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通副总裁沈劲:智能硬件创新逻辑,爆发点在哪里?

创业邦  •  扫码分享

导语:高通副总裁沈劲发表了智能硬件创新逻辑的主题演讲,他认为手机确定了智能硬件的五大标准,以手机为中心创造了新一代的便携电子产品

9月25日,我邦特别课程——“创业邦公开课第1期-智能硬件”在北京繁星戏剧村诚意献映,玩转智能硬件突围之路 !我们特别邀请了数位智能硬件第一线的实战大咖:他们来自高通、京东、洛可可、买卖宝、PICOOC、极路由、 Broadlink……他们不仅了解行业,更对用户需求如数家珍,以上种种心塞,统统不是事儿!在公开课上,高通副总裁沈劲发表了智能硬件创新逻辑的主题演讲,他认为手机确定了智能硬件的五大标准,以手机为中心创造了新一代的便携电子产品,信息终端与人的距离迅速提高了体验的要求,手机硬件降低智能硬件的成本。

以下为现场演讲实录:

沈劲:刚才麦瑞介绍到移动互联网的创业平台,创业大赛作为一个平台,涌现出来的一些早期的公司,在九月初结束的移动互联网创业大赛,实际上我们是给出了三张支票,但是支票的额度和他们在大赛上的表现实际上不成正比,为什么?现在牛的公司他说不要钱,三家公司里边有一家公司那天晚上我们做了很多思想工作,最后勉强同意接受我们10万美金,另外两家公司一家是(七鑫易维),我们给它发了75万美金的支票,还有一家公司是叫做(网和),跟我们刘总Broadlink可能是一个竞争对手,多少有一点,它的第一个产品也是智能插座,第二个产品我也不小心就把它说成是创可贴,实际上叫(控可贴),大小就和创可贴差不多,但是它是贴在带红外遥控功能的家用电器上,通过我们的手机可以去操控。

刘总当时是飞碟产品,形状有点像小飞碟,三角形的,刘总这个产品在去年夏天特别热的时候卖得特别好,但是它可能要放在视线都能够看到这些家用电器的位置,用控可贴就没有这个死角问题了。

今天我的分享,实际上题目和主持人报的题目已经有些变动,因为她的题目我还讲不出来,我根据我自己准备的内容换了一下,希望这些内容让大家感觉到还是有所启发的。

第一,我想总结一下智能硬件的五个要素,一是时尚,今天的硬件和十年前的硬件一个最大的区别,我认为从消费者的眼光来看,最大的区别就是时尚,任何东西如果在时尚上面做得跟十年前一样,不管里边用的是我们高通的四核八核枭龙芯片,都不能被算做所谓的智能硬件。还好我们今天的嘉宾里边有洛可可谈设计的,这就反映了主持人在设计我们这场公开课的时候也非常注重我们设计这个环节。

二是连接。在选择连接这两个字的时候,我在想是连接还是计算,因为也有一些文章它说这是计算,所以里边要讲芯片,要讲操作系统。但是我自己虽然是来自于高通,但我觉得连接比计算更重要,因为有了连接就有了智能,如果说没有很强大的运算功能在我们的智能硬件上边没有关系,有了连接功能就可以连入到手机上,手机可以作为运算中心和数据的处理中心,也可以连到云上,云上有更多的数据,更多强劲的算法来提供这些智能。所以我认为连接就是智慧,智慧通过连接能够到达我们的硬件当中。

三是感知。本地确实要有一些能力,这个能力实际上就是我们说的感知这样的能力。如果说没有这个感知能力,实际上有很多的智能,我们说的智能硬件还是打了很多折扣,因为现在很多感知方面的元器件越来越普及,所以我们也发现很多的可穿戴硬件当中还有很多其他硬件当中感知的元器件使用越来越多。当然我们在智能家居,智能家庭方面也用到了很多感知的元器件,不管是感知空气还是感知一些动作,都是一种感知的范围。

四是操控。操控我认为非常重要,因为操控直接决定了体验,任何东西操控不好直接影响到体验的感受,所以今天我们在设计硬件的时候会发现很少大家会去用到十几年前的操控手段,比如说按钮、开关这些。我们想到的是用蓝牙,然后在手机上面进行操控,如果有了感知的元器件手抬就开,手落就关,换了另外一个模式,所以我认为操控性也是我们智能硬件里面五大元素里面很重要的元素。

五是规模。规模可能跟单体的硬件没啥关系,很多创业者跑到我们这融资的时候基本上他们少的就是规模,如果没有规模很难判断很多东西,比如说你很难说这个产品是成功的。比如说卖出去了5000台,10000台,5000台有可能送一送样品给我们投资人,给一些媒体,这个就去掉了几百台,再给一些渠道又是几百台,压在仓库几百台,他说我总共出货了5000台,我们经常听到是这样一个数字。这个数字说明什么呢?没有说明任何东西,不能够反映消费者对这个产品的认可,更不用说我们下面要来做这个产品的更新迭代了,第一个产品没做好我们发现很多创业者现在就想着第二个产品,第三个产品都往路由器去冲了,直接就冲到红海去了,所以我们认为规模实际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怎么想出这么五个所谓标准也好,五大元素也好呢,实际非常简单,我就是从手机这个角度来看的,因为手机为我们设定了这五大元素,所以这个标题实际上准确的或者是完整来读是手机确立了智能硬件的五大标准,如果说我把手机拿掉,你们把五个这样的元素放在任何的智能硬件上面,不管是便携式还是智能家居硬件上面,你们去衡量,如果说这里边五个少两个,我觉得这个产品它是有问题的。

实际上我们也不能说智能硬件到现在为止就是雷声大雨点小,好像没有成功先例,如果说我们举几个例子,我认为已经有很多做成规模的这些智能硬件。第一个我认为跟手机相关的我们称之为手机附件的这批市场已经非常大了,我想今天大家如果去看一下蓝牙耳机,或者是蓝牙音箱这个种类,再想一下十年前我们这类产品,你突然发现这类产品已经占据了市场非常大的份额,我不知道在座每个人在这个领域消费怎么样,我自己在这个领域里面买了不小1500,2000美金了,像蓝牙的音箱在家里有好几个,二级有跑步时候戴的,飞机上降噪的,也有其他的各种各样的有关这种方面的产品。

所以,我说实际上手机已经为便携音乐创造了一个非常大的市场,这个市场是非常成熟的,而且仍然有很大的创新的空间。有一家公司最后我们没有选为移动互联网创业大赛的前10名里边的一家,它也是搞一个蓝牙耳机,但是它这个耳机能够测你的心跳,因为我们的毛细血管在耳朵里还是比较表层化,非常容易测到一些心律的情况,而且非常准确,这样对于那些跑步的消费者不仅是可以听音乐,而且可以非常准确实时知道自己心律的情况。

像我这样,我有一天跑步发现我的心律到了170,我自己也吓一跳,这个能不能承受,看起来我可以承受这个,但是我太太说她从来没有突破140,每个人其实能够承受的心律高低还不一样。这个领域我认为已经非常成熟,市场非常大,但是仍然有创新的空间。

第二个是我们说的中国的Gopro,不止一家,有几家,这家公司到今天,我自己觉得也是可以让大家来总结它的发展规律,一开始我们看到它最早的产品用户体验方面和现在还是没办法比,今天已经非常好,它代表了一种生活的态度和方式,实际上任何能够在户外让别人能够看到你生活方式的智能硬件,我觉得在市场推广上就比宅在家里的我们说其他的智能硬件有先天的优势。像Gopro这样的产品戴在头上,穿在胸上,放在自行车上,大家都能看见,我们自己感觉也比较好,我们是属于Gopro说明我们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有一个朋友送了一个Gopro给我,在家里放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我觉得为什么要用这个Gopro真可惜了,在一年的时间里没有用。有一次我们出海在一个帆船里面,我们公司的CEO用自拍杆拍了一张照片,我把照片放在微博上面,照片非常漂亮,为了这一张照片花200美金也值。我说猜一猜这个照片怎么拍的,他说有无人机在空中,各种想象都有,实际上大家非常容易猜出来,自拍杆在照片中也有露出,所以Gopro不仅仅它的相机非常好,而且很多的这些附件现在在美国卖得都是非常火,就是我们说的自拍杆,穿在身上的背心,戴在头上的帽子等等。

我最喜欢的Gopro就是手机操控,因为你要到自拍杆上很长的时候,实际你是在手机上面看这个照相角度,然后你要拍的时候就按一下,摄像的时候你就可以在手机上面进行操控了。

刚才讲到如果是做成这种大家都能看到而且大家都非常想搞清楚,到底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产品的时候,这种智能硬件我觉得在做市场当中确实有它得天独厚的优势,就是我们说的风火轮,实际这个风火轮跟我们的手机关系也非常密切,它是可以通过说几去操控,而且手机记载很多你的滑行轨迹,甚至在手机上面还可以跟别的风火轮的朋友们进行比赛,比较数据等等。

实际上它两个轮子之间在做通讯的,只要一个脚滑起来以后,另外一个脚不会劈叉的,像我们这种年龄的人最怕就是一下子搞了非常滑稽的动作在大家面前,它是通过通讯让这两个轮子保持同步,同时它还有蓝牙跟手机进行传递各种信息。里边当然不用说的是电池,为什么后面非常鼓出来,这个电池,讲到规模的时候,它这个电池是和电动汽车用的电池是一种电池,这样就非常好,因为电动汽车的电池已经进行了规模的效应,任何东西如果说没有规模效应,如果用到那两个电池,供货方面以及成本方面可能都会有问题。

滑轮这个产品还很难说是已经成了规模或者是成功的产品,但是它们的表现还是不错的,融的钱比其他产品要多一些,Gopro我们觉得应该说是已经非常成熟的,不光是一个产品,而且是一个概念,而且是带动了很多的配件。

讲到这个信息终端,十几二十年前可能大家的信息终端就是我们的电视,这个场景就是我们和电视之间这个距离在3-5米,或者是更远一点,这是我们人和信息终端的距离。对于体验的要求肯定是有,但是如果说今天我们回想一下我们对电视的体验要求高不高,就比较低一点,你就讲它的遥控器,那个时候我记得我们家的遥控器上面有多少个键,七、八十个键,大家根本就不太注意到能不能操控,所以体验方面的要求应该是比较弱的。

后来,我们信息中心的电脑,和我们的距离缩短了,在1米之内,对于电脑我们的体验要求就高了一些。然后就是我们的手机,手机离人距离在几十公分,20公分或者是怎么样,讲手机的时候可能我是比较熟悉了,大家讲来讲去就是体验,我们曾经有一阵子也在外面宣传核的数量不重要,关键就是体验。

然后到我们今天的话题,也就是穿戴这种类型的智能硬件,和我们的距离是零了,距离零的时候,这个体验的要求是直线上升,因为这个胶片的缘故我也只能这样放,如果胶片很大我可能把这个穿戴一直放到房顶上去,因为它贴着我的眼睛,戴在我的手上的时候,这个体验要求哪里差一点大家就会不接受,刚才麦瑞说的很多穿戴三个月以后可能就不戴了,我们投资最新的一个产品,说有一些人就开始抱怨了,要求退货了,说皮肤有感染,它就召回这样的产品。

所以我觉得给我们在座的创业者有关体验上的要求是直线上升,随着这个信息终端和人的距离缩短,我们的体验要求直线上升,所以我这个图片希望大家一定要重视体验,而且要充分认识到做这个体验的难度,如果你把它做成像手机一样的产品不够,不用说做成像电脑一样的产品了,肯定是会被消费者拒绝。

讲到产业链的问题,其实大家接触硬件我觉得特别是以前没有接触到产业链那些做软件的创业者们,第一个槛,第一个难点就是这个产业链怎么回事,不像我们做一个APP,做一个软件,搞几个人大家在一个宿舍里面就行了,也不用往外跑了,也不用知道太多,很多东西网上都有的。你要去处理一些元器件,不是说网上没有这个信息,但是这个产业链确实非常复杂,你在网上看到的元器件并不代表它就可以给你提供货,它能够提供货并不代表下一次非常紧俏的时候它还能持续供货,所以我们手机里面一直会碰到这些问题,一下子供货就供不上,你那么多几百个手机的元器件里面只要有一个元器件供不上,这个手机就晾在那了。

还有一个是成本问题,你用的这个元器件如果说没有其他的规模效应这个产业来帮你降成本,你是可以拿到货,但是成本非常高。所以,我们这边讲加速器和陀螺仪的例子,因为我们投了(英文),我们在这里深有感受,这个东西以前也有使用,是在导弹上面使用的,后来在相机防抖和我们手机上面开始使用了,因为手机量那么大,中国每年生产出来的手机达到5个亿,一旦在这个上面使用,这个成本马上就急剧下来了。因为是手机,还有一些相机用到了加速器和三位陀螺仪这样的元器件,现在我们做穿戴上面就能够做得比较便宜。

所以,我们在产业链考虑的时候,我们在供应链管理方面,我自己给大家的第一个建议就是先靠拢一下手机这个产业,现在应该说这条非常容易做了,但在几年前好像这一条很多人不理解,要做硬件的时候我们不说今天是谁,有一家公司我们说我们可以给你介绍一些做硬件的厂商,他们觉得他们自己能够选,一选他们就选到做电脑的这一类了,因为那个时候做电脑有几个名字还是挺响亮的,选了这些公司帮助他们做硬件,实际就出了一些问题。

后来我们跟他讲我说这个实际上是非常简单的一个道理,手机的竞争激烈的程度应该是最高的,而手机里边的高科技含量也是最高的,你想想本来是一个电脑那么大的东西,你要把它浓缩在手机这么小的里边,所以对每个元器件的要求都是非常高的,但是又因为它的规模效应,它的成本被压得很低了,所以你要找合作伙伴,肯定是要找这些做手机ODM,或者我们要招人在手机行业混过的,或者招一个管理我们的供应链肯定找一个在手机行业混过的一些工程师是比较合适的。

今天我觉得这个道理是比较容易跟大家说清楚,因为其实这方面中国也培养了很多人,而且我们做过很多智能硬件,确实跟手机就是密切相关的,或者我们有的时候在打比喻,智能汽车就是大手机,我们说智能家庭是不是一个更大的手机,也可以这么去想象,但是把智能汽车想象成大手机,一下子脑子就清晰了很多,确实是这样,无非把它的连接功能不需要一定要挤在几厘米这样一个方块里边了,在汽车里面有一个点可以做连接,在某一个点可以设计你的显示屏,把手,汽车钥匙链很多地方可以去操控,很多地方还可以去声控,看成一个大手机,想象成生活在一个大手机里面的用户,所以我们说手机产业链降低了智能硬件的成本。

因为距离的缩短体验要求升高了,因为我们产业链和手机一些产业的共享,成本降低了。本来我们下面的一个环节是请小米的洪峰来讲一讲,我准备了一些内容,当着他的面我还可以讲得比较直白一点,可能你们给我的打分分数还可以上去一点,现在他没来,我也不能背后说什么,你们传出去他以为我背后说他什么东西,今天还是有点意思的,刘总在,KK也来,大家也知道两个人在网上有一些对话的。

今天我们不说是谁,巨头也不是小米一家,还有360,百度等等,我觉得每一个创业者做智能硬件的时候都在想这个问题,怎么办呢,确实非常厉害,高通也是小米的投资人之一,在业务上面我们为小米提供了很多的芯片,所以他们是我们最重要的客户之一。

大家在想我跟巨头怎么竞争,我们不要怕我们还是要跟它争一争,我们相信创业者的力量,很多公司三年前或者我们说马云十几年前它就是一个像我们今天这样规模的公司,创业大家比快,一定要比谁做得快,我认为比快没有出路。我们说比价格,我要铺开,如果融资比较顺利,我们就低于成本价不赚钱我们去铺,我们去抢占市场,比价格。比价格我觉得可能大家已经觉得有点绝望了,咱们小米的手环已经出来了,手环一出来79,折算成美金是13美金,我给我们美国(飞贝),在手环方面应该说销量还是收入肯定是最高的一家,我当时买(飞贝)的时候还是前一代产品,149美金,小米手环比它还多了一个功能,手机ID的功能,我说怎么办呢,你们怎么竞争呢?一个是13美金,一个是149美金,所以我说比价格我认为是没有出路。

比产业链这个就别比了,因为小米现在的议价能力非常强,有一次雷总说富士康的老总在那开会,议价能力很强,供应商对他们非常重视,而且它这个产业链不光是有地面还有空中的,雷总还有很多做云的公司,也有投资一些公司给他做耳机,电池等等。

大家在设计产品的时候总是觉得光弄一个硬件怎么跟投资人说呢?肯定得说出一些更有想象力的事,我这有云计算,接到云里面的这些,我自己觉得比云计算肯定也是没啥出路。

还有就是产品线,大家觉得我只有一个产品不行,我得要多搞几个产品,到目前为止还好,打的分数是属于黑明白还是白名单的分数,谢谢。

我觉得我们发现很多到我们这里来找资金投资的公司说,你看我有三个产品,我还可以把它们连在一起,我还可以搞搞标准,都在云端,我想来想去唯一一个出路就是比体验。

我觉得今天干货,这一点我认为是个人做了很多的思考给大家分享的。这个体验分我认为巨头产品的分数,不管你怎么打分,你是打70分起来80分,你还要再加上15分,也就是说你所有的成功关键就是你能不能够做,为什么我们说巨头的产品它没有再去做这个15分呢,因为做后面这个15分可能他所投放的时间精力和前面做的75分是一样的,甚至比前面做75分还要高。所以在产品他要讲究的是快,讲究市场占领的时候,我们现在观察到它的产品还是在75分左右的环节就推出。

如果说你能够再加上15分,你能够做到90分,或者它是70分你能做到85分,我们就认为你是在和它比体验,如果说你还不如它,前面都打叉了,这个比赛你就彻底绝望,实际这些巨头给你留了这个空间,它让你去做这个15分,做这个15分确实画下去的精力和时间比前面做的75分算起来效率差得多,但是我觉得胜算也就是在这15分。

怎么做这15分,我觉得功能就简单了,或者你原先想很多好的功能你就减,减到你能够把15分做出来为止,我们在(飞贝)上面观察到它的功能非常简单,我戴了一个手表,宣传它的功能的时候讲得还是挺兴奋的,因为它可以做很多事情,但是中间有一个环节出错了以后,你就觉得这个产品不行,所以我想功能简单实际上是能够直接把体验做上去的一个捷径,或者说一个最有效的手段,所以我觉得第一个是要功能简单化。

第二个是垂直的整合,千万不要去搞水平面的整合,单一产品的整合就行了,就是我们说的(飞贝)你能够把我计步,卡路里放在电脑上面能够看到,跟别人共享,先别去考虑跟磅秤,吃的东西这些比较,先把它单一产品的整合做一下,我觉得这是我们做体验的一个方法,嘉宾们还可以分享一下怎么能把体验做上去,如果体验做上去了,你比巨头多了15分你就有希望了。

我们手机行业凡是今天跟小米竞争的,有希望的都是首先它的手机比它不差的,其他的你说是要在忽悠能力上面超过他们的,要在比拼什么,你是互联网,去年也有其他互联网大佬出来,好像我的和基因比你还浓厚一点,搞一些互联网加上手机都没办法和小米去抗衡,我们看到比如说老罗的手机也好,我认为还是在和小米竞争,首先它的手机确实做得不错,其他手机如果比不上小米,我觉得基本上没啥出路了。

所以,这个就是我们认为要比体验15分的概念和功能越简单越好,在简单功能上一些垂直的整合,比如把它分享到云端,或者是分享到手机上面,或者手机去操控。

下面在讲到从软件走硬件的道路,因为在两年前我们一直在说做智能硬件,那个时候我们就说智能硬件有多好,硬件能够绑死消费者,到了今天以后这个东西已经热得发烫了,烫的东西你不能老去碰它,这个时候我们回头想想能不能再走软件到硬件的路,实际上现在是有一些成功案例的。

我们讲Evernote,它现在就是从软件走硬件,如果大家在它的网站上去查,6大类,有30个SKU,也有杯子,也有包,包还卖了180多美金,东西都是很贵的,它推出两个季度里边已经在美国销售了700万美金,就是我们图上讲的这些东西。

讲的这些东西,实际上它在宣传的是生活体验,它不是说杯子这个东西一定创新了,上面有什么好的功能,比如说我们也知道有的杯子里面能够测出七种饮料里面的卡路里,它没搞那么复杂,但是它所有这些设计都体现出一点,这一点就是Evernote所倡导的这种生活规律,记载生活这样的一种新形态的生活方式。我就是爱冒险,爱运动的新一代人,这就是从软件到硬件的思路。

我们去年投了一家公司叫(薄荷网),薄荷网大家查一下就知道它实际上是控制体重,也能够记录你的饮食卡路里的这么一家公司,在它的商业模式当中其实一直在探索,开始它也有收费,比如说重度用户在网上给你提供专家一对一的培训,训练,专家帮你个人辅导减重,有两个套餐,一个是轻度还有一个是重度,现在都免费了。它确实圈了一部分人在上面进行健康生活的这群人,现在找到的商业模式是卖食品,可以说是电商,但是它也非常容易,现在可能还没有,但是我知道他们在跟一些手环公司在谈,就是说一些手环公司可以使用它的用户群,这样实际上它就是从软件先不说走向了一个平台,先走向一些实体,比如说我们说的健康食品。

我们在考虑投资的时候,我们的一个投资经理我们就测试他,因为我们投资经理在上面他也是一个明星,他在上面减了40磅,有一些粉丝一直跟着他他,我们投资经理说一些什么这些人比较愿意听,那天他就说了一条,这个营养早餐不错,我经常吃,那天那个营养早餐的销售额就涨了4倍。

我觉得今天回头去想从软件回到硬件也可能是一个创新的好的思路,也就是通过软件先树立一个你的人生观和你的生活方式,就像我们的Evernote一样,然后再利用你已经在APP里面或者社区里面已经有很好的体验的这些用户群,再推反映你的理念这些硬件产品给他们。

刚才我觉得也讲到了其他的一些公司,我觉得可能都可以从这个思路上面去考虑,我们两年前说你赶紧做一个硬件然后再做软件,然后再做云,今天因为这样的竞争生态,我们可能有的时候还要返回去思考。

今天拖了一点时间,跟大家分享这些内容,谢谢大家。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