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订餐平台“饿了么”又融2500万美元,除了烧钱还有啥?

比特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动见】在线订餐平台“饿了么”又融2500万美元,除了烧钱还有啥?

今天(11月27日),在线订餐外卖平台“饿了么”宣布已完成2500万美元C轮融资,领投方为红杉资本,金沙江(A轮投资方)、经纬创投(B轮投资方)继续跟投。本轮投资中“饿了么”估值接近1亿美元,而得到的投资将被用于研发和业务扩张。
 
从个人的角度来说,由于每天回家较晚,和外卖平台打交道成了常事,几个常用的APP都用过,总结个人订餐习惯有二:①能用手机订就不开电脑;②送得快第一,味道第二。外卖平台上的某一家菜难吃,下次可能会在这个平台上换一家。但如果外卖送得慢,这个平台就会面临被卸载的厄运。当然,这是个题外话了,但外卖平台确实已经渗透到某几类人(学生、上班族)的日常生活中。
 
抢市场和技术研发都重要
 
今年5月的时候,虎嗅曾发表过一篇文章《从“饿了么”谈O2O扩张的冲动就是魔鬼》。当时虎嗅作者为饿了么、美餐网以及开吃吧三家平台型外卖网站算过一笔账,指出这三家O2O订餐网都不同程度的犯了扩张速度太快的错误。特别是饿了么,按照它“针对月流水超过一定金额商家抽取固定服务费”的盈利方式(但其实饿了么还有其他的盈利模式,这个后面再说),作者估计“饿了么”在一个运营得最好营收最好的小半径上(比如学校集中的上海交大附近或宇宙中心五道口),每月依然要亏损将近3万元,而且这还是保守算法。所以即便在2012年时“饿了么”的年交易额已经达到6亿元,亏损依旧是没跑儿的事儿。
 
想要继续发展和抢市场就必须要烧钱,而现在饿了么拿到了C轮2500万美元融资,算是给后续发展打了剂强心针,而发展指得不仅是花钱抢市场,还有技术研发。科技博客网站36氪近期采访了“饿了么”团队,其中有一些值得分享的信息:
 
首先、这个团队的盈利模式将会继续转变。据“饿了么”CEO张旭豪介绍,未来“饿了么”将不再对(达到一定订单数量的)餐厅收取每年固定5000至6000的服务费用,而是提供免费服务,降低商家进入门槛。
 
其次、“饿了么”上面的商家不止能够以短信形式接收订单,“饿了么”团队为商家做了 CRM 系统,可以接收、管理并打印订单数据、自助更新菜单、做自主营销。目前有接近20%的商家在使用这套系统,技术的进步使商家的效率提升。而未来的免费计划也是有意改进、推广“饿了么”自制的这套CRM系统,以提高商户粘度。
 
在线订餐平台的要务——如何取代那根电话线
 
怎么烧钱抢市场,如何取代商户、用户间那根电话线是在线订餐平台最该重视的两个问题,这其中抢市场是第一步、取代电话线是第二步,而现在许多在线订餐平台已经进入到第二步了。做平台最怕的就是买方和卖方哪边也留不住,对于在线订餐平台来说,不是只靠价格竞争方式,而是通过技术让商户提高效率、甚至用提供数据分析来提高收益的做法吸引商户,应该会逐渐成为一种趋势。
 
福布斯中文网曾经发表过一篇讲述“饿了么”发展轨迹的文章。从最开始的中介模式——从餐馆取餐,然后由“饿了么”配送给客户,一周结算一次(后来由于这种模式不适合创业型公司);到后来的平台型模式,“饿了么”的盈利模式也一直在调整。归纳起来,当“饿了么”转入平台,不再提供配送后,他们在商业方面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抽取一定数额佣金(交易额的8%),但这一模式很快在同类产品的价格竞争中被放弃了。
 
第二阶段:放弃佣金,改为收取管理费+竞价排名模式。当商家通过“饿了么”每月订单额到达一定数值后,“饿了么”会向该商户抽取固定的管理费。这一模式确实帮助“饿了么”在争取商家资源时得到不少主动权,但固定费用也让他们的盈利模式受到质疑。
 
第三阶段:免费模式。按照“饿了么”的说法,明年提供服务的城市将从现有的12个城市扩充至14个。大规模的、免费的铺开,烧钱难免。但是考虑到更多的用户让广告和竞价排名等服务有更多余地,再加上自家CRM系统收集到的各项数据让用户迁移成本提高,C轮又融资不少,“饿了么”平台继续扩大应该是比“萎缩”更为现实的情况。
 
虽然咨询了一圈身边人,也有不少因为“饿了么”餐速度慢、口味不佳,对消费者激励模式单调对其有所不满,但2500万美金的投资明确了资本市场的看好。据称,“饿了么”表示将来不排除跟微信这样的大型第三方平台合作、向第三方的应用开发者开放 API 这些可能性。对于已经获取一部分市场的“饿了么”们来说,在线外卖订餐平台来应该以何种模式“打败那根电话线”,已经日趋明显。

本文被转载1次

首发媒体 比特网 | 转发媒体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