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复苏的演讲

比特网  •  扫码分享

互联网时代,复苏的演讲

 

我本来以为,演讲这屠龙之技,在中国这样的国度,将注定没有前途,但没想到,随着互联网新时代的到来,它又将复苏了。

 
 
那晚去上海参加一个本地土豪组织的新品发布活动,先是发布演示,然后是跟老板小范围聊天,结束后已经到了十一点,一起下电梯,途中遇到个女记者,恭维说:”X总,你们这次活动让我对你们的印象大为改观啊,非常非常之Fashion……”
 
X总有些尴尬的微笑点头,大概,这又触动他草根、土豪出身的传统企业背景,没办法,现在的传统企业,不向互联网精英学习,不向互联网跨界,看起来简直就没有活路。
 
其实我很理解女记者的恭维,她一定是真心的。因为连我也没想到,X总的舞台表现能这么好……以至,确实改变了对企业的某些印象。
 
没办法,这就是互联网新时代所要的,企业领导的公众“范儿”已经越来越影响到公众对企业形象的评价。但无奈的是,在企业圈里,还是有太多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现在很多企业已经领悟到宣传语炒作的重要性,新品发布越来越有“苹果范儿”,大屏幕、精美的PPT,黑色套头衫,levis牛仔裤,NB992的运动鞋,无线耳麦……但这只是形似,要在聚会灯下科学有效的忽悠人,即是门学问,也需要苦练。
 
记得上个月某刚融得巨资的科技新贵青年,在北京最高档的酒店里开了场规模庞大的发布会,一切都很高大上,包括衬衣、PPT、大屏幕、礼仪小姐、举着荧光板的粉丝以及门口的安检仪,但一上台就坏了事儿,他太紧张,以至于好几次忘了词儿……太违和了。
 
多下点功夫吧,都知道连比尔盖茨没事都反复看乔布斯的演讲视频,然后咬着牙恨恨的说:这小子真他妈是个营销天才……但你是否知道,以乔帮主天纵之才每次苹果大会之前都要练习3天,300次,每次都修正细节吗?
 
正面典型:雷军雷布斯?
 
我本来以为,演讲此物,在中国这样的国度,将注定没有前途,但没想到,随着互联网新时代的到来,它又将复苏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曾经有一段时间,演讲和听演讲是校园里最热门的事情之一。那时候,一本叫《演讲与口才》的杂志超级流行,我现在已经基本上忘了它上面都写的是什么东西,但回想起来还是觉得很厉害。资料称,1988年的顶峰时期,它的月发行量是113万册。
 
八十年代的青年们为什么热爱演讲?现在想起来都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因为演讲这门蛊惑人心的奇技淫巧,只有在西方式民主制度下才有含金量,好的演讲与口才甚至能帮你拿到政权,比如党内竞选时奥巴马胜了希拉里,我就觉得是因为他口才好,往前还有肯尼迪对尼克松。但在中国有什么用呢?你又不能拿它换钱——还不如学书评书呢。
 
话说正题,演讲在80年代校园的火爆可能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当时的校园活动比较单调,演讲是仅有的几项重要赛事之一,演讲拿了奖就是荣誉,对档案有利;二是在八十年代,演讲确实是有用的东西,且不细说80年代初由于选举法修改引发大学生参选人大代表的热潮中体现了演讲的重要性,校园中的民主活动也因为选举法的修改而蓬勃发展,许多大学都开始尝试改革学生会选举制度,民主选举学生会干部,像北大、清华等,都有过声势浩大的学生会主席选举,在这一过程中,演讲当然是必不可少。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从九十年代初开始,学生会重新回归封闭的官僚化状态。什么是官僚化状态,特征之一就是不需要演讲与口才。
 
演讲与口才的本质说穿了是忽悠听众,但在表面上其态度至少是认真的、讨好的。而官僚有权力做后盾,是不需要讨好听众的,他们只需要拿着讲稿、喝着茶水、讲着官话,坐等听众掌声就好了。
 
 
演讲这项技能在青年中基本“死亡”后,曾有过短暂的复苏,就是九十年代中期传销火遍大江南北那段时间。
 
直到今天,披着商务演讲的外衣,搭着社交网络,重新回到鲜活的生活中。
 
尽管我一直以为,把演讲这门屠龙之技用在赚钱上是对演讲的侮辱,但不管它打着什么幌子,总归是回到了民间。
 
可喜可贺。
 
 
写了这么一大堆对演讲的推崇,其实作者本人最不擅长的就是演讲,属于演讲恐惧症患者。
 
1974年11月,《伦敦时报》曾经对读者做了一个调查,问他们心中最大的恐惧是什么?答案:第一名是演讲,第二名才是死亡。
 
于心有戚戚焉。

本文被转载1次

首发媒体 比特网 | 转发媒体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