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产品能解决用户的痛点
“你怎么判断,你提供的产品功能能解决用户的痛点呢?是不是能满足用户的刚需呢?”
任何人都可以向产品经理提出这个问题,不管是在需求评审时还是仅仅给需求方提建议时,我也常常用这个问题来自省。文章开头我提到“刚需”和“痛点”——这两个词已经被滥用,产品经理的方案经常被需求方用“不够刚需”或“不够痛”来否决。
回想起今年年初的时候,我和一个合作方团队在讨论需求,他们团队提出要增加一个积分系统,目的是想通过积分来刺激用户多次打开APP,提高用户的多日留存率。结合合作方产品性质,我的判断是:如果要达到这个目的,积分并不一定是个好的方案。至少在他们的业务里面,积分解决不了用户的痛点,也解决不了合作伙伴团队的痛点。
我向合作方表达我对该方案的担忧,我还没说完话,就被合作方打断道——
“你凭什么觉得积分不是痛点?”
说实话,我犹如被当头棒喝,顿时语噻。合作方已经聊嗨了,甚至接下来要给给用户提供积分兑换猫王收音机、QQ音乐会员等等,用这些奖励刺激用户天天来领积分,给用户营造一种不来领取积分就很亏的感觉。
这样去设计产品明显就偏离了产品的核心,一般来讲,我们把“痛点”聊清楚,就相当于是把“刚需”解释清楚了。
接下来,我会分三个维度来和你聊聊,日常工作中,我是如何判断产品是不是用户的刚需、是不是真的解决了用户的痛点。
1、定义痛点
我理解用户的痛点——就是那种不被解决就直接影响到生活质量,或者是工作质量的问题。拿我的亲身经历来给你举个例子,2018年以前我是在用苹果手机,骚扰电话是我最头痛的事情,我没办法提前分辨哪些陌生的呼入是快递、是合作方或者是骚扰电话,每天十多个电话的这个样子。如果我正在开会或者是在聚精会神的做一个产品方案,这个骚扰电话直接就把我打断了。
后来,下载了腾讯手机管家,手机管家的问题是它当时的数据量小,新注册的那种骚扰电话没办法分辨,依然是个大问题,直到2018年我换用了某产商的安卓手机,完美解决了骚扰电话的问题。
首先,呼入的电话会被其他的用户标记,如果是骚扰电话则已经很明了,其次是我自己还可以补充标记骚扰电话,这种群策群力的产品方案真的很赞,类似维基百科,全世界的知识拥有者来维护和完善一个产品,体验肯定不会差到哪里去。
看看左边的这张图的秀儿,被标的明明白白的,这样我就可以不需要接很多的电话,在加上移动公司有一个叫机灵的公众号,关注并一番操作后能够屏蔽掉很多骚扰电话。而第二张图是我接过的电话,我可以标记该电话号码的类型,也能帮助别的用户识别骚扰电话。
但,你可能心底也有疑问了,如果我正在做的产品对用户没那么痛呢?又如果我现在的的团队服务能力组成只适合做这个定好的方向呢?
so——继续看!
2、场景的力量
我们如果做的产品对用户没那么痛,那么可以去换个场景看看。
我记得好几年以前支付宝有一个产品叫“到位”,宣传视频有一个里面的人描述一个场景是——如果你上厕所忘记带纸了,搜附近的人帮忙送,还有送钥匙啊、送硬币啦等等,我不是黑支付宝,只不过是想通过这个产品来学习借鉴下。
上厕所忘记带纸了,这个够痛吗?痛!影响生活质量了吗?没!
显然这个场景是不成立的,第一次紧急上厕所不带纸,第二次还会不带?
我们举个很常见的例子来体会一下场景的力量,口渴了我们去超市或路边的小卖部买水,2元的矿泉水还有点甜,这瓶矿泉水在这个场景里直值2元。夏日炎炎的中午,你走在路边发现小卖部把2元的矿泉水给冻好了,只需要3元,就能提高用户的购买率。在一望无际的沙漠里,小卖部这个时候矿泉水只需要1000元,你买吗?
看,这是场景的力量。
换个场景有更多的肯能把产品做成功的案例我想讲slack,这是一个团队协作的办公软件,你可以去下来体验一下,可以比喻为桌面版的钉钉或飞书,功能是基本类似的。该软件是一个游戏公司里面的及时通信工具,后来这个公司游戏好像没做成功,倒是slack却成了独角兽产品,目前其母公司已上市,据说市值已经逼近30亿美金。
3、高频使用
若我们设计的产品交付到用户的手里后,用户是高频使用的,那该产品就可以理解为满足了用户的刚需了。但不能一概而论,身份证一辈子也办不了几次,它仍然是刚需,所以还是要具体看产品的性质。
常规来讲,被高频使用的产品肯定是好过使用低频的产品,和用户接触次数越多,用户的忠诚度和付费意愿越高,所以我判断一个产品对用户来讲是否刚需的参考依据之一也是看使用频次。
总结起来,判断一个产品是不是刚需、是不是能解决用户的痛点,首先看使用产品后能否提高用户的生活或工作质量,其次看在某一个场景里产品能否成立,最后看使用频次。
以上就是“如何判断产品能解决用户的痛点”的内容了,如果你还想了解其他相关内容,可以来 产品壹佰 官方网站。
任何人都可以向产品经理提出这个问题,不管是在需求评审时还是仅仅给需求方提建议时,我也常常用这个问题来自省。文章开头我提到“刚需”和“痛点”——这两个词已经被滥用,产品经理的方案经常被需求方用“不够刚需”或“不够痛”来否决。
回想起今年年初的时候,我和一个合作方团队在讨论需求,他们团队提出要增加一个积分系统,目的是想通过积分来刺激用户多次打开APP,提高用户的多日留存率。结合合作方产品性质,我的判断是:如果要达到这个目的,积分并不一定是个好的方案。至少在他们的业务里面,积分解决不了用户的痛点,也解决不了合作伙伴团队的痛点。
我向合作方表达我对该方案的担忧,我还没说完话,就被合作方打断道——
“你凭什么觉得积分不是痛点?”
说实话,我犹如被当头棒喝,顿时语噻。合作方已经聊嗨了,甚至接下来要给给用户提供积分兑换猫王收音机、QQ音乐会员等等,用这些奖励刺激用户天天来领积分,给用户营造一种不来领取积分就很亏的感觉。
这样去设计产品明显就偏离了产品的核心,一般来讲,我们把“痛点”聊清楚,就相当于是把“刚需”解释清楚了。
接下来,我会分三个维度来和你聊聊,日常工作中,我是如何判断产品是不是用户的刚需、是不是真的解决了用户的痛点。
1、定义痛点
我理解用户的痛点——就是那种不被解决就直接影响到生活质量,或者是工作质量的问题。拿我的亲身经历来给你举个例子,2018年以前我是在用苹果手机,骚扰电话是我最头痛的事情,我没办法提前分辨哪些陌生的呼入是快递、是合作方或者是骚扰电话,每天十多个电话的这个样子。如果我正在开会或者是在聚精会神的做一个产品方案,这个骚扰电话直接就把我打断了。
后来,下载了腾讯手机管家,手机管家的问题是它当时的数据量小,新注册的那种骚扰电话没办法分辨,依然是个大问题,直到2018年我换用了某产商的安卓手机,完美解决了骚扰电话的问题。
首先,呼入的电话会被其他的用户标记,如果是骚扰电话则已经很明了,其次是我自己还可以补充标记骚扰电话,这种群策群力的产品方案真的很赞,类似维基百科,全世界的知识拥有者来维护和完善一个产品,体验肯定不会差到哪里去。
安卓手机电话管理截图
看看左边的这张图的秀儿,被标的明明白白的,这样我就可以不需要接很多的电话,在加上移动公司有一个叫机灵的公众号,关注并一番操作后能够屏蔽掉很多骚扰电话。而第二张图是我接过的电话,我可以标记该电话号码的类型,也能帮助别的用户识别骚扰电话。
但,你可能心底也有疑问了,如果我正在做的产品对用户没那么痛呢?又如果我现在的的团队服务能力组成只适合做这个定好的方向呢?
so——继续看!
2、场景的力量
我们如果做的产品对用户没那么痛,那么可以去换个场景看看。
我记得好几年以前支付宝有一个产品叫“到位”,宣传视频有一个里面的人描述一个场景是——如果你上厕所忘记带纸了,搜附近的人帮忙送,还有送钥匙啊、送硬币啦等等,我不是黑支付宝,只不过是想通过这个产品来学习借鉴下。
上厕所忘记带纸了,这个够痛吗?痛!影响生活质量了吗?没!
显然这个场景是不成立的,第一次紧急上厕所不带纸,第二次还会不带?
我们举个很常见的例子来体会一下场景的力量,口渴了我们去超市或路边的小卖部买水,2元的矿泉水还有点甜,这瓶矿泉水在这个场景里直值2元。夏日炎炎的中午,你走在路边发现小卖部把2元的矿泉水给冻好了,只需要3元,就能提高用户的购买率。在一望无际的沙漠里,小卖部这个时候矿泉水只需要1000元,你买吗?
看,这是场景的力量。
换个场景有更多的肯能把产品做成功的案例我想讲slack,这是一个团队协作的办公软件,你可以去下来体验一下,可以比喻为桌面版的钉钉或飞书,功能是基本类似的。该软件是一个游戏公司里面的及时通信工具,后来这个公司游戏好像没做成功,倒是slack却成了独角兽产品,目前其母公司已上市,据说市值已经逼近30亿美金。
slack官网截图
3、高频使用
若我们设计的产品交付到用户的手里后,用户是高频使用的,那该产品就可以理解为满足了用户的刚需了。但不能一概而论,身份证一辈子也办不了几次,它仍然是刚需,所以还是要具体看产品的性质。
常规来讲,被高频使用的产品肯定是好过使用低频的产品,和用户接触次数越多,用户的忠诚度和付费意愿越高,所以我判断一个产品对用户来讲是否刚需的参考依据之一也是看使用频次。
总结起来,判断一个产品是不是刚需、是不是能解决用户的痛点,首先看使用产品后能否提高用户的生活或工作质量,其次看在某一个场景里产品能否成立,最后看使用频次。
以上就是“如何判断产品能解决用户的痛点”的内容了,如果你还想了解其他相关内容,可以来 产品壹佰 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