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员潮“悲观情绪”背后错位的企业良心,9102年学会这四招不做倒霉人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新的一年到来,本该万众喜庆,互联网圈却弥漫着一股惨淡的情绪。

整个2018年时间,前前后后被爆裁员的知名互联网公司多达十几家,大到年营收千亿级别的巨头,小到还在烧钱未盈利的独角兽。例如美团、京东网易、知乎、新浪、摩拜、斗鱼、锤子等,在去年都被爆出裁员或变相裁员消息。

裁员潮“悲观情绪”背后错位的企业良心,9102年学会这四招不做倒霉人

京东被爆裁员将超过10%,知乎被爆将裁员20%,加上林林总总万千之巨的不知名互联网公司,这场裁员潮波及的范围将更大。就拿天浩本人经历而言,2018年之所以没有被裁员,是因为离职的早躲过了老东家后来的大裁员。

加之为了降低“成本”,许多公司不惜采用转岗、“被”主动离职和逆向派遣等一类的花式裁员手段,这些“非正常”失业网友们吐槽声充斥了脉脉、朋友圈、钉钉等社交媒体,进一步加剧了去年裁员潮的悲观情绪。

但是,9102年到了,裁员潮仍将持续。在各种花式裁员面前,如何避免被“暴力”裁员呢?

裁员潮并没有那么“恐怖”

作为人才高流动率的互联网圈,找工作已经不是什么值得讲的事。据去年58同城发布的《2018年年轻白领跳槽调研报告》显示,对工作年限5年以内,学历为专科、本科、研究生的有跳槽意向的年轻白领进行了调研,其中35.8%的年轻白领正在考虑换工作,超70%的求职者已着手准备简历、投递简历。

裁员潮“悲观情绪”背后错位的企业良心,9102年学会这四招不做倒霉人

(中国就业景气指数)

去年,中国人民大学联合智联招聘发布的中国就业景气指数报告显示,虽然2018年呈现招聘需求和求职申请双曲线下滑,但就CIER指数(该数值越高说明求职竞争越小)而言,今年求职环境远好于2013年、2014年,所以外界的恐慌更多是相对2016年、2017年,整体来看影响并不会太大。

最为明显的就是我们自己的朋友圈,虽然裁员潮热度一直持续不下,可包括我在内大多数好友朋友圈里哭诉“失业”的人寥寥无几。包括我上一家因为被收购而大裁员的公司,离职的员工差不多当月都找到了新工作,个人感受而言去年裁员潮并没有那么可怕。

而且,从整个互联网产业大环境而言,以BAT为首的大小巨头们活的都还不错。百度刚宣布营收破千亿,腾讯也因为游戏“寒冬”的解冻一天市值增加了千亿,阿里双十一当天成交额更是破天荒的突破了2135亿元。这些实打实的业绩利好,证实了2018年中国经济虽然没有新的爆发,却也非常“坚挺”,一个稳定的市场,必然不会出现大规模的“失业”。

之所以裁员潮被渲染的“恐怖之极”,因为三个原因:

一是由于某些裁员公司出于“宣传”和逃避责任的目的,故意对外界坚决否认裁员,不明真相的群众反而“疑窦丛生”。例如摩拜单车被爆将裁员30%,管理层对此进行否认,只承认在进行岗位的调整和优化。显然是怕外界过度解读,出于宣传目的矢口否认。

据前些时日与阿尔法公社投资总监、刚获得2018领英十大年度金融投资人物的刘罡刘总聊到,为什么中国有些企业会对裁员消息三缄其口,而不是不像欧美等企业会主动向媒体公开裁员计划,他认为“(否认裁员)跟社会大环境对裁员这件事的认知有关,所以国内公司不太愿意对外披露裁员状况.,裁员不一定代表公司经营状况出现极大问题,也存在公司经营策略出现变化。”

二是有些公司为了“减成本”采取一些违法违规的手段,使得本来正常的裁员,因为恶劣的手段影响被放大。有些企业为了节省成本最为常见的就是转岗变相裁员,按照法律规定,公司正常裁员需要给予被裁员工正常的N+1补偿。有些公司为了“省掉”这笔钱,就通过转岗到“不能忍受的职位”方式或提高工作强度等手段逼迫员工主动离职。前几年美团、58同城都爆出过类似事件,变相裁员已经不是新闻。这种恶劣的手段,无限放大裁员带来的负面情绪。

三是2018年中国经济进入转型阵痛,中美贸易战带来的影响,社保转税加重企业负担带来的影响,P2P引发的互金领域大洗牌带来的影响,虚拟货币/区块链泡沫破灭后倒闭潮带来的影响,以及移动互联网用户红利结束各大互联网公司战略转型带来的影响等等。以上这些事集中在2018年一年里相继发生,裁员潮就成了压倒舆论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裁员潮“悲观情绪”背后错位的企业良心,9102年学会这四招不做倒霉人

(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

去年12月底,中国社科院经济蓝皮书发布,估测2018我国GDP增长约6.6%,并预计明年GDP增长6.3%。从近40年中国GDP走势来看,虽然2018年和2019年增长速度略有下缓,可中国经济整体的体量在这,除非断崖式的下跌,况且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已经迎来第六年的下降,过度渲染裁员潮,既不理智也脱离现实。

据去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16至59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为90199万人,比2016年减少了548万,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4.9%,这是我国劳动年龄人口连续第六年下降。

“悲观情绪”背后错位的企业良心

当然,裁员潮悲观情绪也并非空穴来风。

裁员企业对裁员二字的三缄其口,被“暴力裁员”失业网友网上的控诉,以及企业为了逃避责任的花式裁员套路,都加重了裁员本身带来的负面影响。那企业在花式裁员上都有哪些套路呢?

第一,突击式裁员 。比如说知乎这次裁员,就有自称被裁的知乎员工在网上吐槽“上午还在写程序代码,下午就收到了被裁员的通知”。按照规定,用人单位需要提前三十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才能解除劳动合同,达到一定数量还需要提前三十日向工会或全体职工说明情况。许多公司为了避免夜长梦多,就搞突然袭击式的让员工签署离职声明。很多人没反应过来就稀里糊涂签了字,造成被裁员工个人权益没得到保障,“委屈”的网友自然会到网上对此声讨。

第二,假转岗“逼迫”辞职 。几年前,美团曾发生将强制地推员工转岗ERP(餐饮生态业务)部门,曾被业界批评为变相裁员。这种转岗一方面是强制性,另一方面也伴随着工资待遇大幅度下降。正常裁员需要背负不小的安置成本,通过转岗到差的职位,逼迫员工自己离职成了许多公司至今也在施行的手段之一。

第三,利用职权要挟“主动”辞职。 一些公司利用被裁员员工需要公司开具离职证明,和需要原单位领导签写离职原因的这一机制,通过威胁不给开具离职证明,以及不主动离职就“恶意”签写离职原因等手段,逼迫员工主动离职。作为弱势的一方,面对用人单位的强势,很多被裁人员“认命”主动离职,无疑助长了这种行业乱象。

第四,花式“合理”辞退员工 。有些公司则手段更加高明,以诸如业绩没达到标准,违反了公司某项规定等理由,合理的将员工辞退。甚至有的公司以员工工作期间未发与公司有关的朋友圈等奇葩理由进行辞退,这些看似合理的说辞,其实根本经不起推敲,或者说根本没有达到可以辞退员工的地步,但很多职员因为自感理亏,也会被迫的签署辞职信。

如果大多数企业都走正常途径对员工进行辞退,该赔偿赔偿,该补贴补贴,想必被裁员的网友也不会“怨声载道”。由于当下公司违规的成本较低,辞职员工维权的成本较高,助长了行业里花式裁员现象的发生。这背后即是公司良心的错位,也是个体职员作为弱势群体的无奈。

被公司正常裁员没有人会觉得有问题,关键是否合理合规,是否拿到了应得的补偿,任何一个正常人,都难以接受被套路辞退。既然裁员背后有这么多猫腻,那大家又该如何不做无良公司的“牺牲品”呢?

四招教你不做“牺牲品”

无论是企业因为经营不善,还是业务调整,或者出于保持“狼性”的末位淘汰。作为划进了裁员名单的每个个人而言都是一件不幸的是,相比于利益受侵犯后在社交媒体上的吐槽,及时止损才是最应该做的事情。

作为一个步入职场近十年的老兵,天浩认为只需要谨记这四条,就可以确保自己的利益,避免成为企业为了逃避自身责任而花式裁员的牺牲品。

首先,不轻易在辞职信上签字 。俗话说,白纸黑字证据确凿。一旦你在辞职信上签上自己的大名,就陷入了被动的局面。无论是对方使用感情牌,还是威逼利诱,牢记一点,只要企业有意避开N+1补偿或未提前三十天通知并拒绝额外支付一月工资的话,就不要在辞职信上签名,这样在此后的纠纷中才能占据有利的舆论位置。

第二,保存好个人工作上的绩效考核或相关文档 。虽然企业如何设定裁员标准是自己的自由,但在高度透明化的互联网、科技领域,业界对于个人工作成就还是有一定的公认标准。面对突入而来的暴力裁员,个人在工作上的成绩是最好的反击武器。在企业利用末位淘汰借口或其他事由对你进行辞退时,这些可以证明你成绩的工作物料,将是你维护个人权益最有力的证明(涉及保密内容的除外)。

第三,利用好手机或数码设备留存好证据。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数码设备的流行,留存好微信或短信聊天记录,对通话记录或当面对话进行录音,这些都可以作为日后维权所用的证据。在已经“撕破脸”的前提下,如果任由企业侵害自己的权益,最终的后果是所有企业仍然会为了利益而铤而走险,毕竟对于一家千人或数百人的公司,动辄百人、几十人左右的裁员规模,拒绝补偿将是一笔非常可观的“收益”。所以随时留好证据,以方便在最关键的时刻用以维护个人权益。

最后,熟练使用社交媒体工具为个人发声 。仅从维权的角度而言,无论是时间成本还是金钱成本,个人面对企业都是弱势的一方。所幸的是现在社交媒体发达,一旦碰到被暴力裁员,要懂得善于利用社交媒体为自己发声,企业最怕舆论上对自己的不利。2018年在脉脉、朋友圈、钉钉上,已经有无数被裁员网友为自己维权的案例。企业暴力裁员的原因不过是为了节省成本,它们一旦发现违规裁员会伴随着舆论上的风险,就会乖乖低头。

当然,在人才流动极高的互联网、科技圈里,没有哪个职位是“铁饭碗”。想要在职场里长盛不衰,将希望寄托于某家公司,远不如把精力用在提升个人能力方面更有效。投资人刘罡给出建议:“主观上提升个人职场竞争力是最重要的,在可能的情况下争取自己在核心业务线或者核心职能岗位上。但从另一个角度,裁员属于被动型决策,单个人能做改变的有限,如果真的发生了,积极拥抱变化,危机中抓住机遇。”

一方面我们应该积极工作,用好成绩来证明自己的价值,这样无论企业是裁员20%还是30%,有能力的员工无论走留都会获得好的职业未来。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多多拓宽个人就业的范围,在瞬息万变的互联网、科技圈,一项技能或技术很可能在二三年里就被行业所淘汰,只有保持一个长期学习的心,永远掌握当下行业最需要的技能或技术,才是手捧“铁饭碗”的终极奥义。

9102年的职场生涯又要开始了,从来没有所谓不变的公司或长久的职位,不变的只有放在任何岗位都可胜任的能力,强化自我才是抵御一切“裁员”风波的最优解。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