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变”,并不总是能引起“质变”
“量变”,并不总是能引起“质变”
引言
这篇文章,应该是春节前的最后一篇文章,也在这里提前祝大家新年快乐,也祝大家鼠年行大运。
这次也想和大家探讨一下我们成长的一个核心原理,也就是量变引起质变。
大多数人的精神支柱
量变引起质变,是很多人的精神支柱,特别是一些单调乏味的工作内容,我们都将“量变引起质变”视为一种精神信仰,领导也总是在告诉我们做的多了,自然就成长了。
数量的变化,确实能带来本质的变化,这点在我们的从业时间里也能得到很好的证明。
5年经验的产品经理会相对于1年经验的产品经理,不能说前者比后者画图更快,文档写的更快,从业时间的量变已经引起了质变,可以说两者做的事情都不再相同了,5年经验侧重方向,方法,效率,1年经验侧重想法,灵感,完成。
量的变化,不仅仅是更快,更准,还会带来本质的变化,这也是“量变引起质变”的核心概念。
但事实上,我们可能对这个概念的理解并不是那么完整,或者准确。
因为,有些时候,量变并不能引起质变,而这也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成长误区:并不是你做多,就会变得更优秀。
我们不妨思考一个问题:绘制原型图的数量与产品总监的岗位是否存在必然联系?也就是说,原型图绘制的越多,越可能成为产品总监,这个观点是成立的吗?
答案是否定的,两者并不具备必然联系,真要认真的讲,当原型图的数量超过了某一个数值时,绘制的原型图越多,成为产品总监的概率其实是越低的。
绘制的原型图越多不仅代表从业时间的增长,也代表在原型图上的时间消耗,这里的超过某一个数值,也是指一个零界点。
产品后期,我们应该减少原型图绘制的数量,通过交付给团队,弱化原型图的质量,减少需求的数量等方式,释放时间,用来研究策略,市场以及方向。
背景相同时,绘制原型图耗费的时间越多,也代表用来研究策略的时间越少,自然,成为总监的概率也就越小了,毕竟产品总监并不是以画图为主要价值衡量,而是以策略价值作为主要价值衡量。
量变,并不一定能引起质变,我们需要重新认识一下 “量变引起质变”这个概念。
解析量变引起质变
量变引起质变,这里的“量”,是指任务的数量,完成这些任务,消耗的是我们的“时间”,这里
的“质”,也可以理解成我们的“等级”,隐藏在“质”背后的则是等级与等级之间的级差,也就是“距离”。
量变引起质变就是指:投入足够多的时间,完成足够多的任务,拉近与目标等级的距离,最终实现等级的变化。
“时间”与“距离”是概念背后的两个隐藏参数,也是导致量变“不能”引起质变的重要因素。
我们尝试思考一个场景:
假设,将移动公里数视为质的变化,下一等级是10000公里,将步行公里数作为量的变化,背后投入的是时间,已知人们步行的时速是5公里每小时。
只需要投入2000小时,平均每天行走8小时,等同于投入250天得到的“量变”,就能实现“质的变化”,也就是量变引起质变的现象。
10000公里是什么概念呢?著名的川藏线也仅有2258公里,10000公里,可以从广东清远徒步到珠穆朗玛峰。
然而,当我们将等级和等级之间的距离再放大一些,放大100倍,下一等级需要移动100万公里,量变就无法引起质变了。
徒步10000公里需要投入250天的时间,徒步100万公里,也就意味着需要投入25000天,也就是69年的时间。
我们的一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可以投入进去,而投入的时间不足,充其量只是缩短等级之间的距离,但却无法抵达下一个等级,也就是无法引起质变。
量变不能引起质变
等级与等级之间的距离过于遥远时,需要投入的时间超过了我们能负担的时间时,量变终究是无法引起质变。
对于产品经理而言,从产品新人到产品总监的质变就是极其遥远的距离,或许可以通过10000份需求文档的数量实现质变,但却需要我们投入27年的时间。(假设每天一份需求文档)
而市场允许我们质变的时间,尚且不足10年。
通常意义来讲,10年产品经验就需要成为产品总监才能延续我们的职业寿命,在产品总监之前,最多留给我们的时间也只有15年。
也就是15年的产品经验,如果没能成为产品总监,基本就被市场淘汰了。
我们没有足够多的时间,通过需求文档跨越等级之间的距离,注定“量变”无法引起“质变”。
不仅仅是需求文档,我们的原型图设计,功能设计等等正在做的工作任务实现质变所需要的时间都是无法支付的。
这里提到的原型图,需求文档,功能设计是泛指产品经理的基础工作。
我想,我们都需要正视这个问题:量变,并不一定能引起质变。
一昧地执行,一昧的将成长寄托在量变,并不是明智的做法,也有人将这种做法解读成:用行动上的勤奋,掩盖思考上的懒惰。
我们要为自己的未来负责,也只有我们自己能够为自己的未来负责,也请你务必认识到,成长,并不是行动上勤奋就足够了,更重要的还是我们的思考。
改变结果的神秘参数
人们确实无法通过步行完成100万公里的移动距离,产品经理也无法通过需求文档等基础工作完成到产品总监的质变。
但这里还有一个可以改变结果的神秘参数,叫做“媒介”,是量变的基础对象,是用来成长的方式和方法,也是我们要投入时间的具体对象。
“步行”,“需求文档”都是“量变”的媒介,如果说“量”背后隐藏的是“时间”,“质”背后隐藏的是“距离”,那么“媒介”背后隐藏的就是“速度”。
不同的媒介拥有不同的速度,步行无法完成的100万公里移动距离,将媒介转变为飞行时,就变成了可以完成的移动距离。
从北京到纽约的距离大约是10991公里,直飞的时间通常在14小时左右,100万公里的移动距离,等同于在北京和纽约之间往返46次,理论情况仅需53天即可达成,考虑到休息和周转时间,也只需0.5年,就可以实现100万公里的移动距离。
不少跨境经营的商务人士,每年的飞行距离都在40万公里以上,也就是100万公里的移动距离,只需要2-3年的时间即可达成。
媒介的变化,也就意味着速度的变化,人们步行的速度只有5公里每小时,民航客机的飞行速度却可以达到800-1000公里每小时,速度的变化也就意味着需要投入时间的变化,前者需要投入69年才能完成的质变,后者仅需投入0.5年就能完成。
媒介的速度过低时,我们无法承担需要投入的时间,也就无法引起质变,媒介的速度较高时,投入的时间不足,也无法引起质变。所以,影响质变的因素实际上不只是“量变”,还包含了“媒介”的速度。
严格上来讲,优先思考“媒介”,选择“媒介”,其次才是时间的投入,也就是量变带来的最终影响。
产品经理成长成产品总监所对应的媒介,也并不是我们日常所接触到的工作内容,不论是需求文档,原型图,又或者是更难的需求分析,作为媒介而言,其所包含的成长速度都过低了。
寻找你的成长“媒介”
2019年,对于互联网来讲,都是忙碌和焦虑的一年,一方面裁员消息不断,求职也比往年更加艰难,另一方面,公司都在加速发展,996成为了一种常态,很多产品人在996的基础之上还有额外的加班时间。
过去的一年,我们都很忙,也有理由相信在2020年,会更加忙碌,竞争也会更加激烈。
作为一名比较资深的产品经理,我能够理解大家的忙碌,也能理解大家的辛苦,知道大家的不容易。
但为了能让你在未来能够更快的成长,希望你能留意到我们今天讨论的核心:量变并不一定引起质变,不要让行动上的勤奋代替了思想上的勤奋。
经历了2019年,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公司并不会为员工的未来负责,只有我们自己能为自己的未来负责,只有自己的成长才是可以仰仗和信任的资源。
在这最后的时间里,给自己做一下复盘吧,为了自己的未来,不妨思考一下,现在的工作任务,再做一年,到了明年的今天,到了2021年,能够让你获得多少成长。
如果这个结果不是那么满意,不是那么理想,那就用春节假期的时间,去思考一下成长的“媒介”。
更换一个,成长速度更快的媒介,然后再去努力提升自己吧。
最后,再次祝大家新年快乐,也希望我们在2020年,都能迎来属于自己的“质”的变化。
我们春节后,再见
产品小分队
这里也为你推荐一个成长的媒介,也就是我的120人产品小分队
如果你希望提升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
如果你希望有一位leader,告诉你对和错,给到你成长的指引
如果你希望打造自己的IP,提升自己在市场上的影响力,
那就加入我的产品小分队吧,还剩35个名额。
关于小分队的介绍,也可以通过这篇文章了解一下。
《2020年,给产品经理的一条建议》
作者介绍
枯叶,9年经验产品人,
公众号:枯叶咖啡馆
写写自己的心得,经验和方法,组建了产品经理交流群,与大家一起探讨,一起学习,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