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扒“大字”气泡为什么在朋友圈会火
今天猝不及防,朋友圈被各种超大号字+气泡的玩法给刷屏了,简简单单的文字和气泡的组合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传播效果?对于一只产品狗来说,这款小产品无疑是个研究产品传播的非常好的素材。
因此我们可以研究下这次流行背后的逻辑:
核心诉求:渴望获取关注
公众号的介绍
作为一个小产品(活动),如果最开始的介绍文案不能Get到用户的核心诉求,产品也就不用谈后续的爆火了。因此可以确定这款产品的设计瞄准的核心诉求就是用户渴望在朋友圈内获取关注,其中的文案设计中,以997、325%这类明确数字、尤其是以报告口吻,增强了信息可信度。
产品简单且标准,内容可控性强
产品设计的非常简单,仅仅是自定义的一段文字+气泡模板,用户只需要输入不同的文字即可。对于一款在微信环境内打擦边球,随时会被封号的情况下,产品简单意味着开发成本低。同时产品越简单,用户更容易上手,认知成本越低。
气泡有默认模板,但也提供不同的模板。统计了下朋友圈内11个朋友发的气泡,7人使用默认背景,仅有4人使用其他模板,有意思的是这4人中有3人是女性。在产品设计时,保持最简前提下,也同时给了一部分用户更多的选择。
其实在最开始看到朋友圈刷屏的气泡时,我第一个想到的是表情包,只是发生在了朋友圈内。
在动机上,大字气泡其实是跟表情包是一致的。在聊天时,表情包之所以用的普遍,重要原因是表情包蕴含的信息多,意义模糊,表现夸张、大多包含调侃、活跃气氛等的情绪。可以说表情包是聊天场景中的万金油, 发送一个表情的思考成本比组织一段句子要低的多得多,而且还不会让对方反感,因此表情包在社交中大行其道。
在朋友圈内,大部分用户都有分享需求。但是微信现在面临语境崩塌的情况,即在朋友圈控制不了哪些人会看到你动态,也因此不知道该说哪个圈子爱听的话,因此只能沉默。另外一点是,在社交产品里,人们的分享本质是保持其他人对自己的良好印象。这两个前提下,现在朋友圈看到的很多都是资讯/新闻等通用类信息,跟表情包类似的大字气泡这时候就非常合适了。 操作简单,不需要太过于思考,随便输入一句话就能形成一段通用的表达,且不LOW。而且重要的是产品元素少,只有文字和装饰性的气泡,比起意义模糊的表情包,内容可控,正好符合朋友圈的环境。
所有生产出的内容格式统一标准,这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同样一个东西在朋友圈不断出现,会不断积累势能。也许前期用户是为了尝鲜,后期很大一部分用户更多是跟风了。
气泡能联想到熟悉的场景
气泡和文字的结合并非是新鲜事物,相反,我们非常熟悉,就是日常使用的qq聊天气泡。 看到qq的聊天气泡,我们第一反应是什么? 是信息发送或信息接收,看到一个新产品,能联想到一个熟悉的场景,而且在这个场景内,我们需要集中注意力去阅读信息。这也是设计成聊天气泡能获得更多关注的原因。
文字又为什么设计成大号字体呢?吸引焦点可能是一个因素,更重要是气泡+大号字体的搭配,熟悉又反常。 一个太熟悉的事物反而不会有人关注,但一个违反正常认知的事物反而能引起人们的很大兴趣。
传播链接大小恰当合适
用户之间每一次传播链条的点,可以称之为一个链接。在微信内,一般通用是二维码,但在朋友圈分享时,经常有个矛盾点是二维码放了,用户会抵触,不会产生分享动作,二维码不放,又对传播很不利。在这一波的气泡大字中,这个问题被完美解决。二维码设计的大小恰到好处,不会被第一眼看到,仔细点又能发现,同时还能被微信扫描。这个在之后是个很不错的借鉴。
活动流程简单
用户只需要扫码关注后,输入文字/选择模板,即可生成想要的图片。整个流程基本可以算是最简流程,对产品的传播和用户的使用不会造成阻碍。
以上就是观察打字气泡玩法的一些感悟,当然很多也有可能是一本正经的瞎扯淡。归纳出这些现象级产品背后的规律,对日常的产品设计来说,是个非常好的参考。
最后,看到运营方选择了服务号,而不是一般的订阅号。可见之后的策略和定位中,跟用户的沟通占了一个很大的比例。之后会怎么玩,怎么能利用好这波得到的流量,等他们公众号被解封后,可以再去观察。
【相关推荐】
“大字”在朋友圈刷屏 创始人说产品设计只花了10分钟
微信运营想玩转垂直社群?就必须做好这几件事
大街网运营分享:微信运营小白实战必备
微博运营和微信运营50条经验
老听人说微信运营要”人格化”,到底是什么鬼?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