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技术中台?为什么要做技术中台产品经理?
01 什么是中台?
想要聊清楚一个事物,一定要把它放到一个更大的背景和框架中去看。
提到中台,那一定离不开前台和后台。
在互联网公司,传统且普遍的开发模式就是前台+后台,也可以叫前端+后端,或客户端+服务端。
前台将计算需求告诉后台,后台将计算结果返回前台。
也就是说,由后台提供能力与计算,前台将前台的计算结果进行封装,并以图形的形式展示给用户,让用户能更容易地使用公司提供的服务来解决个人需求。
这种模式简单且高效,适用于大多数业务场景。
但是当业务日渐庞大,并衍生出多条业务线,这种前后台的模式就并不高效了。
就拿阿里巴巴的电商业务举例,最初时只有C2C模式的淘宝,后来衍生出了B2C模式的天猫,再到后来又有了团购模式的聚划算。
这三条业务线隶属于三个部门,但它们又有很多通用的模块,比如商品中心、交易中心、评价中心等,如果这些共性业务模块在三个部门分别建设一遍,成本会非常高,而且效率低下。
如果未来又有新的业务线,难道又要从头开始建设?
于是,为了解决多条业务线各自为战、信息资源不互通的问题,新的模式便出现了:前台+中台+后台。
前中后台各自的定位也非常清晰:
(1)前台:前端页面、垂直业务;
(2)中台:沉淀核心能力、赋能业务发展;
(3)后台:服务端、管理后台;
所谓中台,就是提炼各条业务线的共性需求,并将这些打造成组件化的资源/能力包,然后以接口的形式提供给前台各业务部门使用,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避免“重复造轮子”的问题。
目前有各种类型的中台,但整体可以分为三大类:技术中台、业务中台和数据中台。
(1)技术中台会负责将企业内部各个成熟的功能模块代码进行封装,产出通用的技术工具以方便不同业务线直接调用,如视频压缩SDK。
(2)业务中台负责为公司的用户需求提供基础解决方案,然后各条业务线会根据具体的业务场景进行定制。
(3)数据中台进行业务全生命周期中的数据管理,打破业务线间隔,将不同业务线产生的用户数据汇聚至中台。
但最后还是要提一句,虽然中台的概念这几年非常火,但并不是所有的公司都适合建设中台。
从中台的定位中可以看到,建设中台的时机有非常强的限定条件:公司内部有多条产品线,整体业务逻辑庞大复杂,而且在快速扩张中。
02 在阿里做中台产品经理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我在阿里这边做的是业务中台,中台产品经理和其他各种类型产品经理的基本方法论还是一致的,包括用户调研、需求收集、需求分析、产品方案设计、项目管理等。
但是各个环节的侧重点、做事方式和难度则有非常大的不同。
结合在阿里这近三个月的工作体验,自己对中台产品经理的工作方式和方法论有三个明显的体感:
1.业务复杂度高
中台的需求来源主要有两个:业务部门和自主发起。
在阿里的实际工作中,70%的需求是来自于业务部门,只有30%是自主发起的项目。
虽然中台比较好的发展模式是从上向下进行规划和建设,但实际上常常没有充足的资源去提前建设,只能在支持业务需求的同时,顺带补足中台能力。
中台要承接多条业务线的需求,但各个业务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而且不同业务部门提的需求只会从自己的业务角度考虑问题,也只关心自己的利益。
而中台具备全局视角,可以从全局看待各个“点”上的需求,从而有可能得到全局最优解,这便是中台的优势所在。
另一方面,这也能看出中台产品经理的工作难度,因为没有直接在一线接触业务,但又需要对各个业务线足够了解,包括支持业务方式、业务现状、业务未来规划等。
同时还需要对业务和行业有非常深入的认知,才有能力从全局视角看待各个“点”上的需求,做出合适的决策,比如哪些应该由业务部门来实现、哪些需要沉淀为中台能力等等。
那怎么解决业务复杂高的问题呢?
其实只有一个笨方法:从做中学,只能从一个个项目中积累业务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认知和决策准确度。
2.系统复杂度高
业务模式根据上下游的关系,整体可以分为三层:蚂蚁基础技术中台、业务中台和各条业务线。
业务中台会调用后台的各种基础服务,然后承接前台各个业务线的需求,而业务中台本身也分为各个模块、各个子系统,因此中台承担连接器的作用,关联着多个部门和系统。
这就导致了在做需求时,可能一个很简单的需求,就要涉及多个系统的交互或打通,因此中台产品经理需要了解不同系统的能力和边界,知道不同系统都该做哪些事,这样才能设计产品方案。
同时,中台是非常黑盒的,有非常多的逻辑规则,但常常没有实体产品,这和做C端产品经理是截然不同的,上手难度也高了非常多。
在做C端产品经理时,经常会提到的方法论就是去做产品调研、竞品分析,多体验产品之类的。
但在做B端产品经理时,尤其是针对企业内部的中台产品经理,根本没有竞品可以参考,甚至上手体验自己的系统都非常困难,因为中台产品很多只是代码层面的“接口”。
这就是中台产品经理面临的系统复杂度高的问题:关联的系统多、整体黑盒、难以上手体验和调研。
针对这个问题,其实有一个非常有效的解决方法:画业务流程图。
在梳理业务流程图的过程中,就能从全局视角看到每一个环节所涉及到的系统、不同系统的交互方式以及边界了。
自己在做每一个需求时,都会先去梳理业务流程图,再去设计具体的产品方案。
3.推进复杂度高
根据前两点说的业务复杂度高、系统复杂度高,可以看到中台产品经理在工作过程中会涉及到不同部门、不同角色,因此对自身的项目把控能力、推进能力、沟通能力要求非常高。
说一个很简单的数据:自己在做某一个日常项目时,群聊中前前后后拉了40多人进行沟通,大大小小的会议数十次。
以前自己做C端产品经理时,高频沟通合作的角色无非是运营人员、设计师、前端开发、后端开发、测试人员等,但现在跨部门、跨领域、跨系统沟通就是自己的工作日常。
涉及到关联方多了,沟通成本会急剧上升,推进的难度自然大了非常多。
因此,首先需要一个合理的项目管理机制对项目的推进进行把控。
在阿里的业务中台,一个项目从立项到开发阶段会经历以下正式的会议:
那怎么才能更好地推进项目呢?
根据自己的真实体感和同事们的过往经验,想要有效推进项目的一个关键点是:找准核心干系人。
最关键的干系人有哪些?他们的关注点是什么?他们有哪些担心?
找准关键干系人后,做好信息的同步,就可以有效避免项目失控的情况发生了。
总结一下:
(1)做中台产品经理,常常会涉及不同系统和平台的打通,跨应用、跨系统、跨角色,因此需要划分边界,知道不同的平台应该做哪些事。
(2)中台产品经理不能只去做业务需求,要考虑需求对中台能力建设的价值,从不同业务线的个性化需求中抽象归类出共性部分进行建设。
(3)更高的要求是能够预判业务发展方向,提前中台建设,反哺业务。
03 为什么做中台产品经理?
回顾自己的过往经历,自己做C端比较多,对C端产品经理的工作方式比较熟悉了,那为什么自己还来做中台产品经理呢?
因为自己做C端产品经理过程中,发现自己虽然离用户比较近,但是离业务比较远,很多业务对自己而言就是黑盒,对公司内部的业务流程并不了解。
也就是说,自己已经初步掌握了C端产品经理的思维方式和做事方式,建立了用户认知模型,但是对业务的理解和沉淀非常少,没有对某一领域有深入的认知,因此现在自己需要建立起业务认知模型。
那又为什么要建立起业务认知模型呢?
因为真正的创新,是业务模式上的创新。
而想要在业务模式上有所突破,则需要对业务有足够深入的理解。
那种仅仅关注交互方式的产品经理时代早已经远去了。
以上内容就是“什么是技术中台?为什么要做技术中台产品经理?”中的全部内容了,如果你还想了解其他相关内容,可以来 产品壹佰 官方网站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