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极客创新大会|论个人与企业的成长方法论
极客创新大会每年的主题都是一样的,那就是: Why not!
Think different is beautiful!
说到极客创新大会还是要从老罗说起,自从2015年知道了老罗之后,就一直默默关注他,不为情怀,只因为他的幽默感、他的工业设计理念。
2016年的时候,偶然间看到了老罗在成都极客创新大会上的演讲,于是,也是从那个时候知道了极客创新大会的存在。
那时候因为还在读书,平时也不可能请四五天的长假跑去成都参加大会,于是前一个月看到了在北京举办的信息,于是立马报名了。
本来是奔着老罗去的,结果,今年没有老罗,但依然没有扫了我的兴致,因为有另外一些大咖亲临现场,比如沈向洋(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傅盛(猎豹移动CEO)、王小川(搜狗CEO)等,他们的一些成长方法论也给了我很多启发。
PS: 我特别佩服沈向洋和傅盛,一个是科技大咖,一个是通过不断努力当上CEO的励志大咖。
一个人的成长或企业的发展,终究还是从理性角度去分析。
这里记录下王小川他自己企业和他的成长方法论:
搜狗已经是有 10 多年历史的老公司了,甚至对一些年轻人来说,可能觉得搜狗是一家古董级的公司,我们从 2004 年发布搜狗搜索,经历了很多的突破,每一个突破背后都是一些创新,比如说我们发布输入法,我们做浏览器。
特别是 2013 年腾讯第一次开放,腾讯把搜索部门注入到搜狗公司,腾讯员工的工牌换成了搜狗,所有这一切的背后是怎么做到这样的突破和后续的创新呢?
有时候我和大家分享的都是讲起来很有道理的事情,回头再想,我能做出这样的突破,反而是在理性崩溃时做的,就是你觉得已经搞不定了的时候,会想出来一些新方法。
所以,如果大家听的都是道理、科学的规律,可能是不够的,但是如果大家都来听鸡汤、热血的主观观点也是不够的。
这里面的关系就是创新相对论,也是今天探讨的题目。有两个词:主观和客观。
这两个词哪个更「性感」呢?以前我们说你这个人很主观,是不是觉得你在批评他?说你这个人很客观,好像是在表扬他。但是,经过 10 多年思考之后,我发现不是这么简单的一个结论,主观和客观之间有很微妙的关系,甚至主观是一个褒义词,比客观更加重要。
首先,主观是什么?客观是什么?客观就是我们对规律的理解,我们去认知世界,有计划、有目的的了解世界,并逐渐形成科学,部分掌握世界的规律,这个叫客观规律、客观世界,我们这 20 年来,学习的科学讲的是这件事情。
但是主观这个词也变得很「性感」,大家会提到主观追求自由意志,然后间接地改变客观世界,所以叫主观改变客观。
这个词是我在去年时和一个传教士交流时,我调侃他说「客观世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从宗教上怎么看这个事情?他说对啊,因为有上帝,上帝赋予我们自由意志,去改变这个客观世界。
所以,那是我第一次在宗教里面,得到了关于主观和客观之间的关系的答案,主观和客观引领和改变的局面。
引用熊彼得的一句话,他说「企业家实现创新指的是:中间要创造性的破坏经济循环的惯性轨道,对原有的,大家认可的规律进行破坏,然后改变它。」所以,科学里面讲到的客观和主观有类似的关系。
企业家带领一群人换轨道这件事,就是利用主观说服其他人,和他齐心,共同相信这件事情,然后去改变客观世界。
我提这个是因为我想问,这么多年,大家更愿意听客观的事情,还是听主观的事情?客观听的是规律已经被验证过的事,但是听完之后,它就是一个已经存在的,不受我们影响的事情。
但是今天我们在听的时候,在今天的分享中,大家会听到很多个人的主张,你相信他的这种主张吗?你怎么相信这个客观的关系呢?我们怎么看科学呢?
主和客之间一个叫主人,一个叫客人,甚至一个叫 Master,一个叫 Slave。拿这张图来讲,它颠覆了我们在这二三十年里原有学习到的知识。我们讲唯物主义时,就讲这个世界是客观的,但是如果我们只是遵从客观、相信客观,把我们自己变成很客观的一部分时,我们就变成了一个奴隶,而不是主人。
在讲主和客的时候,会讲到一个心和脑之间的关系。我个人这几年对这个事有一个反思,曾经我认为我是一个很理性的人,学了很多科学,在中国的创业公司或者 CEO 群体里面,算是学科学最多的。
但是,我发现这种理性、知识、用脑开始不够了,我需要用心思考这件事情,打开自己的感性、打开自己的潜意识。前几年我自己学习了很多心理学,来打开潜能。
到最后我会发现,我真正会做到初步性创新的时候,不是用理性的知识,而是用内心的知识,打开潜能去做到的。在往后提到主客观之间的关系,客观讲的是思维、科学、科技,主观讲的是感受、艺术和人文。
右边讲到世界的规律,左边讲的是我们人类的冲动。微信的张小龙在说「不听摇滚的产品经理,不是好的产品经理。」我用了很多年去思考这句话的含义。搜狗以前做产品的时候,我们虽然有一定的主观,但是我们足够相信客观之后就关闭了自己的感受,所以最后我们做的产品,像输入法也好,浏览器也好,更多是以快为核心,以省力为信心,而不是在强调感受这件事情。
今天我们创造的产品,更多是创造一种体验。创造体验首先要求我们打开自己的感受,感受到我们听一首歌的时候产生的感动,然后我们才知道我们要去创造这样一种感动。
在这里面要强调,产品最后的灵魂,它的给人的冲击力,不是藏在理性和科技里面的,而是藏在主观用心去连接的感动里面。所以乔布斯也提到「在人文和科学的十字路口」。(PPT)右面讲到的科学、思维的东西,不足以使得我们去改变客观世界。
只有主观能带来两个事情:
第一,创造性的创新。
第二,带来感动。
这个图是我到去年在思考时画出来的结构,这个图会引导我们的公司做新的创新方式,大家要开始做情感的连接,打开我们的潜能,甚至学习表演艺术。因此我相信,2019 年之后搜狗的创新,会达到一个新的维度,做到更大的突破、以及做出更加有质感、人情味的产品创新。
在这里面讲主观和客观的时候,我自己本身对于客观有更多经验的积累。我们在讲主观客观的时候,我们在客观的理解里面也是有很多误区,我们讲规律、科学。
前几天在跟张鹏讨论的时候,说大家这几年我们都在不断地互相学习、了解知识,提高认知,看到客观的规律。但是,今天我要给大家强调的是,客观里面藏着很多的陷阱。
我们当客观当成一种科学,一种规律。这种规律我右边列了两个大家需要去分辨的,这两个东西从道理上讲都是叫做现象。
「我们从来没有见过直径大于一英里的铀球」,铀是制造核弹的元素。另外一句话「没有直径大于一英里的金球」,如果从现象去观测的时候,这两个认知都是对的,确实第一个现象、第二个现象都没有存在过。
但是,第一件事情是跟科学规律相关的,因为只要一个铀球的直径大于几百英寸,铀球里面中子反映就会产生核裂变,最后产生爆炸。所以,这是一个可以被科学解释的事情,而后面的一件事情,「没有大于一英里的金球」,这只是我们的一个观测,我们确实没有看到过,但是它是有可能存在的。所以可以看到,我们的现象观测,大家经常讨论的认知,包括互联网这些年里面的变化,里面很有可能有一些地方是规律、科学,有一些地方只是一个现象,它会被推翻掉。
这是我们需要区分科学和现象的时候,这是给大家第一个的提醒。其次,这些年大家对科学有很多的信仰,我看到了有几种状态。
第一,对科学盲信,大家都说我相信科学,但是你相信科学什么呢?如果在这个里面不知道科学的内涵和所有规律,这个科学就是空的,就像有些基督教徒说我相信上帝,但是如果你不知道上帝对你的教条是什么,就不是真正的信,而是盲信,因为你没有看到它是什么。
所以,在科学里面如果我们相信它,我们要真正花时间在里面做更多的学习。
第二,我和传教士聊时还谈到一个和科学相关的问题。有时候我们有一种选择性的相信,有一个不好听的词叫迷信。只要是你相信的东西,它肯定是对的,如果和它有冲突,不一样时,我去改变我自己,这个叫做信;如果和我冲突时,我相信自己,而不相信对方,那就不是真正的相信,其实科学和宗教都是这样的状态。
在我读书时,我会想着一定要选最经典的书去读,因为在这种状态里,如果我的想法和这本书里的概念冲突的话,我努力改变我自己就可以了。如果这本书是一个比较伪劣的书,我改变自己之后,可能是错的,它就会影响我。
这也使得在我们要学习时,我们产生迷信,才能做到真正的学习。包括大家听会时,极客公园也尽可能请行业中间最顶尖的人,因为他的正确度会更高,能使大家有机会在接收到和自己思想不一致的观点时,改变自己。
但是,科学还是有它的局限性的,它会不断的验证之前的错误,然后做升级,这里面的分析和判断是很难的。我们认为互联网也是这样,我们前几年学到了这些认知,哪些地方都可能有局限性的。
下面我讲两个认知里面容易看到的局限性和我们自己的错觉:
第一,当我们用不同视角看一件事时,我们只能看到不同的解读方法。
之前意大利的一个市议会禁止用弯曲的鱼缸养鱼,理由是认为球形鱼缸对鱼很残忍,当你看到这个客观世界时,有一个曲面,所以外面的世界就被扭曲了。
这个时候,我们提出质疑:我们看到的这个世界是真实的吗?对于我们自己而言,也很有可能就像鱼一样,因为我们自己站在一个主观的观测点,而看不到全局的真实世界。没有一个绝对真实的客观规律,只是看我们从不同的地方做选择。
举个例子,问大家一个问题:日心学说和地心学说哪个正确?哥白尼提出了日心学说,但是在以前的严肃科学里面也会提到地心学说。这两个没有哪个是错的,只是你的观测点不一样。
所以,我们经常在讨论认知的时候对不上,只是因为我们的出发点不一样,如果我们站在地球上看这个世界,你用地心学说的运动理论更容易解释,只是更难以解释天体。我们把宇宙飞船发射到太阳系时,我们更愿意用日心学说做规律计算。
这会使得我们今天研究规律时想强调一件事:一定要知道,没有一个绝对对错的规律,只是我们从哪个视角去看它。
另外还有一个大的问题,就是我们去看这些规律时会简化,我们每说一句话,就会对这样的一个客观世界做一层抽象,这个抽象就会有偏离。
就像我们经常想研究地球一样,我们做一个地图,我们知道地面是三维的,我们只要想用二维研究它时,就可能简化了部分特征。所以,如果以亚洲、欧洲为中心,到北极、南极、格陵兰岛的时就会变得特别大,就会失真。
我们看客观规律时,一旦简化了它,就背离了它原本的内容,在时代变迁时,原有的知识认知,在那个新的事情上就会产生巨大偏差。
这种情况同样发生在我们研究波粒二象性上,我们今天从一个角度看是一个光波,从另一个角度看是一个粒子,本身它是全息的内容,是更复杂的。就像我刚才画了一张图在这后面,这个物体,一个投影上看到是一个球,另一个投影上看到的就是一个方块。我们今天讨论各种认知时都会有这样的局限性,从这种局限性里面,我们可以看出来,当我们以不同观点看时,经常会对不到一块。大家会讨论渠道重要,还是内容重要,其实不同领域里它都重要,只是在不同行业、不同细节里最后呈现出不同的规律来,但是本质上是都存在的。
时代变化也会让规律发生迁移,以前的门户时代规律、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规律在今天可能都会变化,我们曾经有流量信仰,但是今天我们开始走向数据信仰。
我看到自己的工作中有大量以前形成的认知现在不对了,比如说以前大家习惯的流量信仰是做智能音箱,今天还有很多互联网公司在做音箱,这是流量信仰带来的方式,让交互更简单,提供一个入口。今天可能会变成数据信仰,我们利用数据驱动场景,去获得智能。我和张鹏讨论时说未来的下一代智能硬件一定不是音箱,应该是智能眼镜。
今天会有很多困惑,在主观和客观中间,我们一旦相信以前既有的规律,今天就可能会影响到我们,我们要开始建立起主观的认知。
这个是一个很大的题目,因为我第一次来做这种分享,更想开拓一个新的理解。在今天的演讲里大家可以看到,什么地方是在讲客观的,我们知道客观认知是有偏差,另外我们会强调,我们需要有主观的见解,去改变这个世界。所以在真正做创新的时候,我们既需要尊重主客观世界,但是我们真的很小心,我们最终是不能够达成一致的。如果我们所有的讨论,都是能够想到一块去,我们就陷入到客观世界里面了。你一定要有你自己的主张,甚至在别人不认可你的时候,这个时候你才能做到真正的创新推动。在搜狗客观的世界里,我们讲的是 AI、数据,刚刚也讲到了自然交互和知识计算,这已经是从客观的技术里面,通过感知、认知,延伸到我们自己的一些主观见解。
搜狗最后,我们往下一个主观的主张,是在人工智能中,我们想做的方向叫分身。我们想用机器帮助人去扩大人的能力,特别是行业的能力,而不是简单去做(人的)助理,这是我们对未来人工智能和用户之间(关系)的思考。所以我们会做合成主播、随访的分身、客服的分身,这变成一个主观的观点。
我今天也在想,我不是让大家都接受这件事儿,如果都接受了,这就变成了一件客观的事情了,我只能带领一小搓人,我们一些员工,在这里面很孤独的去做一些创新,如果做到了,那就对客观做到了一个改变。这是我今天给大家分享的,主观客观之间我自己的一些心得,最后给大家看一下这个分身的系统,今天和新华社合作已经正式上岗,用机器取代人,这是分身理念第一个使用阵地。
这是我的主观主张,我认为未来机器会通过对人的学习,在各个行业中,去取代一些重复性的劳动,我们去年发布 AI 合成主播的时候,全球 170 多家媒体做了报道,已经在媒体行业有了很大的振动。这能让主播人员不用每天上班的时候去化妆,摄像师、灯光一组人去录一条条视频,只要输入一段文字,合成他的嘴型、声音、表情,就能够上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