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一扫辨识图片,Viscovery的“创意引晴”

创业邦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导语:Viscovery从全球187件作品中脱颖而出,夺下2014GMIC大会创新大赛金奖。这家做移动端图像识别的台湾公司,究竟有何独特之处?

不久前引爆风潮的2014GMIC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上,来自台湾的移动端图像识别开发商 Viscovery(创意引晴)一举夺下G-StartUp 创新大赛金奖。这家公司究竟有何独特之处,能够从全球187件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最佳创新模式(Best Innovative Model)殊荣?

Viscovery主要为商家提供B2B的移动商务解决方案,通过专利的图像识别技术,为用户查询和购买商品提供一条新的途径——摄像头扫描。用户只需打开相关APP调用摄像头进行拍摄或扫描,系统便会自动上传图像进行分析和识别,从数据库中进行匹配后给出辨识结果,即商品的相关信息和评论,整个过程耗时不超过5秒。同时,可以根据商家需求在辨识结果内加入购买按键,令用户能够通过手机一扫商品直接下单。

目前,Viscovery的商业合作伙伴包括屈臣氏、安利、台湾中华电信,以及新加坡和日本的一些企业。还为台湾TAAZE读册生活网络书店,汉字艺术节等活动提供技术支持。

Nissen是一家日本的购物网站,旗下有同名杂志《Nissen》,他们会定期发放产品型录杂志来销售产品。Nissen正在与Viscovery进行合作洽谈,在APP内接入API。创业邦记者先行试用了一下,手机一扫便显示了杂志上的衣物信息,准确率接近100%,辨识结果十分迅速。

不同于在Web端和云端处理的图像识别,移动端的图像识别要考虑更多因素,对拍摄环境和图像质量也会有更高要求,摄像头的晃动、物体的反光、拍摄焦距等情况都会影响辨识结果的准确性。但Viscovery却认为解决这些问题是他们的强项。这种自信离不开团队成员的技术深耕,Viscovery创始人兼CEO黄俊杰介绍说,他们从2010年就已开始着手研究移动端的图像识别技术,2011年曾推出一款名为HuayuNavi的APP,用户随手拍下路边的招牌文字,进入应用进行中文辨识,就能获得简单的词汇学习和进一步的文化信息介绍,以此来帮助来华的外国友人学习中文。

随着技术的进步,无论是图像网格计算还是云端运算都有了更好的发展,Viscovery也基于新的架构做出一些新的尝试和突破。黄俊杰认为,Viscovery最特别的是系统的自我学习能力,在识别的商品数达到一定规模之后,辨识结果的精准度也会随之提高。但同样,假如Viscovery从来没有识别过新加坡、日本的商品,它在新加坡、日本的辨识成功率也会大大降低。“所以势必还是要做一个当地资料的截取和整理,这个对提升识别精准度是必要的。”

在商业模式上,Viscovery并没有遵循常规,按照加载量来收取API接口的授权使用费,而是选择计算商家每月在其服务器内上传的商品数量来按月收费。黄俊杰解释说,“我们更像是一个云服务商。假设商家有100个商品上传,那么一个月费用大概是30-50美金,其实非常便宜。”

目前Viscovery团队成员约20人,在新加坡、台湾均设有公司,总部位于新加坡,并在日本设有代理商。2013年,Viscovery获得来自Pinehurst Advisor的天使投资

接下来,黄俊杰计划开拓大陆和更多海外市场,“向图像资料库内喂入更多的数据”,以提高辨识的速度和精准性。未来,移动图像识别和搜索技术与购物、旅游导览、语言学习等领域的结合将为Viscovery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发展空间。

预计在6、7月,Viscovery针对C端的独立APP也将上线,并计划与电商购物网站串接。同时,黄俊杰表示已与Google Glass合作,成功开发配套Google Glass的影像搜索及识别技术后,将跨足穿戴式电子产品相关应用。

本文被转载1次

首发媒体 创业邦 | 转发媒体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