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高级产品经理分享丨中国PM重人情,美国PM重规则
【文章摘要】本身是一个非常模糊的话题,不同的公司甚至不同的部门,对于产品经理的职责都会有完全不同的定义。有的公司要求产品经理有至少十年的工作经验,有的公司觉得应届毕业生就可以。有的公司觉得必须得是科班出身的资深人士才可以是产品经理,有的公司觉得电影学院毕业的也可以。其实在我看来,做产品经理就像做饭——每个人都会做,但你能做多好就要看个人功力了。
分享者:乔腾飞(微信:qiaotengfei) 整理人:Frank
我是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软件工程系,毕业之后在eBay中国做了三年软件测试工程师(QA Engineer),然后回到北京(我是北京人),分别在新浪和Zynga中国一共做了三年半产品经理。然后来CMU读MBA,今年5月刚毕业,现在在Amazon西雅图这边做高级产品经理
所以总结一下,我算是有技术背景,毕业以后从事技术工作,后来转行做产品经理的。如果群里有和我工作经历比较相近的同学,你们可能就是我六七年前的状态。因为我负责过比较多类型的产品,比如门户,社交,搜索,电商,游戏,企业应用等,所以虽然没有特别资深的行业经历,但是也愿意把我自己的一点粗浅了解和大家分享一下。
产品经理本身是一个非常模糊的话题,不同的公司甚至不同的部门,对于产品经理的职责都会有完全不同的定义。有的公司要求产品经理有至少十年的工作经验,有的公司觉得应届毕业生就可以。有的公司觉得必须得是科班出身的资深人士才可以是产品经理,有的公司觉得电影学院毕业的也可以。其实在我看来,做产品经理就像做饭——每个人都会做,但你能做多好就要看个人功力了。
好的产品经理可调众口,差劲点的产品经理就只好自己糊口了[偷笑]
补充一下,今天主办方让我发一些工作生活图片,可惜因为我参加工作的时候是2007年(抹一下抬头纹,咳咳),随手拍照技术还没有现在这么成熟……所以我今天能给大家秀的图片绝大多数都是我在zynga和mba时候的。希望大家谅解。(此处推荐了苏杰的“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一书)
好了,书接前文,虽然产品经理的职责比较模糊,但是如果细分的话还是有迹可循的。我认为产品经理的主要职能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制定需求。这是产品经理的最重要的职责。所谓需求,通俗点说,就是这个产品应该有什么样的功能。需求可能来自很多种收集方法,数据分析,用户访谈,调查问卷,等等
第二,跟踪进度。这也是产品经理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所谓跟踪进度,不仅仅是拿个小本每天找工程师检查一下项目进度。如果是那样的话,你跟踪进度的能力就完全取决于颜值和三围了(你懂的)。所谓进度跟踪,更多的是帮助工程师解决非技术性的问题。举个例子,你负责的产品需要调用一个后台服务的API,可是这个API总是不work,身为产品经理,就应该去提前和那个部门的工程师或者产品经理对接,确定项目不要因为这个block住。而且最麻烦的事是,无论是组内的工程师还是外部的责任人,他们都不汇报给你,如何在无行政授权的情况下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是产品经理的艺术。
第三,对接项目外部关键人。从这个角度来看,产品经理更像是一个Hub。所有的外界接口都是通过产品经理接入项目的。比如说,我原来在新浪工作的时候,负责一个亚运会主页的搭建。那么除了确定需求和进度之外,我会需要和广告部门沟通在页面什么地方开广告位,我需要和编辑部门沟通确认哪些地方放文章链接,哪些地方用高清图,我还需要和监控部门沟通从工信部和网管办那边对于网站有什么监管的要求。等等等等,都需要产品经理去操心。
第四,制定项目的衡量标准,也就是key metrics。好的measurement可以帮助你更有针对性的改善产品,也可以让项目外部责任人对于产品的好坏一目了然。比如说,作为门户类产品,PV,UV,UIP都是重要的指标,对于社交类产品,用户数,平均转发评论属数,平均好友数都是重要的,对于游戏类产品,活跃用户数,留存率,付费用户数都是重要的。产品经理必须要了解哪些对你的项目是关键的,才能有的放矢的进行进一步的维护和改善。
大致的产品经理的工作职责就这样了,不同的公司部门对产品经理在这四方面的要求不太一样。
比如说新浪搜狐网易这种传统的互联网媒体,需求相对比较固定,那么对于第二第三条的要求比较高;
像eBay和Amazon,基本上是第一和第四要求比较高,第二和第三会有另外一类人来负责(project manager);
Cisco的产品经理分为inbound和outbound两种,inbound其实就是第二条,outbound是第一第三第四条。Zynga的产品经理是第一和第四,第二和第三由producer负责。
以上是产品经理的主要职责,那么为了搞定这些职责,需要你有哪些技能呢?答案也是那个讨厌的“it depends”。这个depends on什么鬼呢?是depends on你负责的具体产品。 从我的角度看,要说技能要求,产品可以分为以下三大类。
第一类是C端产品。 就是面向广大用户的。(国内叫to customer,国外叫to consumer)(Frank注释:customer(顾客)着重指商店或公司的具体服务对象,与店主相对应,是客与主的关系。consumer(消费者)着重指市场上所有已花钱消费的顾客,与经营者相对应),但我相信是一个意思。像门户啊,游戏啊,社交啊,电商啊都算是C端产品。对于一个C端产品,最重要的技能我认为是获取需求。
作为C端产品,你是抓不到你的具体用户的,或者即使抓到了,也没有意义。试想一个例子,你要给新浪微博增加一个功能,你会抓一个微博用户吗?
即使你抓的是一个微博大V或者深度用户,他也不过是几千万活跃用户中的一个,你很难确定他的意见是有代表性的。
所以说,即使你抓了某个名人,你也代表不了朝阳群众。所以更重要的是,你如何抓住用户的核心诉求?
最简单的招式就是“悟”,就像马化腾或者张小龙那样,“我觉得用户可能会喜欢这个……”,最后产品做出来,用户真的好喜欢。对于这种人,只有两个字可以形容:NB。
可惜我们大部分人都不是张小龙,至少我就不是。绝大部分我悟出来的东西都是不对的。这时候该怎么办呢?
虽然我们抓不住用户,但我们有个最简单的武器——数据。数据是非常客观的,关于数据的使用方法我就不展开说了,什么Funnel Forecast,什么A/B测试,什么小流量测试……都是可以用现有的数据来预估即将上线的功能好坏的。
继续说, 第二类产品是B端产品。 所谓B端产品,就是你的用户是特定的某些用户。最典型的B端产品是ERP类产品,用户都是大中型企业。AWS也算是B端产品,虽然最近用户越来越向SMB靠拢(Small Medium Business),但也勉强算是B了。
B端产品的用户需求比C端就相对简单了,因为你很容易抓到那么十几个真的用户,直接问就行了。他们的回答应该算是有代表性了。对于B端产品,更重要的是沟通能力。
举个例子说,我现在在Amazon负责的就是一个类似B端的产品,我每天有一多半的时间都在和我的客户们开会,打电话,讨论需求。因为如何能问到用户的需求,其实是一个很艺术性的工作。
这里有个很简单的例子,就是,当用户说“我想要杯水”的时候,用户并不是真的想要水,而很可能是想表达“我渴了,我想喝点东西,如果没什么好的,就给我杯水吧”。
所以如何诱导用户说出他的真实需求,是个很重要的问题。
另外就是,作为B端产品的产品经理,用户经常会直接找你解决产品相关的问题,而作为B端的用户,每一个反馈都值得你高度重视,如何帮助用户,沟通解决问题,是B端产品的经理最重要的任务。
第三类产品是技术类产品。 技术类产品指那些纯技术相关的,有的甚至都没有UI的。比如说搜索引擎的服务后台,社交媒体的算法平台等等。
再举个收集用户需求的例子,比如说刚才有个同学问了,怎么收听。那么他是真的想听我的声音吗?可能他只是希望在眼睛被占住的时候寻找一种更快的获取分享内容的方式。当然我现在不好说,但这就需要更多的研究。
如果你听了这个用户需求,就立刻去给微信加一个语音阅读的功能,可能你就是一个欠考虑的产品经理了:)
题外话说完,继续说回技术类产品。很多人不禁有个问题,这种纯技术的产品,比如搜索引擎后台,要啥子产品经理?
如果你有这样的问题,请往上翻我之前分享的产品经理的核心职责——你明显忽略了跟踪项目进度的职责。
作为技术类产品,往往对很多其他技术有很多dependency,那么如何解决这些dependency,如何确保项目正常运行,这都是技术类产品经理需要面对的。
那么我说到这儿,你肯定就懂了,技术类产品经理最需要的就是理解技术。了解了技术,你才能懂得那些平台的互相依赖是什么情况,才能更好的帮助程序员一路斩妖除魔。
比如说在Amazon,技术类产品经理是要求有初级程序员的技术能力的。
以上可能说的太笼统了。我下面再来举几个具体我从事过的行业的例子。在每个例子中,产品经理的核心都绕不开我之前说的那四项工作职责,以及不同类型产品的核心技能。这里我只说一些在我之前提到的技能要求之外的特别需求。
门户: 门户的产品形态相对比较固定,对于创新型发挥相对比较小。所以门户的产品经理会更偏设计一些。比如说焦点图是摆在页面左侧还是右侧好看,标题链接的字体是用22号字还是18号字好看等等。这些你可以说是网页设计师的工作,但是产品经理一定也需要了解的。
比如说我在新浪做一个体育赛事的门户网站的产品经理,我自己首先使用Axure RP画了线框图,然后用了很久时间一直在和设计师们泡在一起,以致敲定最后的版式和配色。这年头绝大部分用户还是会因为设计和网页加载速度而决定去哪个门户,毕竟内容差不多
某些没节操的媒体除外。
社交: 圈里有句话说,国外的社交靠产品,国内社交靠运营。说的更通俗点,国外社交靠算法,国内社交靠炒作。
美国的社交产品更重视如何在用户之间建立更多的strong tie和week tie,以激励用户互相关注,互相活跃。而国内的社交跟过的是靠炒热话题,造成集体围观进而形成全民狂欢效应。
最典型的是当年在新浪微博的一系列社交运营策划案。
如果你把社交图谱抽离成点线图,国外的社交网络大概是一张渔网,而国内的社交图谱大概是一张蜘蛛网。了解了这个,你就会发现,如果想做好社交类产品,在国内,最重要的是关注度。
举个例子,在国庆节的天安门广场上,你有没有什么办法在法律规则允许的范围内,让所有人都迅速关注到你。如果你有,那你就很有可能是个好的社交产品经理(自焚不算)
手游: 本来想说游戏的,但是想想游戏涵盖的范围太广了,我对端游并不了解,对页游也只能说略知一二,了解更多的还是手游。
手游是这两年比较热的一个话题,从投资的角度,在国内做手游这两年也是非常容易拿投资的,如果有个好的IP更是有可能被投资人撵着跑。
当然,手游因为生命周期短的先天残疾,所以能拿到的投资额比起电商社交来相对要小很多。作为手游的PM,最最重要的就是要成为一名重度玩家。
插图,这是我在Zynga的时候我负责的一款游戏的线下玩家见面会,在我们的办公室里。
比如说我原来在Zynga做手游的时候,几乎没两周就会把中国和美国的App排行榜Top20的游戏扫一遍,要逐个分析为什么这个游戏会上榜,是因为好玩,还是推广力度大,还是因为刷了榜。
不理解游戏的人是很难做好一款游戏的,我见过很多非常有经验但是不玩游戏的产品经理在游戏圈摔的体无完肤,其实Zynga本身就是这么没落的。
插图,这是我当年参与负责的另一款游戏在新浪微博的推广
广告图上的妹子不是自己人就是自己人的女朋友……
接下来聊聊在国内做产品经理和在国外做产品经理有什么异同呢?
我能感觉到最明显的一点是,国内的产品经理大部分没有什么权力,尤其是初级产品经理,更多的像一个文档记录员。
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很简单——和产品经理一起共事的人都不怎么鸟他。
比如当你和一个程序员沟通的时候,程序员会想,关于产品功能我也有我的想法,凭什么我要听你这么个连代码都不会写的人说的?当你和市场人员沟通的时侯,对方会想,技术你说了不算,设计你说了不算,功能应该我说了算,那我为什么要把你放在眼里?
久而久之,产品经理的位置就非常尴尬,可是又不得不经常在组里刷一下存在感,于是最终沦为文档记录员,会议室预订专员等部门第二助理。
在国外呢,事情就好办一些。大的公司基本上都会有比较明确的分工,产品经理干嘛,工程师干嘛,技术经理干嘛。
因为公司领导都知道,一旦出现分工不明确,要么就会产生人事纠纷,要么就会出现三个和尚没水吃的状况。再加上国外的人都比较守制度,所以作为PM就会有很明确的一滩事儿,最多是周围的人不trust你,但是因为制度规定,他们还是会听你的。
当然凡是都有两面,虽然中国产品经理地位比起美国的产品经理低一些,但是相应的好处就是入职门槛比起美国的产品经理也要低不少。
像BAT每年都会招很多应届毕业生担任产品经理,这些小朋友们会很快有机会进入这些好的互联网公司的核心部门,如果真心给力,还是会成长的很快的。而相比起来,美国的产品经理招起来就难很多,多数都需要有不少年工作经验,对行业有了解,有一半的产品经理要MBA。
另一个是中国的产品经理更重人情,美国的产品经理更重规则。举个例子,当你像程序员提交一个需求,希望他们能尽快开发的时候,中国的项目组通常会选择优先开发那个交情比较好的项目团队的需求。
而美国的项目组一般没那么多花头,直接按照预设好的优先级一点点来。这是我的个人经历,不想评论孰是孰非,其实这个和中美两国社会性质就是一样的。
我唯一想说的是,如果你在中国担任产品经理,和开发团队的私人关系会非常非常重要,很多好的作品都是因此产生的(当然,像程序员手刃产品经理的悲剧也是由此产生的)。
再有个差别,就是美国产品开发的敏捷性其实比中国要差很多。我说这话可能会引来众怒。身为scrum的先行者,敏捷性怎么会差呢?
其实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美国产品开发尊重开发流程高于尊重需求改变。也就是说,再小的改变,也要走流程。
当然,流程会有轻重缓急之分,但是一切都会有流程。有流程的好处就是,可以在任何情况下确保产品的质量,当然带来的side effect就是,慢。
举个例子,我之前在Zynga工作的时候,和国内的一家叫360的著名的互联网公司合作一个项目。当时360在运营自己的手游平台,我们呢则要把我们的游戏发布在他们的平台上。
在平台对接的时候,我们发现有一项功能需要Zynga和360两方同时修改,双方的改动量都不特别大,目测是差不多的。于是我和360的PM同时给研发组打电话描述修改需求,然后说好两个小时以后再碰头。
两个小时之后,我们一起碰了一下。我说,我们的研发组已经评估过这个需求的工作量以及代码改动了,已经按照高优先级放项目back log 里了,预计1-2周上线。360的PM呵呵看了我们一眼说,我们那个功能已经差不多改完了……
其实把这件事情扩散一下,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在市场变化如此之快的中国,除了靠技术取胜的外企(MS,Intel),大部分外企都纷纷仆街了。
插图,这就是那个游戏,当年是Zynga手游收入前三名。现在貌似已经下线了。
讲了这么多,最后给大家来点最实际的吧。提供给那些近期内有志于成为产品经理的同学们(那些仅仅围观的亲们可以退场了)。
应届毕业生:据我所知,美国还是有不少IT公司招迎接毕业生做产品经理的。这边叫APM,Associate Product Manager,很多公司还会有像管理培训生一样的轮岗制度。像FLG,Yahoo,Cisco都有这样的项目,感兴趣的可以关注一下公司网站。
IT技术类员工:如果你还记得我之前分享过的三类产品,其实程序员是最容易赚到技术类产品的,包括我自己,我认识的半路出家的产品经理基本上都是从这类产品做起的。
因为这一类产品和程序员的共同点是离技术最近。为了转型成为这一类产品经理,程序员需要做的就是不断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在和兄弟部门沟通的时候要非常高效准确的表达自己想要的东西,推动项目不被block。久而久之
久而久之,你就是半个产品经理了。
IT公司非技术类员工:这一类的员工,就我见到的,最容易转成自己常用的那个产品的产品经理。
比如我见过市场部门的员工转成了运营平台的产品经理,销售员工转成了广告平台的产品经理,财务员工转成了税务平台的产品经理。
多和自己常打交道的部门搞好关系,一旦他们有产品经理空缺,你又是深度用户又是自己人,能补缺的几率会大增。
其他行业:如果是其他行业的话,可能要从你当前从事的行业起步。可能你不懂技术,甚至不懂IT行业,但是你的工作可能是和某个Business业务相关的。
比如你如果是开超市的,你可能就有比较大的几率成为电商的产品经理,如果你是职业游戏玩家,你就有很大的几率成为游戏或者视频平台的产品经理。比如前面提到的那个consulting的同学,最容易从他最近熟悉的项目业务转为产品经理。
我以前在新浪工作时,大量门户部门的产品经理是从平面媒体转行过来的。比如女性频道的产品经理,以前很可能就是某个女性杂志社的编辑。新闻中心的产品经理,以前有可能就是某实时报刊的评论员。
诸如此类的Domain Knowledge将成为你作为非相关人士转行的利器。
好了,今天的分享我能想到的内容就这么多了。挂一漏万,大家有需要了解的欢迎提问。之前有朋友加我微信我没有回复,是希望大家能更加关注这个分享,也通过这个平台进行交流。但是如果你听完我的分享有想交流探讨吐槽之处,也欢迎在今天结束后私聊。
产品经理对于行业的要求取决于具体职位。普遍来说C类产品的要求低,B类产品的要求高。
需要跟老板要资源的时候有两个重要的点
第一是数据驱动,老板没心思了解那么多细节,但是你把数据预期,以及你的合理假设汇报给他,他会讲理的。
第二是Baby Step,就是说用有限的资源先做出点东西来,然后利用现有的东西再去跟老板说,你看诺,我只有这么点资源我做了这些事情,如果你给我更多资源,我一定会做更多的。
当你想做PM的时候,一定要想好你想做什么产品的PM,这个对于你非常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