月,此处不做真实性评价。 但如果一份工作,从进入学习、到上手适应、到全盘hold住、到个人新的探索、价值产出、自己有深度经验、成为专业人士、个人成长上到新台阶等,可能需要沉淀2~3年时间。

一份工作如果持续只有几个月,不到1年,那多半刚跨过适应期或hold住期,能在其中收获的空间非常有限,并不利于个人长久的职业发展积累。

建议大家都是以长期投入的态度去看待自己的工作选择,而不是临时做做、不行再换。

在应聘过程中,如果面试环节较多,面试挑战较多等等,虽然对求职者会比较难,但是这也体现出招聘方重视岗位人才,有更高的标准,这样的团队水平高的可能性更大。

而如果一份工作应聘起来比较轻松,选人宽松,那你反而需要警惕,因为这可能也代表招聘方的人才选择要求,如果将来身边的同事也是来去容易,团队流动性较大,并不利于你后续的工作开展,甚至痛苦成分较多。

三、自我梳理

假如一个人20+岁工作,60+岁退休,一生的工作时间或许有40年,如果一生换过10份工作,平均每一份是4年,这每一段工作都是你生命中重要的几分之几,你总要做一做值得留住、值得回味的工作,让你的这个人生阶段更加充实。

工作不是单方面的付出、单方面的压榨,一份好的工作首先是你施展自我的舞台,但并不会让你一直在灯光之下闪耀。

一份好的工作同时也是你深度认识自己、改造自己的舞台。那台下的学习、探索、训练、磨砺会是工作中更日常的经历和体验。经过时间的历练,实现你与舞台的相互成就。

所以,每一份工作,你都该认真对待,不仓促。

不是为了换工作而换,不是为了找工作而找。也不全是为了大趋大势,不全是履历背书、福利待遇。

在每一次求职的岔路口上,你都可以先思考:我的下一段人生片段想怎么播放,我想要怎么去演绎。

当然这个不是凭空去想象,毕竟求职是一件很具体的事情。这个时候,先自我梳理,一是面向过去,自我复盘,二是面向未来,自我设计。

No.1 自我复盘

其实求职是一次非常好的自我复盘机会。 平时工作都太忙,很少有系统性的回顾和总结自我的时机,借助求职倒逼自己完成了这个任务。

①首先是完整性复盘

这时候,你脑子里有一把“尺子”,丈量你的全部工作阶段:

  • 有几份工作,各自在什么行业、领域、岗位,分别做了什么产品和项目;

  • 在每一份工作,每一个产品和项目,为什么做、如何开始、如何结束、当前进展,你在里面都做了什么,业绩结果怎样;

  • 在每一次的工作投入里,学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你在其中的个人价值是什么;

  • ……

梳理后,你还要连点成线,即每一段工作内容都体现出了你的知识、技能、经验的积累。 这些片段连起来呈现出一个专业、深度、多元的产品经理成长历程,而不是重复自己或跳跃性的无关更替,你的每一步其实都该是在升级自己。

②其次是颗粒度复盘

这时候,你脑子里换成了“放大镜”,仔细回顾过去工作中的全部细节,每一次做产品和项目时:

  • 每一种行业的理解、洞察;

  • 每一个竞品的理解、分析;

  • 每一次的用户接触、调研、理解;

  • 每一个产品迭代计划、过程、问题、解决;

  • 每一次上线的数据,每个维度,符合预期,不符合预期的缘由;

  • 每一个困难的发生,缘由,解决方法;

  • 每一个成功的产生,缘由,如何达到,是否可复制;

  • ……

完整的骨架结合细节的血肉,形成了你过去的系统性的工作脉络,这也为你准备简历和面试打好了基础。

No.2 自我设计

复盘是客观和理性的,对自己的设计是主观而感性的,基于你对过去工作的感受和理解。你可以闭上眼,回忆下,在复盘的各种工作经历中:

  • 做什么时是快乐的、有成就感的;

  • 做什么时是自发想去完成的、做的过程是享受的;

  • 做什么时是自己做的很好的、有自信的;

  • 做什么时是自己做的还不好、但是很想去提升的;

  • 在一份工作中,你认为什么哪些东西是重要的;

  • 你的产品能力优势有哪些;

  • 你有什么个人特质、亮点;

  • ……

让这些思考,成为下一份工作选择的风向标:

自己喜欢做的领域,工作内容是什么?

自己适合做的领域,工作内容是什么?

什么样的工作自己愿意长久地从事?

求职的同学常常会问,下一个风口是什么?我想选择一些热门方向,我是不是应该去这些领域的工作才不会落后?我是不是去了xxx公司才能更厉害?

事实是,潮流变化速度越来越快,今年是趋势明年可能就是颓势,这些外在的标签都无法长久。做什么、在哪里,你都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好。

实实在在的你,才是人才的核心,下一份求职,优先选择喜欢+适合的,然后再是所谓的增值条件。

第二篇、第三篇待续。

如果你觉得有帮助,欢迎分享。转载请联系。

关于我: Summer,鹅厂10年产品,5年产品及团队管理经验。在ToC、ToB、AI领域均有丰富积累经验。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