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惠”,大众点评上市前的最后一个故事?

咕噜网  •  扫码分享

【咕噜网报道】 最近一段时间,大众点评开始力推其“闪惠”概念,以及由此带来的各种利好业绩。但是说实话,小西这回是彻底的乱了,因为实在想不清楚为何点评会把这样一个产品功能点拔高到“战略级产品”的高度。思来想去,特提出三点疑问,供与各位业内朋友商榷。

大众点评 闪惠

    第一,闪惠能撑得起点评上市的新故事吗?

首先,我们得确认一点,“闪惠”是不是一个单独产品;然后我们才有必要讨论“闪惠”是不是一个“战略级产品”。那么结论很简单,“闪惠”只是一个产品功能点,并非一个独立的产品,更谈不上什么“战略级产品”。

从使用流程看,用户在商家消费完毕后用闪惠买单,先通过手机点评进入买单页面,输入消费金额后,系统会自动按照当下的优惠措施计算出实际应付金额,通过微信支付宝付款完毕后,商家要求笔者再返回“我的订单”,抄下订单号之后,才完成了消费过程。

这种玩法并没有什么革命性的大变化,对于用户而言,闪惠只是改变了消费的步骤流程,但并没减少消费步骤。用户是选择“闪惠”、还是团购,最终还是会看促销的力度。两者之间并无本质区别,最大的区别还是在于促销补贴用在哪边。

从竞对层面来看,类似的支付立减,其实也并非点评“闪惠”的独门绝技。跟这个非常类似的美团优惠支付,据说接入商家已经达到20万家。

众所周知,团购发展至今,其在商业层面的含义早已超出“团购”字面意义。从最初的“因为组团购买所以便宜”,到现在,“便宜”是必然,是否真“团购”已经没有人在意。

无论美团、百度糯米,还是大众点评,都已经完成了借“团购”积攒用户和流量的原始积累时期,在这几个平台之上,用户查看商户评价和评分,查找相关促销项目,然后支付、消费的基本动作已经成型。

这种情况下,像“闪惠”这种玩法顶多算是一个客户端新版本中的新推功能点,它本身即是附着在团购产品之中,自然也很难撑得起要颠覆团购的重任。

非但如此,点评这种人为的“拔高”,还很可能导致运营层面的动作变形。因为公司从顶层设计上,认定“闪惠”要承担起更大的功用,自然会在KPI等方面下达足够量级的要求。这种情况,是典型的用高层诉求强奸用户的真正需求。结果很简单,正如一些网帖中的截图一样,一些非常离谱的刷单现象出现了。

由此可见,“闪惠”很难撑得起点评上市的新故事。原因很简单,如果说第二次转型广告模式是方向不对的话,那么“闪惠”则是量级不够。

 第二,大众点评的核心战略为何一变再变?

对点评而言,如果按目前这种传播的定调来看,“闪惠”应该算是其第三次大转型了。

其中,第一次转型是从固守信息内容,宣布切入团购交易;第二次是2014年在交易模式之外,突然杀了个回马枪,调头猛推精准广告模式;第三次就是2015年这次提出的“闪惠”。

这三次转型,点评每次都不容易。

 第一次转型团购交易模式,纯属大势所趋,不得不改。 在转型之前,点评曾表示不会进入团购市场,但团购市场后来的发展一日千里,点评被潮流裹挟,虽然已经失去先机,但不得不硬着头皮跟进团购业务。

    第二次转型广告模式,很多人都看不明白。 小西与朋友分享时,大都推测认为,彼时团购市场大局已定,美团霸业已成,点评深感总是跟着美团屁股后面讲团购的故事,基本永无出头之日,于是才决定出此策略。但关键是,广告再精准也已经是一条老路,点评好不容易从内容交流走到团购交易,已经打通了闭环,为何又要有走回去呢?岂非开历史的倒车嘛。

至于第三次转型,也即本次力推闪惠,同样很多人也觉得看不清楚 。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很可能是点评在经过近一年的体会之后,发现广告模式效果有限,于是才又改弦更张,重新回归到交易模式这条路线上来。

当然,此次转型如何,我们目前还不好马上下判断。但有一点,小西是觉得必须要说的,就是大众点评作为创立一家十多年的公司,近几年里,核心战略是否变得太快、太频繁、太过于轻率了?

众所周知,战略对一家公司的发展影响至大、至深。他相当于一根指挥棒,所指的方向就是公司上下为之努力的方向。

拿开车做对比的话,据说美国人开车一般不变线,因为变线自有其危险性,所谓“Changealinechangealife(变一次线可能会改变你的一生)”。其实,公司何尝不是如此?

大众点评在其核心战略上一变再变,其实每次宣贯重整,都会将全公司带上一个极具风险的位置。从高层到基层,宣贯走形、执行不力,各种坑都可能遇上;而最累的也莫过于中基层员工,不停被洗脑,洗好洗不好不说,往往就在这种调整中疲于奔命,失去方向。

说到底,希望这次转型之后,大众点评能够不要再变了。再变一回,投资人受得了,员工受不了。

    第三,怎么玩才是“去团购化”的正确姿势?

小西最近一直在跟朋友们聊这个话题,现在做一个小归纳,简单说就是八个字——平台生态与商户赋权。

Groupon创立以来,其实团购一直在进化,尤其在中国地区,这种进化非常剧烈而迅速。时至今日,依然还有很大的进化空间。这一点上他与其他电商、其他商业模式一样。

比如早期曾广被诟病的消费峰值问题。说白了,这个问题是中国电商的通病。从阿里巴巴的双11开始,电商一直热衷于短时间冲量。这种玩法其实违背了正常的经济发展规律,也不是线下商户经营的常态。短时间拉动的消费峰值利用了消费者的冲动消费心理,但给商户的运营带来了非常大的麻烦。因为平台导流,流量来了就完了,但商户还要一个个的消化这些流量。但现在,这已经不再一个大问题了。

接下来的方向在哪里?在此简单说两条。

    其一是平台生态。

此前小西已经在一篇文章里专门说过了,现在无论BAT还是美团小米等公司,都在做涵养生态的工作。

这些公司之所以提出做生态,一部分原因是这些公司已经达成或者初步达成了“平台”的量级,他们有这个能力基于自有平台做进一步的精耕细作;另一部分原因则是团购的升级版“O2O”中涵盖的业态过于繁杂,让任何一家公司都觉得难以全部搞定。

回顾过去一年,整个O2O领域不断涌现的创业公司几乎多如牛毛,好像任何一家公司都可能针对一个细分品类、一个创新服务环节获得融资,这也让这些“平台”级别的企业在开拓新的市场时,很可能会基于效率考虑会采用一些更为灵活的手段。

尤其是对于那些长尾市场、低频需求,在那些更复杂的交易履约环节中,平台企业可以通过分享出自己的资源、资本,以换得整个市场的快速发展。

    其二是商户赋权。

商户赋权看起来有点高大上,其实很简单,就是给予商户更多的自主权。平台企业要在自己的入口级产品中,为商户合作伙伴设定更多的自动化操作功能,比如让商户实现自主定价、自助营销等等。

说白了,当互联网商业模式在进化时,传统商户也在进化。经过几年的发展,知道了团购的好处,也在慢慢学会了自助营销的技巧。等琢磨的足够多了,商户们就想对价格、时段、用户等数据有更多的掌控权。只是在此之前,商户不懂,平台产品功能的优先级也不在这里。但现在时移世易,商户和产品都要与时俱进,看清楚哪些是自己最想掌握的东西,哪些可以战略性的放弃。

再具体一点说, 未来的“去团购化”方向,从商业层面上看,是“平台生态+商户赋权”;在产品层面上看,就是“产品引流+功能自助”。

展望未来,所有有志于成为O2O平台的公司,除了要在平台生态上有全盘规划之外,更需要在功能自助这个层面,能够给商户提供类似一揽子的解决方案。所谓“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在这里明确的体现为“平台的归平台,商户的归商户”。

来自:慧聪网

cnguluweixin

分享到: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